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黃世宜

Hello Goodbye

 

講者:黃世宜 老師

 

隨著教育講堂的結束,我想用「來自星星的你」裡面最經典的一幕 ── 雪中時間靜止之吻與配樂 Hello Goodbye,來送給教育講堂的大家。

 

 

因為,在這一個看似通俗的偶像劇中,其實富含了豐富的教育哲理;看似灑狗血的經典對話,卻抓準了人性的細微處。就是因為抓準人性的細微處,所以這一部偶像劇才能引起全亞洲甚至全球的轟動,也唯有抓準人性的細微處,教育才能發揮它的意義與價值。教育理論再多,其實我們一直探索的,也只有一個東西而已:人性。

 

閱讀更多 »

陽明大學校門

大學時代:自己的視野自己定義

 

講者:蔡依橙 醫師

 

 

陽明大學校門

我念的大學,後面的大建築物是圖書館,我在學時還沒有。

 

 

我成長的年代,是科舉聯考的年代,所有人都跟你說,上大學之前就是拼命唸書。

 

 

大學之後

 

我畢竟不是 Neo 那種 the One,所以 18 歲以前就真的是照著長輩說的做。但上了台北唸大學,我想,這總該是我自己決定「人生怎麼學習」的開始了吧!

 

上大學,所有的老師都跟你講,通識教育的重要,因為我們該是個「人」,然後才是個「醫生」。但當年的陽明大學,通識課程不像現在這麼豐富,選了幾堂有趣的課程後,感覺到不足,就開始自己設定學習的路徑。

 

 

完整的大學生

 

為了想看醫療的社會面向,我去陽明公衛所與醫管所旁聽,不缺課、所有的閱讀都跟上。為了想看純人文的教育是怎樣的,我去了藝術學院 (後改名台北藝術大學),跟著上研究所、甚至博士班的課,學習藝術史與表演理論。為了學習課本沒教的台灣史、建築、政治、經濟,每週有兩天,騎著野狼 125,到敦南誠品,付費聽誠品講堂

 

為了知道其他學校的傑出大學生是怎麼樣的,也想知道我在一個更大的池塘競爭,能不能脫穎而出,所以我到課外活動組看了傳單跟海報,參加民間機構辦的青年幹部甄選培訓,因為培訓資源有限,數百位大學生,只能挑出 30 位,在履歷篩選後,全程錄影的面談、籃中演練、情境模擬中,順利通過,並接受每週一天晚上的培訓。過程中也認識了很多不同專業的朋友。

 

 

探索的過程

 

對現在的大學生來說,這些或許不足為奇,但當年的氛圍跟現在並不一樣:「安分守己」還是主流價值,網路要用電話撥接,資訊傳遞緩慢而沒有效率。

 

就說「去藝術學院」上課這件事情好了,嘴巴上說要去其他學校旁聽的人很多,但真的去找資料的人少,敢每週坐在完全不熟的老師同學間,發言、討論、自我介紹、破冰、跟著閱讀、交作業的人,全陽明大學,也就我一個。

 

那其實是一連串自行尋找資訊、設定方向、實際執行並克服恐懼的過程。

 

 

大學生活給我的心靈資產

 

回想起來,這是大學教育給我最重要的心靈資產。而大學教育作了什麼?它給我一個學籍,讓我有個理由住在台北,自由出席的大堂課,甚少點名,期中期末考以外的時間,在台北的各個角落,自由來去。

 

自己設定的學習,永遠比老師設定的,更有動機、更有熱情、更有啟發。

 

另外,我想說的是社團。我認為,參加大型的社團,去學習與人互動、貢獻專業、團隊領導,是很珍貴的機會。因為他成本低、容許錯誤、而且實際上就是一個小社會。到現在,新思惟國際所策劃的大型研討會,與小型工作坊,都有著我大學時代所辦活動的架構。

 

 

 


 

 

 

回覆:《大學時代:自己的視野自己定義》

 

主講:黃世宜

 

看來,要走出自己的路,就是要敢於獨特。

 

 

師範大學

 

這一部分我再補充:但基本上我也是師範大學的異數。前途已經一目了然,但我不願意。還記得當時我除了英語系本科的課程之外,也自行跑去上國文系的課,還有美術系的課,研究崑曲歌仔戲、西方美學和藝術批評,都去上。然後也去中山大學上法文課。

 

還記得,有一次獨自上課回來,回到宿舍,因為宿舍門沒關,在走廊上聽到一個室友在講我,她是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正準備出門聯誼。我聽到她跟其他人笑著說,在大學就是要認真找男朋友,應該要多多參加聯誼才是,說我很呆,讀這麼多書,是要準備當老處女嗎?

 

 

「理所當然」

 

的確,作為一個讀師範的大學女生,等畢業,當老師,嫁人。好像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我總覺得那一種「理所當然」令人窒息,所以我依舊我行我素,研究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如社團也是這樣。當時跟辯論社、女同志社的朋友都聊過,還打了幾場辯論賽,但幾經思考摸索,最後都沒有決心加入。反而,在很偶然的機緣裡,才真正定下心來長期為一個社團付出,自己的社團自己創:高師大流浪動物社。

 

 

新社團

 

起初,只是跟幾個朋友,跟合作社外面徘徊的狗狗貓貓玩熟了,餵著養著,竟然幾個人就很勇敢地,草創了第一屆高師大流浪動物社。基本上我們也是窮學生,所以都是自掏腰包在生活費之外,自費帶狗貓看獸醫、買飼料,因為本社吃力不討好,所以社員好像沒有超過五個人。

 

在流浪動物社期間,我學到很多,包括怎樣用最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關心與行動力,怎樣變得更勇敢,接人家不敢接的事。比如,我們本來只照顧校內的流浪動物,後來名聲大概傳出去了,於是開始有人把動物棄養在高師大校園內,就擺在我們女生宿舍門口。還記得有一次一下子就收到一箱五隻成年大黑貓,甚至還收過一隻大烏龜。除了得為這一些丟來的小棄兒想辦法安排去路之外,我們也開始接到校外民眾打來的電話,說某某處有流浪狗群,要我們趕快去處理,云云。

 

 

工業區的野狗

 

有一次,聽民眾告訴我們,高雄市郊,有一處居民稀少,只有工廠的社區,那邊有一群流浪狗非常之兇,有可能會被撲殺,叫我們去看看,看能不能挽救些什麼。

 

於是,我跟我們社長,兩個女孩子,她騎一輛淑女小綿羊,我在後座,就這樣出發察看現場。
還記得那一天是星期六下午傍晚,夕陽西下的時刻,工業區的確相當淒涼,沒有任何人。社長說,她有點怕,我說,我也是。但是她還是繼續騎下去。

 

突然,一群齜牙咧嘴的野狗衝出來,追著我們狂吠~~

 

 

難忘的回憶

 

啊!啊!啊!

 

我們兩個一路尖叫,社長卯起來拼命加速往前狂飆,而坐在後座穿短褲的我,好幾次都看到那兩排尖森狗牙逼近我的小腿,又在最後一刻拉遠…

 

後來成功擺脫瘋狂的狗群,到了繁華的高雄市區。社長把車停在路邊,脫下安全帽,我們彼此相視大笑,大聲喘氣,有那麼一點歇斯底里,一點自嘲,又有一點放鬆。

 

社長說,想不到這小綿羊還蠻厲害的!

 

我說,以後招新社員要招騎野狼的男生啦,有汽車更好!

 

這是我在大學最美好最珍貴的回憶。

 

 

近期課程

 

 

(Q&A) 如何處理學生遲到的問題?

 

問:學生遲到有兩種原因,通常是自己睡過頭或是家長睡過頭。以往處理遲到的學生都用扣分或剝奪下課時間的方式,可是效果不彰而且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不知道有沒有更好的方式?(32歲 國小老師)

 

答:(黃世宜)我的做法是,在處理之前先理解遲到的原因。遲到的原因如果不是惡意重複,就不懲罰。

 

 

蘇黎世理工學院一景

蘇黎世理工學院一景

 

 

我個人對遲到的學生,一般都是屬於信任法,並不懲罰。如果理由可以說服得了我,那麼就讓他遲到。但是,我的課一定是準時開始準時結束,如果自己遲到,漏掉了什麼(如:因為遲到小考少了十分鐘或是沒拿到講義)請自行負責後果。

 

我會在第一堂課就把課堂規則說清楚講明白。也就是說,雖沒有懲罰,但是遲到所招致的後果,必須跟學生一開始就簡單解釋我的原則,然後讓學生自行選擇:我要不要遲到?遲到會怎麼樣?讓學生自己學會承擔自己的選擇。

 

在歐洲課堂「先信任,然後自行負責惡果」的教育方式很常見,目的是讓孩子自行發現這一些壞習慣一旦養成,最大的受害者實際上是他們自己,而不是老師本身。也因此,學生必須要自己積極地改變問題。懲罰只是讓他們暫時性消極解決眼前的錯誤,但沒有辦法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壞習慣中所扮演的主動角色是什麼。

 

所以,我會建議放手,信任地讓孩子遲到個兩三次,偶爾犯個錯誤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讓他自己知道,老是這樣犯錯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學生就會開始試著,先從自己改變做起。

 

 

(Q&A) 如何改變僵化的教學困境呢?

 

問:以前有一陣子教育部推動統整課程,想要打破學科的限制,但通常都只是形式上的統整,事實上依然是分科教學。後來可能又是家長們的反應吧,變成要求老師一定要按表操課,不可以在數學課上國語或社會課上自然。

 

以我個人而言,每天都有改不完、訂正不完的作業,還有課程進度要趕,國語課頂多看看課文、寫習作、訂正作業之後就沒有時間了,還要應付大小考試,數學課的情形也差不多。十年下來,我覺得自己很像機器人,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對學生的成長幫助多少?老師的教學和 2、30 年前一樣,學生的學習也很僵化,有一次補充課外的知識的時候,學生居然問我:老師,你什麼時候才要上課?

 

要怎麼樣改變這樣的困境呢?真想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出國,感覺他們的人生會更有發展的機會。我實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您有沒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呢?(32歲 國小老師)

 

答:(黃世宜)看了您的敘述,其實可以感同身受。事實上,您提到工作不斷重複,找不到教學的熱情與意義,這樣沮喪的心情,在瑞士的教學現場,也經常聽到一線老師有同樣的困擾喔。

 

在瑞士的中學,特別是升學主科,如德語科和數學科一般學生最感到頭疼的科目,任課的老師也容易陷入沮喪,覺得總是在重複相同的教學內容,進行重複的練習與叮嚀,家長與學生又難以伺候…也因此即使在瑞士這樣的國家,老師也一樣會對教育現況跟自己的職涯充滿了不確定感。所以首先我想先鼓勵您,您的情況,是我們職業生涯內容的一部分,無論國內國外,很多同行都曾經有過相同的感覺,先跟您打氣。

 

 

蘇黎世理工學院校園一景

蘇黎世理工學院校園一景

 

 

我的建議是:

 

一、考試、作業的頻率、內容是否可以調整變化?

盡可能在自己可以決定的範圍之內,降低考試作業的頻率,也調整變化考試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關於這一方面,據我所知,台灣的教師自主決定教材內容的權力範圍,相對瑞士來說,是比較小的。

 

但,盡量在自己能力可以決定的範圍之內,盡量減少考試和作業的次數與份量,讓自己先休養生息,才有餘力提升教學品質(要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習氛圍喔)。而作業考試的內容與形式,也可以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下,盡量往有趣多元的方向去調整,一方面刺激學生學習動機,對教師本身也可以重新喚起鮮活的工作能量喔。

 

二、改變的同時,請保持信心與學生和家長不斷溝通:

改變教學方式的時候,如果遇到學生或家長的疑問,也沒有關係,就正面迎接他們的疑問,回答他們,跟他們不放棄地溝通您的想法與理念,然後最重要地,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一直都會有希望:即使他們不表示支持,也可以保持樂觀繼續改變下去。

 

如果不是太嚴重的話,一般的批評或抱怨就一笑置之,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在現實中不斷妥協又不斷前進,一個「進三步退兩步」的概念:只要有一步的前進,就是進步,就是很棒的改變囉!

 

加油!!我感到您其實對這一份工作還充滿了熱誠跟改變的誠心,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疑問,並沒有麻木。所以,我相信您一定可以改變現在這樣的困境的。

 

 

(Q&A) 如何培養勇於表達意見的孩子?

 

問:孩子在幼稚園的團體分享中,發言不太主動,老師點到才會發言,請問如何培養勇於表達意見的孩子?(40 男 跨國公司主管)

 

答:(黃世宜)其實孩子的天性,一般在團體分享都不會太主動。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會害怕受傷、需要肯定的,特別是在公開場合發言、都是陌生人的情況之下。也因此,很多孩子在課堂上會很安靜沈默,但回到家裡就又很活潑,就是這個道理。

 

即使在瑞士這樣鼓勵孩子多多發言的國家,孩子在早期幼稚園或小學階段,甚至瑞士高中生或成人,也還是有不少並不喜歡公開發言的孩子跟我們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怕傷害、被否定。

 

 

fb_classroom

 

 

耐心培養孩子的「發言安全感」

 

也因此,如果要培養出孩子勇於表達意見的上課態度,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讓孩子有安全感。

 

這一個安全感的培養需要時間,看孩子的個性,長短不一定,但師長千萬要有耐心,慢慢來。基本上培養課堂發言安全感的步驟如下:

 

    一、不強迫,順其自然:

孩子的嘴巴就像蚌。越想逼他說話,他嘴巴越緊。孩子可以感受到那一種被期待發言的壓力,這反而會造成他們內在的恐慌與不安。因此建議順其自然。

 

如果不想講,沒有點到就不說也沒關係。記住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評論這一件事(如:你今天有沒有在大家面前說話?你要多多跟大家玩啊不要害羞之類的話),盡量裝作不在乎,讓孩子自己慢慢熟悉老師和同學,慢慢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讓孩子自己靜靜找到「跟公眾說話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累積,是一點一滴需要時間的。

 

    二、開始積極發表意見時,請盡量都給予正面鼓勵,傾聽就好,不要下個人判斷:

不只在學校,在平常親子溝通也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坦白說老師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果老師越能給予正面鼓勵與肯定,不加上個人判斷,那麼孩子日後就能卸下心防願意分享自己真實想法。相反地,如果換來的是糾正或否定,甚至當場給孩子打臉,那孩子就很容易像受到驚嚇的蚌,退回到自己的殼裡。

 

舉例:

 

老師說:「想去日本玩,要搭飛機還是火車?」

 

孩子發言:「搭龍貓去日本。」

 

(全班哄笑)

 

老師:搭龍貓公車?太好啦!老師也想一起搭呢,一定很有趣。(正面肯定,老師一起跟著開心大笑,真心覺得有趣覺得孩子有創意,而不是露出譏諷的表情嘲笑,小孩子很敏感的,馬上可以感覺到大人的真實意念。)
 

老師:龍貓?那個是卡通啦!沒有龍貓!要去日本一定只能搭飛機去!(這種回答就算再怎麼溫和,都是一種負面否定的傷害,立刻就能把孩子的創意跟勇氣打退了。只要不是危險的錯誤資訊,請盡量多一點感性與想像,少一點理性與判斷。如果真的不同意孩子的回答,就笑笑聽聽就好,不要認真反應。)

 

    三、課外多參與表演與娛樂運動:

課外活動休閒看似跟課堂發言無關,但其實都是大眾接觸的管道。課外活動越多的孩子,一般膽子越大,越喜歡發表自己的想法,越有自信。比如音樂表演,運動競賽,戲劇舞蹈等等,都是增加上台經驗、慢慢培養膽識的開始。

 

以上三個小撇步,基本上就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樣。我們都只願意跟那種我們信任、有安全感的朋友分享秘密,孩子也是一樣的。

 

 

相信凡事自有其時,也尊重孩子本性。

 

曾經遇過一位瑞士大學教授,他在高中以前完全都無法在大家面前說話,非常害羞。但經過長時間的耐心與來自師長與自我的肯定,後來竟然從事語言學的教學工作。所以,我相信凡事自有其時。

 

最後,如果經過這一些努力,孩子還是依舊如此不習慣公開發表意見,也請家長不要擔心,這說明孩子的個性本來就是這樣,我們依舊還是要支持尊重他原有的本性,不要強迫。

 

事實上,就課堂表現而言,不見得踴躍發言的孩子就是好。我們大人教育孩子的立場,是視每一個孩子皆為寶物,獨一無二。每一個孩子的秉性,都有它獨特而美麗的姿態,都會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