外調台大實習期間宿舍 蔡依橙醫師

善用時間與資源,最大化學習效果:以實習教育為例

 

講者:蔡依橙 醫師

 

外調台大實習期間宿舍 蔡依橙醫師

外調台大實習期間的宿舍。

 

實習期間,每半個月就換一科,除了換科頻繁,工作也都必須配合患者、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時間,所以,空閒時間非常零碎。很多人認為實習就是走馬看花,但我卻從中學到非常多。在這樣高度碎片化的時間中,我們該如何去最大化學習品質?

 

 

提前做好準備

 

雖然每一科都只有半個月到一個月,但現代醫學會發展成這麼多專科與次專科,一定有其歷史與道理,雖然我很早就決定要走放射科,但即使去心臟科、血液科、一般外科,我一樣是做好準備。

 

去每一科之前,我會去醫學書局或圖書館,翻閱該科的重量級教科書,一定會看的,是「目錄」跟「序」,讓我迅速了解這個學門在當代醫學的現況:分成哪些疾病、哪些是論述的主力、常用哪些工具去診斷與治療、這本書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

 

如果喜歡的學科,像心臟科,我就買一本大部頭教科書 Braunwald’s Heart Disease,空閒時間回宿舍可以翻。如果比較沒天分的領域,像是血液科,我就買小本的 manual,帶在身上。

 

(我是都用買的,總覺得實習一個月九千元的收入,全存了也不會變富翁,乾脆用來投資自己;加上讀書喜歡思考、喜歡畫線做筆記,借圖書館的不好意思。如果你不畫線,其實借閱也是不錯的方法。)

 

 

迅速理解該學門的架構

 

這是為了給自己一個「現代醫學」的架構,因為我們的實習教育,往往是 clinical-work-oriented,而非 systemic-knowledge-oriented。像是心臟科,所排的上課可能是心電圖教學、X 光判讀,對一個什麼知識經驗都沒有的實習醫師來說,很容易以為心臟科主要的工作就是心電圖與 X 光,那真是可惜!你必須強迫自己去閱讀目錄,才知道心導管才是心臟科的殿堂,超音波則是最方便的透視工具。

 

也因為理解到「從工作去學習」的極限,所以 run 心臟科時,我找朋友壯膽,在工作完成後,一起去導管室,並詢問總醫師,我們可不可以穿公用鉛衣站在旁邊看。只要不打擾工作,一般都會得到蠻正向的回覆。

 

 

保有世界觀

 

另外,不同的醫療體系、不同的給付,就會看到不同的疾病。因為翻過書、看過目錄,我發現台灣醫院的臨床工作,絕大多數以「冠狀動脈疾病」為主,「心肌疾病」相對少見,但在教科書的篇幅並非如此。這樣的過程,讓我永遠保持警覺,世界上也許有很多我們不常處理、不常看到的疾病,而我們看到的,可能都是經過社會經濟與醫療體系,高度選擇後的結果。

 

而即使 run 血液科,這種我比較沒有天分的科,還是會有個小手冊在身邊,聽到什麼關鍵字,至少可以閱讀個幾句,瞭解大概。畢竟,你總要知道這個學科在做些什麼,他所處理的各種疾病,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不喜歡的話,原因是什麼?

 

 

最大化學習效果

 

同樣的,我到一般外科,上一台 Billroth II operation,就會開始想,Billroth II 有幾種作法呢?那 Billroth I 是什麼呢?如果切得比 Billroth II 更多的時候,又是什麼手術呢?因為我又是打算作放射科,就會在拉勾的同時,讓腦袋思考一下,這患者做完之後,CT 要怎麼看,才知道他做過 Billroth II 手術。在我學到這些的同時,同梯的實習醫師,可能只覺得自己浪費了五小時的生命在拉勾。

 

同樣是被 call 去做一台心電圖,我會詢問護理站與患者,為什麼需要做心電圖?是術前例行?是胸口不舒服?是最近有抽血報告異常嗎?做出來的結果,我會列印兩張,一張夾病歷,一張自己先判讀,不懂處,在明天查房時詢問資深前輩。

 

 

實習教育的現況是……

 

我想說的是,「實習」的現況是,你不能期待人家準備好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給你,更不是排一大堆課幫你上就有用的。實習的本質是,組織給你一點點夠生活的錢、要你幫忙一些勞力工作,換來一張「門票」,這門票讓你在裡頭,以參與者的身份學習。所以,你要善用這個「參與者」的身份,用組織可以接受的方法,到各個你想看的地方學習。

 

這世界,沒有人欠你什麼,但其實每個人都願意幫你些什麼。重點,就是你怎麼讓人家願意幫你,而你又怎麼讓這些經驗帶來的學習效果最大化。

 

 

近期課程

 

 

講者文章列表:黃世宜謝宇程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