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解扭曲的五育架構之三:殘缺羸弱的美育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從高三那年開始,為了在長時間讀書做習題的同時排遣煩躁,我開始聽古典音樂,一聽就是十五年至今。在三年前,有一位學音樂的朋友,找我去聽台北國樂團演出,出於好奇我也就去了。不聽不知道,一聽嚇一跳。

 

整個演出的禮儀、演出方式幾乎是西方演奏會的翻版,連樂器長相、樂團編制都完全管絃樂團化了。胡琴,像是提琴一樣分成了低中高音,低音革胡簡直就像是胡琴和大提琴交配生下來的混血兒。

 

當我陳述我的訝異,這位學音樂的朋友告訴我,西方管絃樂團的編制組合,確實在音色、音域、音量、作曲理論上,都達到目前可想像的「完滿」境界,國樂除了學習,別無他途。

 

繪畫上也是,西方媒材(水彩和油彩)和繪畫思維成為台灣繪畫界的主流,欲尋求東方特色的人不是沒有,但頂多是在西方的技法與架構間,渲染濃淡之間加上「東方元素」。

 

很久以來,我並不了解,為什麼東方除了船堅砲利輸給西方之外,連「美」的領域也守不住?最近我在閱讀中慢慢了解到,東方藝術被西方壓倒,其原因正和兩百年前戰爭失利的原因一樣:科學和技術。

 

 

筆墨行

中國俗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向來沒被認真執行。數千年來,書寫繪畫的工具仍只有文房四寶。圖 / 某筆墨行。

 

音樂的進展,前提是資訊與工具

 

在音樂上,東方為什麼守不住?不是因為東方人沒有美感,沒有靈感。而是因為沒有科學與技術。

 

數千年來,東方一直沒有廣為流傳、簡潔好用的音樂記錄方式。於是,音樂就是少數有才華的個人自娛之用,或是地方戲曲在鄉里以口耳相傳。音樂就沒有擴散、交流、撞擊的機會。然而,巴哈時代記譜法在歐洲已臻完善,相當於音樂領域出現了文字系統,創造力在傳達系統上才能飛翔。

 

在工具上,東方樂器的發音效果整體而言是差了一截。西方在科學革命之後,把各種知識與方法運用在製造樂器上。舉個例子,巴哈所彈的大鍵琴本只有音高變化,莫札特彈的古鋼琴可以有強弱變化,到了李斯特時代,鋼琴可以彈出接近完美的延長音。若不是琴絃的材質和製法不斷改變,琴的機構設計也不斷進化,讓長音、強音等變化成為可能,不會有莫札特和李斯特的藝術進展。

 

 

西畫器料行

去一趟西畫器料行,數點一下有多少種類的工具,可略知西方藝術背後是什麼樣的材料技術在支撐。

 

 

繪畫的進展,載體和媒材是關鍵

 

在繪畫上,東方為什麼被西方凌駕?不是東方人沒有創造力,而是東方沒有那麼好的物質材料來承載創造力。

 

以中國而言,畫在紙上就易因潮、蛀、火、霉而毀,一扯便壞。藝術的物質破壞,附著其上的心靈也就湮滅。材質本身就構成藝術保存的難度,千百年也沒變,這也是為什麼清明上河圖是神蹟。保存困難,也就難以展示、流傳;藝術家的概念和技法也就無法交流激盪。

 

相反地,西畫常畫於帆布,比薄薄的紙張強得許多,錶框,保存、展示、流傳都容易,畫家互相學習風氣就盛,進步演化就快。

 

油彩方面亦然,西方的畫家、工匠、商人數百年來形成一個不斷精進油彩品質的技術圈子。數百年來,不斷嘗試和演進,油彩的顏色日益鮮明,各色材料之間化學作用日少,保存情況愈來愈好。今日我們看拉斐爾畫作,顏色至今仍然飽滿亮麗,顯見當時油彩工藝已經多麼進步。

 

教育體系從小讓孩子將美與智分開,將美術音樂,與化學物理分開,似乎雙方八竿子打不著,抱歉,這是錯的。化學物理,正是美術音樂的地基樑柱。若我們在五育思維下,以為自然工程方面的老師和學生,與藝術創作的老師和學生永遠是兩撥人,不需要或不可能交流、對話、互相涉獵、交叉學習,這,就足以嚴重剝奪我們的藝術社群打破框限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素養教育 / 教養深度對談

 

 

講者文章列表:黃世宜謝宇程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