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幼稚園 下的所有文章

(Q&A) 如何培養勇於表達意見的孩子?

 

問:孩子在幼稚園的團體分享中,發言不太主動,老師點到才會發言,請問如何培養勇於表達意見的孩子?(40 男 跨國公司主管)

 

答:(黃世宜)其實孩子的天性,一般在團體分享都不會太主動。因為人性本來就是會害怕受傷、需要肯定的,特別是在公開場合發言、都是陌生人的情況之下。也因此,很多孩子在課堂上會很安靜沈默,但回到家裡就又很活潑,就是這個道理。

 

即使在瑞士這樣鼓勵孩子多多發言的國家,孩子在早期幼稚園或小學階段,甚至瑞士高中生或成人,也還是有不少並不喜歡公開發言的孩子跟我們是一樣的,每一個人都怕傷害、被否定。

 

 

fb_classroom

 

 

耐心培養孩子的「發言安全感」

 

也因此,如果要培養出孩子勇於表達意見的上課態度,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讓孩子有安全感。

 

這一個安全感的培養需要時間,看孩子的個性,長短不一定,但師長千萬要有耐心,慢慢來。基本上培養課堂發言安全感的步驟如下:

 

    一、不強迫,順其自然:

孩子的嘴巴就像蚌。越想逼他說話,他嘴巴越緊。孩子可以感受到那一種被期待發言的壓力,這反而會造成他們內在的恐慌與不安。因此建議順其自然。

 

如果不想講,沒有點到就不說也沒關係。記住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評論這一件事(如:你今天有沒有在大家面前說話?你要多多跟大家玩啊不要害羞之類的話),盡量裝作不在乎,讓孩子自己慢慢熟悉老師和同學,慢慢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讓孩子自己靜靜找到「跟公眾說話的安全感」。而安全感的累積,是一點一滴需要時間的。

 

    二、開始積極發表意見時,請盡量都給予正面鼓勵,傾聽就好,不要下個人判斷:

不只在學校,在平常親子溝通也是如此。關於這一點,坦白說老師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如果老師越能給予正面鼓勵與肯定,不加上個人判斷,那麼孩子日後就能卸下心防願意分享自己真實想法。相反地,如果換來的是糾正或否定,甚至當場給孩子打臉,那孩子就很容易像受到驚嚇的蚌,退回到自己的殼裡。

 

舉例:

 

老師說:「想去日本玩,要搭飛機還是火車?」

 

孩子發言:「搭龍貓去日本。」

 

(全班哄笑)

 

老師:搭龍貓公車?太好啦!老師也想一起搭呢,一定很有趣。(正面肯定,老師一起跟著開心大笑,真心覺得有趣覺得孩子有創意,而不是露出譏諷的表情嘲笑,小孩子很敏感的,馬上可以感覺到大人的真實意念。)
 

老師:龍貓?那個是卡通啦!沒有龍貓!要去日本一定只能搭飛機去!(這種回答就算再怎麼溫和,都是一種負面否定的傷害,立刻就能把孩子的創意跟勇氣打退了。只要不是危險的錯誤資訊,請盡量多一點感性與想像,少一點理性與判斷。如果真的不同意孩子的回答,就笑笑聽聽就好,不要認真反應。)

 

    三、課外多參與表演與娛樂運動:

課外活動休閒看似跟課堂發言無關,但其實都是大眾接觸的管道。課外活動越多的孩子,一般膽子越大,越喜歡發表自己的想法,越有自信。比如音樂表演,運動競賽,戲劇舞蹈等等,都是增加上台經驗、慢慢培養膽識的開始。

 

以上三個小撇步,基本上就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一樣。我們都只願意跟那種我們信任、有安全感的朋友分享秘密,孩子也是一樣的。

 

 

相信凡事自有其時,也尊重孩子本性。

 

曾經遇過一位瑞士大學教授,他在高中以前完全都無法在大家面前說話,非常害羞。但經過長時間的耐心與來自師長與自我的肯定,後來竟然從事語言學的教學工作。所以,我相信凡事自有其時。

 

最後,如果經過這一些努力,孩子還是依舊如此不習慣公開發表意見,也請家長不要擔心,這說明孩子的個性本來就是這樣,我們依舊還是要支持尊重他原有的本性,不要強迫。

 

事實上,就課堂表現而言,不見得踴躍發言的孩子就是好。我們大人教育孩子的立場,是視每一個孩子皆為寶物,獨一無二。每一個孩子的秉性,都有它獨特而美麗的姿態,都會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

 

 

(Q&A) 盧森堡語言教育的轉換模式,學生銜接上是否有困難?

 

問:對黃世宜老師介紹「盧森堡的語言教育」十分好奇,沒想到,語言的訓練可以如此操作。但是,「完全的轉換,從盧森堡語 → 德語 → 法語」,銜接上的困難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例如中文聽不懂,卻要上社會 理化 自然課?又或者,他們有什麼樣的機制,清楚確定,小孩在進入下一階段前,對該語言的認識已經有基礎程度呢?(36歲 女 復健科醫師)

 

答:(黃世宜)盧森堡的轉換模式,其實是有其基礎與背景的。首先,盧森堡語本身是一個近似德語的地方方言。而在西歐各國的幼稚園階段,本來就是不動筆的,到了小學才開始學習拿筆寫字。

 

因此,從教學的觀點來看,幼稚園的全盧森堡語過渡到小學德語,從完全口語方言到開始用筆書寫文字,剛好做一個非常完美的銜接:因為地方方言本來就無法書寫,那麼就從最近似的標準德語開始。打個比喻,就像是在幼稚園階段全部講台語,而台語是屬於漢族語系的一支,到了小學一年級開始用國語上課,學注音符號認字跟學寫方塊字是一樣的道理。

 

 

圖為瑞士學生給筆者的自製生日卡片

圖為瑞士學生給筆者的自製生日卡片

 

 

歐洲小學初年級沒有成績單

 

至於怎樣評鑑學生學習的效果?筆者觀察,在歐洲小學初年級,首先沒有成績單,也沒有分數評量。也因此,非常個別化,教師是根據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去給出建議與咨詢的,由教師直接跟家長個別描述、溝通。比如數學如果表現不佳,為什麼?是因為語言理解上的困難嗎?如果是,又該怎麼補救?通常老師給孩子補救的時間會非常充裕,起碼有一年以上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改善語言水平,還有所謂的課後語言補救教學等等。

 

並且,就算表現特別,不管是不佳或是優異,事實上作為家長跟孩子本人,也往往無從跟其他同學比較,因為沒有成績單也沒有排名,往往很難得知孩子在班上跟其他同學的相比的相對位置,所以只能自己跟之前的自己競爭,比如:我跟以前的我相比,是不是更進步了?那麼,只要比以前的自己更好,那就是成功了!

 

 

沒有單一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

 

盧森堡教師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評估,其實相當彈性而個別。 比如,所有孩子在上學前都會事先做過語言能力的基本背景調查。如果老師事前就知道孩子 A 來自法德雙語家庭,那麼這一位教師對孩子的數學表現,在評估的時候,就會考慮到語言不會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因為孩子 A 是雙語孩子,並沒有先天理解上的困難。相反的,如果孩子 B 來自只會說法語的單語家庭,教師就會在打分還有做學習成果分析評估的時候,有更多的寬容。

我個人這幾年的感觸是,在歐洲教育體系之中,非常強調個人化,彈性化,多元化。並沒有清楚單一的標準,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這麼不同。

 

 

(Q&A) 歐洲和台灣幼兒園教育有何差異?小小孩該帶出國見世面嗎?

 

問:

  1. 對於學齡前(0~6歲)小孩,台灣幼兒園教育和國外教育最大的差異在哪,如何幫助小孩提升自身能力?(32歲 男 眼科醫師)
  2. 問:有一位二歲未滿的小小孩,到底該不該帶出國見世面?父母想出國開醫學會又放不下他一個人在台灣。(37歲 男 核醫科醫師)

 

答:(黃世宜)以西歐幼兒園為例,跟台灣幼兒園教育最大的差異在:

 

 

  1. 歐洲幼兒園不重視智育,重視美育和體育:

比如在歐洲幼兒園,上小學之前不拿筆做習題,不學認字,但是有大量的勞作與遊戲,運動與出遊。非常重視美育和體育,智育方面認為上了小學再開始即可,應該趁幼兒園好好玩,從玩中學習。

 

 

  1. 歐洲幼兒園重視生活良好習慣的自律與養成:

比如鼓勵孩子自己收拾餐具,自己做點心,自己選衣服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上學,自己照顧幼兒園內的小動物,自己整理教室等等。讓孩子從手動勞動中學習,養成生活獨立的自主習慣。

 

 

  1. 歐洲幼兒園鼓勵與社區或外界有更強的聯結:

學校經常安排跟外界接觸的多元活動。比如參觀麵包店怎麼製作麵包,參觀社區裡的養老院,或是到附近的森林裡找野生香菇等等。讓幼兒園的小朋友對生活周遭不同的人事物,產生關心與好奇。

 

在歐洲會有父母帶小孩去滑雪,自然接觸不同的環境。

在歐洲會有父母帶小孩去滑雪,自然接觸不同的環境。

 

以上這三點,是我個人所觀察到最大的不同之處,也可以說,是台灣小朋友可能比較需要補強的地方:美感的培養,健康與運動,生活習慣的自理,對社區與外界的好奇與關懷。

 

根據我的觀察,台灣幼兒園小朋友跟歐洲幼兒園小朋友同齡比較起來,數學跟語文能都明顯超強許多,所以我會認為這方面智育的能力,台灣的孩子已經很不錯,跟著學校安排就可以了,但相對的,台灣家長可以觀察並斟酌一下現實生活條件,是否來增強孩子關於美育、體育、生活關懷方面的能力。

 

 

多接觸不同的環境,是孩子很棒的成長刺激。

 

出國開會該不該帶孩子見見世面?其實我個人認為,如果您可以確定,在開會期間仍有人可以妥善照料孩子、不影響既定開會行程的話,與孩子一起旅行會是一個很美好的經驗。在歐洲,我經常可以看見嬰兒與父母夏天一起去海灘上度假,或是冬天一起去滑雪。對孩子來說,自然接觸不同的環境,都是一種很棒的成長刺激。

 

 

(Q&A) 如何看待小孩幼稚園的作業?

 

問:如何看待小孩的作業?每個求學階段都有不同老師,要求不同的功課和作業。例如,我家小孩讀雙語幼兒園,每周都有一點點作業,有時候會想他才小班呢,寫什麼功課!開心玩耍就好了!又怕他跟不上,會有挫折感。實在是很困擾呢!(男 35歲 小兒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我對作業的看法是,以孩子所遇到的實際情況,來因應與調整。

 

圖 / 瑞士幼稚園的遊戲區

圖 / 瑞士幼稚園的遊戲區

 

因為如果拿教育理論或其他例子堅持不寫功課的話,很有可能造成校方的反感,無形中反而造成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也因此,我根據您所描述的情況,我想既然每一周只有一點點作業,那還是可以容忍接受的範圍,就按照學校的進度,把該寫的功課寫完。也可以從正面角度來鼓勵孩子,這是培養定時寫作業習慣的開始,讓孩子不會覺得寫作業是一件痛苦的事。

 

此外,我也很好奇的是,不知道您孩子的作業是怎樣的內容?有趣嗎?因為作業內容與形式會大幅影響學習效果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