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資訊 下的所有文章

(Q&A) 請問老師平常看的各領域書籍推薦?

 

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雖然網路資源及訊息發達(像蔡P推薦的羅胖),但紙本書仍有一定不可取代的地位。 而綠角大定期分享閱讀心得,讓人追隨前輩的腳步,受益良多。因為自己平常閱讀書籍大概就四至五類,想請問幾位老師是否有些平常看的閒書推薦(不管是教育或其他領域)?(30歲 男 復健科住院醫師)

 

答:(蔡依橙)是的。書本的特色,就是「深度夠」,但得「花時間」讀,而且閱讀的認知歷程,是單向的。這些特色,就決定了我們該怎麼使用這個媒體。

 

 

住院醫師期間,其中一次搬家,回收掉的書這麼多。當時,收紙的阿伯好開心。

住院醫師期間,其中一次搬家,回收掉的書這麼多。當時,收紙的阿伯好開心。

 

 

「書」這個媒體的特色

 

我的作法是,因為讀一本書,需要「安靜且屬於自己的連續時間」,這是一個「每天要幫小孩看功課洗澡」的我,最珍貴的資源,所以,必須做出嚴格的篩選。

 

 

看別人的心得

 

於是,我大量的在網路上,快速閱讀「別人看書的心得」,像是:綠角的財經筆記羅輯思維等。知道現在流行什麼書、這些書講些什麼。

 

知名的書,通常會有三、四個知名部落客寫心得,因為每個人的視角跟立場都不同,這就像 GPS 的多點定位,讓我們對一本書的內容,以及他存在社會上的位置,開始有立體感。

 

 

雜誌的選粹試閱

 

接著,新書出版,往往會放一個章節到週刊類的雜誌,做宣傳兼試閱。閱讀的過程中,我可以評估:這書寫得好不好、翻譯得好不好、內容有不有趣。

 

畢竟買書花錢事小,花時間讀 (想想您自己四小時時薪是多少錢?)、或者佔空間放 (想想您自己的房子一坪多少錢?),才是更大的成本。

 

這是很嚴格的篩選,能通過的不多,但事實上在這個篩選過程中,我們也在讀書。除了一部分的內文,還讀了不同立場、不同背景的人,所看到的各個角落。

 

 

相信作者

 

另外,我相信「人」的品牌,好的作者,通常出版社會搭配好的譯者,好的內容加上好的呈現,如果這作者今年的書我喜歡,往往明年的我也會喜歡,可以持續買下去。

 

這幾年,我的「最愛作者」,是大前研一。他的書我全部都有,也都讀過。的確,有些人不喜歡他,但以書本內容來說,我覺得很不錯。

 

 

避開地雷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台灣翻譯與出版素質,下降的很嚴重。我想,這跟書市獲利嚴重衰退有關,假書有、爛翻譯也有。所以,用以上建議的流程:「看別人的心得、選粹試閱、相信作者」這三步驟來選書,往往也可以有效避開地雷。

 

 

近期課程

 

 

iPad_heart

(Q&A) 是否可提供跨領域整合知識的方式?知識學習的策略?

 

問:

  1. 跨領域整合知識的方式。
  2. 知識學習的策略(該學甚麼 如何學習可以在工作上有最好的 ROI) (29歲 女 會計師事務所 顧問)

 

答:(蔡依橙)我們這個世代,剛好面臨觀念的轉換,所以一些過去常見的問題與解答,現在似乎必須重新定義。

 

您所提的兩個問題,二十年前,我們唸書的年代就已經很夯,但現在還是有人會提,為什麼?因為以前我們聽過的答案都不適用了!

 

iPad_heart

與傳統放射科的學術領域相比,我所做的「心臟電腦斷層」是跨領域的全新主題,橫跨醫學物理、輻射生物、工作站操作與管理、量化影像、心臟學…等。與其被六個領域嚇倒,不如直接開始學,遇到什麼學什麼。圖 / 心臟電腦斷層判讀結果,經處理與傳輸後,於 iPad 顯示,方便與患者溝通說明。

 

 

領域的邊際模糊中,新領域出現太快。

 

過去思考跨領域,是我念了資訊畢業後,再去念會計師,跨領域的學歷、跨領域的工作。但現在世界變化太快,如果不是非要「那張政治力保護的證照」,其實根本不需要進入主流的教育體系。

 

Zuckerberg 難道是先去學資訊,然後學了社交工程,然後學了伺服器維護,接著創辦 facebook 嗎?您可能也看過 Social Network這電影,我們都清楚,他是邊做邊進化的。

 

Elon Musk、Bill Gates、Warren Buffett 也都不是,他們都是邊做邊進化的。

 

很多人會說:「Warren Buffett 是 outlier、是異常值,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學的。」我都回答:「那就有趣了。為什麼說到買股票的方法的時候,大家又學他、又看他的書,又認為他的價值觀是對的,應該學習呢?」

 

其實,「跨領域」已經不是問題。因為這個世界出現「新領域」的速度太快,我們應該在腦中除去任何我們自己對知識所設下的疆界,追尋自己的熱情去學習,當我們不去定義領域,就不存在「跨領域該怎麼跨」的問題!

 

 

學什麼,在工作上有最好的回報?

 

同樣的概念,其實「如何讓學習,在工作上有最好的投資回報」,這問題最根本的,其實是「工作上」,如果我們期待讓上司肯定、讓公司需要,那自然應該去問上司、問公司。

 

但就像賈伯斯說的:「其實消費者的需求,是問不出來的。他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除非你展示給他們看。」您所身處的公司,非常龐大,面對的危機與挑戰也非常多,如果他們都不清楚兩年後可能會遇到怎樣的衝擊、需要怎樣的人才,何況是做為員工的我們呢!

 

所以,您對什麼有興趣,就學什麼吧!用熱情,才學得深、學得久、學得精髓。而當你的能力夠好,對組織能產生加成效益時,主動爭取更高的職位、更大的挑戰,「展示給他們看」吧!

 

我在 A 醫院服務時,因為主管職務已經過飽和,很多可以升主管的人,被擺到真該有人發展的業務,卻只能開出「任務編組」的書面缺,也就是,要作事,但沒有對應的薪水與銓敘,只給你重刻一個印章。

 

在那樣的環境裡,學習領導、學習分配資源、學習策略思考,是沒有用的,因為我太年輕,升遷機會微乎其微。但我就對這有興趣,所以自己辦活動自己開創新領域自學團隊經營走向世界

 

幾年後,A 醫院一樣沒有升遷的可能,但因我已經準備好,也有許多客觀成績,所以就到了 B 醫院體系,擔任兩家醫院的放射科主管,領導 55 個人

 

所以,就準備您自己最有熱情的領域吧。畢竟,時代變化太快了。

 

 

(Q&A) 如何正確、快速、有效的整理知識與累積經驗?

 

問:如何正確、快速、有效地持續整理知識與累積經驗,讓個人與師長們都能夠教學相長,學以致用?

 

答:(蔡依橙)很多時候,我們在網路上看到好評論、好新聞,轉貼到 facebook,與朋友一起分享。但過陣子,想找卻找不到了?

 

於是,我們開始希望,如果能有系統的整理知識、整理任何看過的東西,該有多好。

 

很多人推薦使用 evernote,但我的使用經驗並不是很理想,手機到晚上也常沒電,個人目前並不是很推薦這樣的方式。

 

所以,我乾脆都不記錄了!(喂)

 

不是真的不記錄,而是讓 Google 跟網路替我記錄。

 

因為我所閱讀的資訊來源,是挑選過的,用心經營的網路媒體,他們在 Google 的權重上都很高,只要輸對關鍵字,都可以找到。

 

例如:我很久以前看過一篇 Mr. Jamie 所寫的,有關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的文章,使用「mr. Jamie mvp」打進 Google,就能在第三個結果看到。

 

01_mvp

 

 

又如:我記得好像看過一篇,facebook 重新改寫 php 執行引擎,讓效率大幅提升,過程曾經把三個工程師關在房間裡頭,直到突破技術瓶頸為止。使用「facebook php 工程師 關 三人」去搜尋,就能找到「facebook 的駭客之道」一文。

 

02_facebook

 

 

我現在的作法,就是拼命的閱讀,記住關鍵字,然後把整個網路,當成我的 evernote。

 

而 facebook 分享,並與朋友們討論,就是我「教學相長」的方式。

 

 

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

(Q&A) 如何在閱讀過程中避免垃圾資訊,接近事實、形成見解?

 

問:近年網路科技與各種媒體的發達,我們可以獲得事件各個片向的報導,但也同時被更多垃圾填塞,面對這些特性,我們該如何教育自己與小孩的識讀能力?以求接近事實或形成自己的見解?

 

答:(蔡依橙)人,是很容易受資訊來源影響的。

 

劉育志說的,一個雛妓你從小就跟他說,晚上接客十次很正常,他就會接受,長大也不會質疑老鴇。但如果這個雛妓,每天都可以去上學、去玩社團,他漸漸的就會發現,其實他的勞動條件是有問題的,而且,原來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職業,也能更有尊嚴的活在世界上。

 

這就是為什麼,北韓要箝制資訊,政府要箝制媒體,而衛生署與健保局很喜歡跟你說,其實世界各國都有 DRGs,讓你接受這個制度時,還有國際化的錯覺,欺負你忙,不會發現其他國家的給付跟內容,與我們的根本不同!

 

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

 

所以,就為自己打造一個多面向的訊息來源吧。利用英國與中國的矛盾,我們看 BBC 中文網講亞洲,可以看到不同的立場。利用美國與中國的矛盾,我們看紐約時報中文版,可以看到意識型態的不同。

 

聽聽 TED 講理念,顛覆教育跟媒體帶給我們的奴性。聽聽 NPR Planet Money講「錢」,回頭思考台灣,什麼都要免費、說錢就是下流的文化,是否正確?

 

關於孩子的部分,建議在家人每次聊天出現疑問時,直接用手機 Google 回答,不管這問題多小、多無聊,例如這幾個最近孩子問我的問題:

 

 

藉由這個過程,我們用「身教」,教會孩子:靠自己就能解決問題,不要依賴權威,也不要相信爸媽永遠是對的。因為當他相信「爸媽」永遠是對的,他就會認為「老師」永遠是對的,就會認為「電視」永遠是對的,就會認為「政府」永遠是對的。

 

 

醫院宿舍照片

(Q&A) 如何過濾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跟體力下學習?

 

問:如何過濾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跟體力下學習?

 

答:(蔡依橙)

 

讓大腦自己去過濾。

 

您跟我一樣是念醫學系的。其實醫學系的訓練,就是大量破碎資訊的訓練。

 

我經歷的醫學系課程,多數為百人大堂課。課程設計看似有系統,但實際上卻是上課聽不懂,因為去都在睡,後來我乾脆也不去了。一年級不懂事,念原文書想學系統知識,結果期中考別人都 90 我只有 58,嚇壞。之後四年多,就考前狂 K 共筆,寫寫考古題,偶爾補考一下,也順利進醫院見實習了。

 

回想當年的學習過程,其實共筆跟考古題,就是一塊塊知識的小磚頭,零碎而沒有組織。但我們已經被訓練成,會自己去整合這些知識碎片,找到規律,並且理解到能考試的地步!

 

想想,當年沒有 Wikipedia,能做到這樣,真是不容易啊 XD

 

所以,進社會後,我的建議也是一樣。想方設法讓自己暴露在大量的資訊中,大腦會自己過濾,然後,逐漸朝「有感覺、有興趣、有共鳴」的來源去追,就會越懂越多!

 

受邀到世界各國演講的過程中,看著每個國家截然不同的經濟水平、生活文化,驚覺自己對社會、政治、經濟、商業模式一點概念都沒有。後來,就從 facebook 開始,配合當年的 Google Reader (現在可改用 feedly),閱讀大量資訊,配合 TED 以及各種 PodCast,建立起對醫療以外世界的認識,也開啟了深度思考的路。

 

當年的我,只有一台工作筆電,沒時間看的資訊還要印出來放醫師服口袋,利用工作空檔閱讀。現在的你,有各種手持行動裝置,大量吸收資訊,一定更容易的!

 

醫院宿舍照片

2001 年實習,醫院宿舍照片。右手邊為工作筆電,中間為印出準備放在醫師服口袋的資料: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cholestasis. NEJM 1998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