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興趣 下的所有文章

世界的進步,靠的是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各盡本分。

 

作者:中心診所 林禹喬 醫師

 

 

MEPA_20150207-450

 

 

被諾羅病毒摧殘許久的軀體,旁邊還有半夜發燒的小兒,一直惦記著新思惟的心得還沒交,終於在期限前的最後兩小時,掙扎出最後一點能量(想著一個字值一元)

 

 

認真地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

 

許多文章我都反覆再三咀嚼,比我看過的許多育兒書其實更深刻,也更實際。謝宇程老師所寫的富裕家庭子弟面臨的挑戰系列文章,是我常常重讀的部分。

 

原來在小孩成長的過程當中,金錢、出國等物質資源,所發揮的影響遠比我想像得來得少,或甚至很有可能是反作用。父母的引導方向、相處模式、以及認真地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反而是更重要的事。(這段很容易讓我憶及某市長落選人然後靜默片刻…..

 

「當醫生或當畫家?別太小看你自己的小孩了!也許你的小孩會在影響人類文明數百年的這一代扮演重要角色呢?」

 

這種思想壯遊非常打動我。這兩年接觸新思惟開闊眼界之後,了解接下來的世界是過去幾十年完全無法比擬的,遠遠更加劇烈而不定,未來學家稱之為棋盤的下半場。若以現在的眼光來替小孩規劃未來,很容易就流於侷限在自己短淺狹窄的智識之內,做出過於保守而且不合時宜的建議。

 

閱讀更多 »

(Q&A) 請問老師平常看的各領域書籍推薦?

 

問: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雖然網路資源及訊息發達(像蔡P推薦的羅胖),但紙本書仍有一定不可取代的地位。 而綠角大定期分享閱讀心得,讓人追隨前輩的腳步,受益良多。因為自己平常閱讀書籍大概就四至五類,想請問幾位老師是否有些平常看的閒書推薦(不管是教育或其他領域)?(30歲 男 復健科住院醫師)

 

答:(蔡依橙)是的。書本的特色,就是「深度夠」,但得「花時間」讀,而且閱讀的認知歷程,是單向的。這些特色,就決定了我們該怎麼使用這個媒體。

 

 

住院醫師期間,其中一次搬家,回收掉的書這麼多。當時,收紙的阿伯好開心。

住院醫師期間,其中一次搬家,回收掉的書這麼多。當時,收紙的阿伯好開心。

 

 

「書」這個媒體的特色

 

我的作法是,因為讀一本書,需要「安靜且屬於自己的連續時間」,這是一個「每天要幫小孩看功課洗澡」的我,最珍貴的資源,所以,必須做出嚴格的篩選。

 

 

看別人的心得

 

於是,我大量的在網路上,快速閱讀「別人看書的心得」,像是:綠角的財經筆記羅輯思維等。知道現在流行什麼書、這些書講些什麼。

 

知名的書,通常會有三、四個知名部落客寫心得,因為每個人的視角跟立場都不同,這就像 GPS 的多點定位,讓我們對一本書的內容,以及他存在社會上的位置,開始有立體感。

 

 

雜誌的選粹試閱

 

接著,新書出版,往往會放一個章節到週刊類的雜誌,做宣傳兼試閱。閱讀的過程中,我可以評估:這書寫得好不好、翻譯得好不好、內容有不有趣。

 

畢竟買書花錢事小,花時間讀 (想想您自己四小時時薪是多少錢?)、或者佔空間放 (想想您自己的房子一坪多少錢?),才是更大的成本。

 

這是很嚴格的篩選,能通過的不多,但事實上在這個篩選過程中,我們也在讀書。除了一部分的內文,還讀了不同立場、不同背景的人,所看到的各個角落。

 

 

相信作者

 

另外,我相信「人」的品牌,好的作者,通常出版社會搭配好的譯者,好的內容加上好的呈現,如果這作者今年的書我喜歡,往往明年的我也會喜歡,可以持續買下去。

 

這幾年,我的「最愛作者」,是大前研一。他的書我全部都有,也都讀過。的確,有些人不喜歡他,但以書本內容來說,我覺得很不錯。

 

 

避開地雷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台灣翻譯與出版素質,下降的很嚴重。我想,這跟書市獲利嚴重衰退有關,假書有、爛翻譯也有。所以,用以上建議的流程:「看別人的心得、選粹試閱、相信作者」這三步驟來選書,往往也可以有效避開地雷。

 

 

近期課程

 

 

(Q&A) 醫療人員該如何評估是否該轉換跑道?

 

問:作為醫療人員,在工作上該如何評估自己是否該轉換跑道?(31歲 男)

 

答:(蔡依橙)從醫療換到其他行業,這種人生大轉彎,都是很個人化的問題,但大致的思考流程不變,以下請參考:

 

 

剛創業時,就遇到辦公室漏水,研究原因、找水電、修繕都得自己來。幸運的是,房東人很好!

剛創業時,就遇到辦公室漏水,研究原因、找水電、修繕都得自己來。幸運的是,房東人很好!

 

 

想清楚自己對人生的要求

 

在社會地位、收入、安全感、成就感的評估中,我們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

如果,我們只是想要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安全的生活。那麼,其實繼續當個醫師是不錯的。最多,就考慮「換醫院」即可。

 

真要換跑道、換行業,一定是你有更重要的價值想去追求,例如:成就感、人生的意義。

 

但這些價值的追求,如果用換跑道當成手段的話,其實您要付出的代價,比想像的多,像是:大幅減少的收入、較低的社會地位、家人的不諒解、破產的可能性。

 

一時缺乏成就感,真的需要付出這麼多去換嗎?

 

 

成就感可以來自其他領域

 

如果這份醫療工作,薪水還行,只是感到有點重複與厭倦,您可以考慮從其他領域獲得成就感。

 

例如:自願擔綱科內教學工作,讓自己跟年輕人接觸,並看著他們成長。

 

例如:逐步鍛鍊體能,以馬拉松完賽為目標。

 

例如:讓自己學會架一個自己看來都滿意的網站,並開始學習在網路上塑造個人品牌。

 

 

教學真的很有趣。圖中兩位住院醫師,後來都有 SCI 文章發表。這樣的經歷,也促使我後來走向教育業。

教學真的很有趣。圖中兩位住院醫師,後來都有 SCI 文章發表。這樣的經歷,也促使我後來走向教育業。

 

 

許多新思惟之友們都是這麼做的,在醫療工作以外,給自己一些興趣、嗜好、目標,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也維持自己的學習動能與競爭力,隨時準備把握更好的機會。

 

 

延伸閱讀

 

(Q&A) 換工作的迷思、去留問題的停損點該如何設定?

(Q&A) 現行醫療體制下,未來是否還在?

(Q&A) 如何尋找自己的天賦和熱情,並轉換為不錯的收入?

(Q&A) 自學與創業?跨領域?研究投稿的目的?

(Q&A) 給「想創業的醫學生」的建議。

 

 

work

(Q&A) 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問: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女 醫學中心 醫師)

 

答:(蔡依橙)您做兒科的,一定知道,孩子有興趣的事情,不准他做,他一樣會去做,而且往往做得很好,像是打電動 XD 而沒興趣的事情,又打又罵,摧毀了自信,勉強作了,成績也差強人意。

 

所以,重點就是……

 

 

興趣!

 

就挑您喜歡的、好奇的、有興趣的去學吧。例如我自己來說,其實開始做心臟電腦斷層的時候,我是真的被這個影像給迷住了,當然過程有很多很苦的時候,找不出診斷、想不出為什麼失敗、五個小時還沒辦法完成的重組。但因為開始的時候有興趣,所以往往能走過這個困難幽谷。

 

在與心臟科 combined meeting 的時候,我曾經脫口而出:「這是我們人類文明第一次,能用非侵入性的方式看到這樣的疾病。」心臟科醫師嚇傻了,想說有這麼誇張嗎?但那時候的我,就是用那樣的熱情與興趣撐過來的,而且甘之如飴。

 

所以,有限的時間,要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又要形成競爭力。唯一的解答就是興趣!

 

work

我對心臟血管領域真的很有興趣,不管是新知識、教學、研究、醫療,因為喜歡,即使一頭鑽進去,連續做 12 個小時,也不會累。

 

 

什麼東西都有用

 

很多人會想,可是我對醫療上最近流行的東西興趣不大啊,反而是對 facebook、網站設計有點興趣 (或您可代換為任何你有興趣的事情)。

 

答案很簡單:「那就去做吧!」

 

當初做為放射科醫師的我,對 facebook 跟網站設計有了興趣,花了大量時間,去閱讀相關資訊:為什麼 facebook 有這麼高的黏著性?為什麼在美國年輕人開始不太用 facebook,但台灣卻沒有衰退的現象?不同的社群服務,他們的權力與連結關係是怎樣的?在不同的國家,又會產生怎樣不同的效應?為什麼不能只用 facebook,一定要有網站?怎樣的網站會讓人喜歡?

 

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完全就像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學生,快速的學習任何基礎的知識:注音符號、簡單國字,而且因為有興趣,所以零碎的時間能看篇網路上的好文也不錯。

 

哪知道,2009 年我開始上 facebook,2012 年我靠著對網路的知識,架起了網站,開始新思惟國際,一直到了今天,與團隊成員一起架了這個網路講堂的平台。

 

這有點像是「自我應驗預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當我們想、當我們做、當我們喜歡,事情就會漸漸往那方向去走。

 

所以,喜歡什麼都好,就去鑽研吧!加油!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Q&A) 是否會想要兒女走醫療一途?給他們的建議是什麼?

 

問:現今醫療環境下,你是否會想要兒女走醫療一途,或是如果他們有興趣走的話,你給他們的建議是什麼?(36歲 醫學中心 醫師)

 

答:(蔡依橙)這是個很常見的問題。通常,如果說「會」,就會被酸「你自己還是覺得醫療很好啊」,如果說「不會」,又被酸「說謊啦!假話啦!有那麼差嗎?」

 

我認為,這些網路上常見的反應,都忽略了時間的縱深,以及社會的複雜。

 

 

時間縱深

 

回頭想,我們在 18 年前的 18 歲,考聯考的時候,知道台灣醫療會是這樣嗎?不知道。

 

那麼,我憑什麼去幫小孩預測,18 年後的他們,應不應該走醫療?

 

說不定 18 年後的台灣,健保大幅修改,已經跟我們今天理解的困境不同,總額消失、適當引入市場機制,一片生氣蓬勃!當然,我們都覺得這機會不大 XD

 

所以,我不會替小孩做決定的。或許我會陪著他走、跟他一起去看他想看的世界,但這個決定,還是他自己得替自己負責任。

 

 

社會複雜

 

出國多次,認識許多國際友人後,我才開始理解產業化、價格訊息、定價權、市場機制等觀念,也才深刻理解台灣現今的醫療問題。

 

也就是說,我們現在遭遇的,其實是台灣這個非常獨特且怪異的地方,所產生出的獨特狀況。如果我的小孩真心喜歡醫療、不在目前的台灣執業,也做好了各種法令與環境調查,我一定會祝福他的!

 

 

實際建議

 

如果我的小孩真的有興趣,我會告訴他,「醫療還是一個很感動人的學門,我永遠記得那些親手救回來的生命。醫療科學,學問增加的速度也快,是一個很適合年輕人去奔十年的行業。但記得,全世界的醫療都是政治高度介入,但給予市場機制的寬容度則相差甚大,至少你需要認識一下新加坡與台灣兩個極端,認識一下世代與資源的現況。然後,就努力的耕耘十年吧!」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