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目標 下的所有文章

linyu

從「心」出發 – 新思惟,貼「心」思惟

 

作者:林佑彥 中醫師

 

 

linyu

 

 

接觸新思惟還不到一年的時間,還記得自己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聽到朋友說了《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才慢慢去認識新思惟。

 

 

從網路文章開始認識新思惟

 

偶然之間在臉書上看見了大量轉載的幾篇文章《自行開業:從別人眼中的滿分歸零從頭開始》、《重症現況:崩壞時代急重症醫師應有的心理準備》、《金融理財:從財經讀書筆記到投資論述體系》開始,就對這些沒教的事情產生濃厚的興趣。

 

所以,看見這一個全新的企劃,又不用跟大家搶報名的課程,想學的時候學,想看的時候看,真的是超級人性化的啦!

 

閱讀更多 »

松子模型

學習人生重於學習考試 – 丹麥教學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松子模型

 

一位朋友前往丹麥當一年期的志工,在一所中學擔任助教。雖然有語言上的限制,但是她仍然被丹麥與台灣教育的差別震撼了。

 

詢問她最主要的差別是什麼,她說:丹麥的教育,是為了幫學生經營一個快樂而健康的人生;反觀,台灣的教育常常為了各種目標,不斷地犧牲人生,甚至長大後也持續下去。

 

以下,是她所分享的丹麥教育重點摘錄。

 

 

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是教育重點之一

 

丹麥的教育思維中,認真地將「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視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在丹麥,大部分的學生都會有一到兩年的間隔年。可能在高中畢業後的任何時間發生 — 上大學前,大學中間,大學畢業,都行。為的是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丹麥對十八歲青年的態度是:你成年了,世界在你眼前,你可以去任何地方。

 

在丹麥,要自我探索不必壯遊流浪,如果不知道如何做才好,也有學校專門在做這件事。

 

 

體育學校最重視什麼?答案:思考

 

丹麥有一個特別的學校形態,叫市民高校(Højskole, Folk high school),是以交朋友、自我探索、發展自我興趣為主所設立的,這樣的學校招收 18~30 歲左右的年齡層。各市民高校有不同的主軸,從語言、創作、音樂、新聞編輯都有,招生的年齡跨度也很大。在市民高校,學生皆住校,就學時間從三個月、半年、一年都有。

 

高雄駁二特區

在丹麥,嘗試各種人生方向並做自己的決定,是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所以有各種工匠、藝術、技能的「市民高校」。 圖 / 高雄駁二特區。

 

我的朋友當交換志工的地方,是在Bjergsnæs Efterskole這一間高校,是受到højskole 啓發而成立的年輕版 højskole,招收 15-16 歲的學生,共 150 人,也是住校。

 

該校有四項教學重點主軸:知識、體操、足球、創意。某程度而言,我們可以將它視為一個體育學校。但是,這所體育學校可不是培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運動員,他們非常重視「思考」。

 

 

學習外文,首先把文法練正確嗎?

 

該校的英文課是這樣教的(注意,是外文課哦),每半年,老師給學生三個主題,內容可能包括了:死刑該不該存在、企業外包有何影響、國際化連鎖餐廳會帶來什麼影響、美國的擁槍權是否合理……等。學生可依興趣從中挑選一個。

 

英文課的內容,就是用英文去閱讀文章、蒐集資料、調查研究,並最後用各種形式發表想法。他們認為教外語的重點在學生能用英文吸收消化資訊,並且表達自己的想法。

 

他們都學得很好。但也得承認,他們英文文法的細節是比較弱的。

 

 

超想像的數學課和瘋狂實驗課

 

丹麥數學科重視口試,而不是運算。口試時,老師給學生一個題目,學生描述他會怎麼分析,怎麼列算式。丹麥的數學老師認為,學會列算式、分析問題是最重要的,至於算出答案,這件事情交給電腦就好了。

 

丹麥學校中,學科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跨學科的教學,讓各科目的能力與知識交融運用,是老師們所重視的。例如,丹麥文課會給學生藝術相關的作業:給學生幾幅丹麥藝術家的畫作,學生的作業是寫藝術評論。又例如,該校有操作科學課(被戲稱為瘋狂實驗課),在這個課中,學生可以用電窯做陶瓷、做玻璃融接,使用機械做木工,總之就利用物理和化學為基礎,加上各種工藝能力,學習實作。

 

松子模型

操作科學課中,學生可以用電窯做陶瓷、做玻璃融接,使用機械做木工。
圖 / 台灣高職學生在冶金課做的松子模型。你看得出哪個是真松子嗎?

 

 

丹麥老師:我不管理你,我們是同伴

 

在丹麥的學校中,師生是學習和生活的同伴,而不是上對下的管束關係。日常課後,部分老師會主動發起活動,有興趣的學生就加入參與。其他的學生就自己安排時間。

 

在宿舍,學生有廚房和客廳,課後可以自己煮食和活動,和一般成人的生活無異。

 

丹麥中學不會分班,但該校每個導師會負責 7-10 位導生,每周有 40 分鐘的導師課程。在導師課程之中,老師引導學生討論,他們當時面對的各種生活課題。例如:智慧手機該怎麼用才不會影響到別人、影響上課,也談學生學習的問題、未來的規劃等等。導師會帶領學生做靈活的兩兩討論,釐清他們的思考,找到選擇與行動的原則。在課外也可以和老師約專門時間,見面討論問題。

 

這樣子教出來的學生,和台灣教出來的,會有什麼不同呢?這問題,留給大家思考。

 

 

以小勝大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 — — 克服挑戰、找目標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富裕的家庭教育孩子有其特殊的難處,不是拿錢砸就可以堆出有成就的下一代。許多富裕家庭以送出國、讀私校、全面保護為教育原則,其實並不見得是完整、長期的解方。在上一篇文章之中,提出了「給榜樣」是教育裕家庭子女的重要課題。另兩個重要課題,在本文中討論。

 

 

經歷艱險靠己力取得成果

 

以小勝大

《以小勝大》作者 Gladwell 指出,自信的來源是面對危險的經驗。

 

在二戰的史料中顯示,倫敦人在被轟炸的日子裡,不但繼續日常的生活,而且反而對戰爭愈來愈有信心。葛拉威爾的名著《以小勝大》之中,他基於這個現象指出了一個關於教育的重要原則「自信不是來自於安全,而是來自於面對艱險的經驗 ── 克服艱難的挑戰、穿過危險完成任務。」

 

如果富裕家庭要有一個教育信條,它應該是「殺不死你的,使你更強壯」。如果孩子想做一件有些難度和危險的事情,別急著阻止他。和他討論,如何克服困難,如何控制危險,如果真的受了些損傷,這正是面對與學習的機會。

 

曾經訪問過 AppWorks 之初創投的合夥人 ── 林之晨,他出身於很優沃的家庭,但他高中大學時代,需要到快餐店當服務生、用兩百度的油鍋炸雞,來賺取生活費。林之晨說他要想辦法面對危險,保護自己,並且在和不同成長背景的同事相處。這段艱難的時間給他極好的心智、能力鍛鍊;當他體會到「千金難買少年窮」,他反而因這段經歷感謝他父親。

 

 

找到值得投身努力的目標

 

很少人比巴菲特更有資格被稱為「富爸爸」,而他的三個孩子都平安長大,而且各自發展長才,開創事業。這是幸運嗎?我們可以發現,巴菲特的兒女有一個共通特點「很早就找到自己的目標。」

 

長女 蘇珊.巴菲特,很早就投入人道公益事務,長年獻身於公平貿易、愛滋病照護等課題。次子 哈沃.巴菲特,熱衷於企業經營,23 歲就承租農地經營產銷,日後也利用事業收益,支持研究和保育的工作。幼子 彼得.巴菲特,終身投入音樂創作,努力不輟,在 1999 年因為紀錄片配樂得到了艾美獎。

 

擁有許多資源但無目標,很可能像失控的跑車,最終釀禍。目標不但是未來成就的指引,而且引發孩子自愛自重、克制衝動的力量。巴菲特的孩子們不必為錢財、資源、地位擔心。只要他們有目標可以全心追求,不但創造自己充實的人生,而且也為世界增進了美好。

 

 

榜樣、挑戰、目標,來個模擬考

 

上述的說明,也許有些人認為有點抽象。對台灣讀者而言,似乎許多事沒有化為考試的形式,就沒有辦法理解它的重要性。那我們就來模擬一場考試。當你的孩子十八歲的時候,給他這三個問題:

 

  1. 有沒有哪一個人(或一些人),為你的人生未來提供了深刻的啟發,他(們)讓你體認到哪些人生的重要功課?
  2. 如果現在,你失去了家庭任何的支持,你可以在社會上存活,甚至闖出一番成就嗎?你要怎麼做?
  3. 在這個人生之中,你想用自己的才幹達成什麼,想要為自己和世界帶來什麼?

 

這些問題,他們是否已經深思熟慮、探索思辯過,是否是根植於世界的現實,而非妄想、猜測、學校與社會的灌輪?是否因為心中早有答案,所以能快速回答,並很有自信地陳述?這些問題的答案,真正顯示了一個十八歲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品質。

 

還在鑽營學歷、分數、名次嗎?這些都是過眼雲煙。幫助孩子在上述至為重要的課題上,找到深植內心深處的答案,才是他們極需要的教育。

 

 

探索生活

(Q&A) 歐洲式「學齡前」教育,有些什麼特點呢?

 

問:兩個小孩,一個即將滿 3 歲,一個即將滿 3 個月。在這裡也獲得許多,但版上文章討論的教育內容多針對較大年齡的孩子,請問有關「學齡前」教育,有些什麼樣的叮嚀呢?(36歲 女 主治醫師)

 

答: (黃世宜)學齡前教育的重點,顧名思義,就是學校之外的生活。換句話說,生活包括了生活感知、生活習慣、生活安全等三方面,就是學齡前教育的重要目標。

 

探索生活

讓「學齡前」孩子探索生活

 

 

(一)生活感知

 

也就是情感教育。這一段時間的孩子尚無法用繁複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往往訴諸情緒與直覺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我的建議是,在這一段時間,讓孩子儘量抒發自己的情緒與感性部分,不要試圖壓抑孩子的表達,藉著大量的遊戲與運動(如:美術勞作、音樂、玩球),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概念,就是,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要懂得欣賞自己的感知,這樣可以打下孩子未來獨立思考的基礎。

 

比如,當孩子看到一部喜歡的卡通而開心地大笑,就讓他盡情大笑,然後接著問他是看到什麼?為什麼笑得這麼開心?用引導式的問題,讓孩子慢慢認識自己的情感與愛好。有了學齡前的認識自己,用感性打下信心的基礎,在學齡後才能用理性的知識慢慢加高批判邏輯的積木,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城堡。

 

 

(二)生活習慣

 

為自己負責的生活習慣,往往是學齡前教育經常被忽略的重點。但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生活習慣,如守時概念,自理概念,都會影響到學齡後的知識學習。一個懂得守時跟自理的孩子,在以後上學之後,就會懂得自己規劃合理的功課與休閒比例,也不需要家長和老師督促,自己會漸漸學習為自己學習負責。

 

具體實施細節,可以讓學齡前孩子練習自己吃飯,自己練習穿鞋子,自己練習穿衣服,自己養成定時上床起床的習慣。這一些都是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但其實都屬於教育的一部份。

 

 

(三)生活安全

 

學齡前的孩子非常稚嫩,一方面要放手讓他們自己來嘗試自理,但一方面仍要注意基本安全,尤其您的孩子才三歲左右。比如雖然讓孩子自行進食,但最好在旁邊看著,而不是完全讓他一個人吃,以避免噎到或嗆到的危險發生。又比如放手讓孩子玩球,可以跟孩子解釋不可以在樓梯口或是巷口玩球,讓孩子理解可能發生的危險,並學習自己評估並且預防危險發生,這也是學齡前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寫到這一邊,您可以發現,在學齡前階段,我完全沒有強調知識的學習,完全以生活為重點。這是因為生活本身其實是更豐富更基礎的教室,打好學齡前的生活認知,對學齡後的知識學習銜接有直接關鍵的幫助,而這也是歐洲學齡前教育的特點。

 

 

素養教育 / 教養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