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學 下的所有文章

世界的進步,靠的是每個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各盡本分。

 

作者:中心診所 林禹喬 醫師

 

 

MEPA_20150207-450

 

 

被諾羅病毒摧殘許久的軀體,旁邊還有半夜發燒的小兒,一直惦記著新思惟的心得還沒交,終於在期限前的最後兩小時,掙扎出最後一點能量(想著一個字值一元)

 

 

認真地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

 

許多文章我都反覆再三咀嚼,比我看過的許多育兒書其實更深刻,也更實際。謝宇程老師所寫的富裕家庭子弟面臨的挑戰系列文章,是我常常重讀的部分。

 

原來在小孩成長的過程當中,金錢、出國等物質資源,所發揮的影響遠比我想像得來得少,或甚至很有可能是反作用。父母的引導方向、相處模式、以及認真地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反而是更重要的事。(這段很容易讓我憶及某市長落選人然後靜默片刻…..

 

「當醫生或當畫家?別太小看你自己的小孩了!也許你的小孩會在影響人類文明數百年的這一代扮演重要角色呢?」

 

這種思想壯遊非常打動我。這兩年接觸新思惟開闊眼界之後,了解接下來的世界是過去幾十年完全無法比擬的,遠遠更加劇烈而不定,未來學家稱之為棋盤的下半場。若以現在的眼光來替小孩規劃未來,很容易就流於侷限在自己短淺狹窄的智識之內,做出過於保守而且不合時宜的建議。

 

閱讀更多 »

教育不是注水入壺,而是點亮蠟燭。

 

作者:林口長庚 復健科 吳易澄 醫師

 

 

點亮蠟燭 Photo credit by Subharnab Majumdar

 

 

愛爾蘭詩人葉慈曾說過: 教育不是注水入壺,而是點亮蠟燭。

 

「教育」一詞,當初看到這網路講堂的主題時,有點錯愕,想說還沒小孩,離教育小孩的歷練還有段時間,卻因為蔡依橙醫師一路成長的心路歷程令人佩服與著迷,試想著遇到相同遭遇與挫折時,是否能鋪陳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閱讀更多 »

(Q&A) 如果現有環境有大石頭,搬不開,要怎麼打造更好的環境呢?

 

問:在我朋友的塗鴉牆上看到,校長說:「沒有一個百分百完美的環境,要不讓自己變得更好,找到更好的環境,要不,打造一個好環境!」如果現有環境有大石頭,搬不開,要怎麼打造更好的環境呢?(剛升主治醫師的迷惘小醫師)

 

 

答:(蔡依橙)「用創業的心態去面對每一天。」或者英文叫做 intrapreneurship,把自己的工作,當成內部創業來看待。在打造團隊與環境之前,利用困境讓自己先變強。實際步驟如下:

 

 

改變自己的微環境:空間與時間最佳化

 

這階段的修練,是讓自己變強、變快:同樣的工作,我能不能作得又快又好。

 

因為你自己要夠強,才知道未來要找怎樣的團隊伙伴,以及如何招募並管理他們。

 

我在台中榮總時,陸陸續續把自己的辦公室打造成:「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在一手之遙。」雖然超級小間,但什麼都有,看來混亂,但我自己是真的可以「在一隻手的範圍內」迅速找到我要的東西。這是空間的最佳化。

 

 

打造好環境

這是我主治醫師第一年的辦公空間,就一個 L 型 OA,以及鐵櫃。因為空間小東西多,所以顯得有點雜亂,但原則就是一直堆、往上堆。這樣什麼東西都可以在一手之遙拿到。後面大量的文件跟資料夾,都是跟研究有關的資料。

 

 

能用網路就用網路,將一部分低效率的「同步溝通」,改為「非同步溝通」,因為同步溝通很耗能量。同步溝通是電話、會議、見面聊。非同步溝通是電子郵件、Facebook。盡量減少打電話或隨性的聊天溝通,根據研究,每次接電話或閒聊造成的工作中斷,需要約 21 分鐘才能回到原來的效率狀態。這是時間的最佳化。

 

例如,遇到有特殊發現的報告,如果不緊急的,就 email 給臨床醫師。比電話好的是,人家可以有空時才看,不但不會打擾別人,還能附上圖片跟相關期刊。更好的是,藉此建立另一個溝通管道,也增加自己在網路上的專業形象。藉由 email,未來在 Facebook / LinkedIn / Google+ 都很容易聯絡得上。

 

在醫院,面對面的溝通以及總有醫療電話要接,當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你可以去察覺哪些是沒有意義也沒有效率的,盡量縮減其時間,並深化「有意義」的溝通,如:你也學得到新知識的跨科諮詢、優秀人才的公私關係建立。

 

所以,表定上班時間 7:30a – 5:30p,我都處理例行報告與臨床事務(要花時間想的疑難雜症例外),這些是即使在片段時間也能處理得很好的事情。中榮醫訊編輯工作,則請同仁盡量用 email 跟我回報,我會在有空的第一時間回饋。疑難雜症諮詢,如果臨床醫師願意直接走來我辦公室,我一定放下手邊工作,提供深度資訊。通常很強的人都很謙虛,會真的自己來。叫 intern 打電話問的,您就……自己看著辦吧。

 

教學,則固定 schedule,實習醫師固定週四 11:00-12:00 教學,這是全部屬於他們的時間,我專心教,年輕人專心學,遲到是你自己的損失,我反正準時結束。住院醫師則固定周四周五對片,因為時間固定,住院醫師也不敢白目,週三就會想辦法把初步報告打好。

 

 

最珍貴的塊狀時間

 

介入性手術,需要極致專注,週三下午,我的手機完全不接,都給同仁處理。

 

少見疑難雜症判讀,需要翻期刊、思考,且臨床醫師等著一份改變患者治療方向的報告,一律下班時專心做,這些特殊病症的處理態度,往往是一個放射科醫師,在醫院逐漸取得「不可取代地位」的關鍵。

 

 

打造好環境

2009 年,我主治醫師第二年,某週一晚上七點的照片。剛開始處理當天疑難雜症中。一邊看影像、一邊重組、一邊翻閱國外期刊找類似案例,做歸納與整理,讓明天臨床醫師查房時看到報告,就有確切的治療方向。

 

 

研究規劃與寫作,需要長時間深度思考,使用週六週日我自己到醫院加班的 8:00a – 8:00p 大型塊狀連續時間處理。

 

這些,都是我們在責備別人、責備主管、責備環境前,所能做的事:先把自己變成超級員工,去碰到環境的極限。

 

所以,別人只是接受完整訓練五年,拿到專科醫師證書、當完 fellow。我卻是教學、研究、醫療、編中榮醫訊、評鑑、疑難雜症諮詢、寫部落格、籌辦活動等,都在一樣的五年內完成。

 

因為,我不浪費時間。

 

 

插播:我對工時的看法

 

我絕對支持勞基法實施,因為人不是鐵打的。這本來就該用法律規範,就跟飛機駕駛一樣。

 

但我也認為,年輕人想成功,要花幾年時間,一週工作 80-100 小時才行。因為別人工作 40 小時,你工作 80 小時,即使產量不到 2.0 倍,也有 1.5 倍。更何況大量的資訊同時湧入,在大腦中所能產生的刺激、體會與視野提升,是指數等級的。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勞基法實施,保障工作合理化,也更有利於「願意利用下班時間死嗑自己增進專業的少數年輕人」顯得突出。

 

為什麼?因為一週工作 40 小時能餬口兼生活,很好。你願意另外用 40 小時進修自己,自然顯得突出。如果大家都被迫一週工作 80 小時,在人類生理的限制下,你不可能工作 120 小時還維持正常功能,即使有心要操自己,也不可能出頭。

 

所以,自願死嗑自己,跟支持全體醫護人員納入勞基法,這兩者並不衝突,甚至是目標一致的。

 

我做主管,或者創業作老闆,也都讓同仁全部照勞基法走,該休假就休假、該發加班費就發。

 

但總有一部分同仁,願意在下班時間還繼續充實自己,學重組、學研究、學疑難雜症、學編輯、學辦活動,這些人工作表現的進步幅度比別人快,自然我們也得給人家相應發展的機會,升任幹部,給予更大的發展空間。

 

 

正向影響身邊的人

 

當你完成上面的自我修練,全科都會發現你是個高效率的工作者,雖然只是把不同的事情分配到不同的時間區塊處理,高效率的完成一件事情,然後接著高效率的完成下一項,但在「沒有經過工作最佳化」的人的眼中,這已經很誇張了,像是三頭六臂八核心一樣。這時,你的產出會是別人的 200% 到 1000% 左右。

 

這不誇張,同樣一天,多數人只能處理約 30 份 chest CT,我能打掉 80 份。有的總醫師中午一個小時半只能做兩台置管引流,我最高記錄做到六台。這都是把工作流程最佳化,就能輕鬆達到的。

 

台灣這樣的快手很多,只是散居各地,而且因為普通人會有種「速度快就是隨便做」的歧視,所以此等快手很少會跟人分享,因為他們也怕講出來後,會飽受平庸之輩攻擊,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快手會隨時把自己的狀況調整到最好,避開情緒起伏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這時候的你,身邊會開始出現頻率相同、志同道合的住院醫師與主治醫師,你可以與他們成為友軍,與他們分享如何讓自己變強的方法,並形成一個自己的朋友圈。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群優秀的朋友,抱團成長,是很棒的。像是你常見到的新思惟團隊核心成員:瑋琳、佩倫、欣宇,都是我在台中榮總時期,找到的快手們。

 

有了朋友,就能一起做點更酷的事情,發展新領域、分享生活秘訣與資訊。你開始從自己變強,轉而學習經營團隊,在無資源的狀態下,用「聲望」領導。

 

 

打造好環境

與頻率相同的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們一起成長。這是我自己辦的 MDCT team meeting,固定在週一中午 12:30 – 1:30 聚會。除了大家輪流閱讀新知,遇到年會時,全部的人也都選擇上台口頭報告,所以我們還辦了一次「超級學術大道」的口頭報告比賽,找來五位評審,冠軍有獎品的!

 

 

領導力的來源,一是「權力」,一是「聲望」。既然拿不到「權力」,就先鍛鍊自己的「聲望」。

 

這個階段,如果是喜歡 micromanagement 的主管,通常會有所顧忌,認為你用「聲望」集會結社,就是要造反了。建議,這種階段強力對抗,是不可能拿到「權力」的,只是發洩情緒,遭致更大壓制。建議乾脆就不要對抗,用正向的思考,去面對各種猜疑與修理。以誠相待,相敬如賓。

 

這是很重要的人生修練,起飛總要逆風,順風是無法起飛的。優秀的團隊,資源通常是更匱乏且長期被修理的。雖然我沒真的在您的醫院工作過,但你所處的環境,我有很多朋友在裡頭,這種故事連外人都知道不少。

 

 

打造好環境

沒有人是一帆風順的,這照片,是天花板上的管線爆裂,大量的污水灌進辦公室,我自己花了半天時間清理。牆上的壁癌,也能略窺這是怎樣的工作環境。但我們出道的年份資源飽和,能有空間就不錯了。這樣的狀況,也讓我對「風險」與「預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會追問自己:如果課程當天網路基地台掛了,怎麼辦?如果課程當天 Dropbox 掛點,怎麼辦?不好的環境,能訓練人「永遠做好準備」。

 

 

逆風到不能再高飛時,就該離開。

 

如果你經過多年逆風鍛鍊,成為更強大好幾倍的自己,到了「能量全開卻似乎無法再有突破」時,就該考慮轉換跑道了。

 

但請記得,學著在一個被壓制的環境中,測試自己能做到多大,是很好的經驗。因為其實小至科部、醫院,甚至大到社會,都是這樣的運作規矩。你越強,壓制的力量就越大,而且,你成長的就越快。

 

這時候的你,就是隻成年的獅子了,到一望無際的草原上,發展自己的生涯,不會有問題。加油!

 

 

強化自己的專業

 

 

(Q&A) 醫療人員該如何評估是否該轉換跑道?

 

問:作為醫療人員,在工作上該如何評估自己是否該轉換跑道?(31歲 男)

 

答:(蔡依橙)從醫療換到其他行業,這種人生大轉彎,都是很個人化的問題,但大致的思考流程不變,以下請參考:

 

 

剛創業時,就遇到辦公室漏水,研究原因、找水電、修繕都得自己來。幸運的是,房東人很好!

剛創業時,就遇到辦公室漏水,研究原因、找水電、修繕都得自己來。幸運的是,房東人很好!

 

 

想清楚自己對人生的要求

 

在社會地位、收入、安全感、成就感的評估中,我們必須誠實的面對自己。

如果,我們只是想要一份工作、一份收入、安全的生活。那麼,其實繼續當個醫師是不錯的。最多,就考慮「換醫院」即可。

 

真要換跑道、換行業,一定是你有更重要的價值想去追求,例如:成就感、人生的意義。

 

但這些價值的追求,如果用換跑道當成手段的話,其實您要付出的代價,比想像的多,像是:大幅減少的收入、較低的社會地位、家人的不諒解、破產的可能性。

 

一時缺乏成就感,真的需要付出這麼多去換嗎?

 

 

成就感可以來自其他領域

 

如果這份醫療工作,薪水還行,只是感到有點重複與厭倦,您可以考慮從其他領域獲得成就感。

 

例如:自願擔綱科內教學工作,讓自己跟年輕人接觸,並看著他們成長。

 

例如:逐步鍛鍊體能,以馬拉松完賽為目標。

 

例如:讓自己學會架一個自己看來都滿意的網站,並開始學習在網路上塑造個人品牌。

 

 

教學真的很有趣。圖中兩位住院醫師,後來都有 SCI 文章發表。這樣的經歷,也促使我後來走向教育業。

教學真的很有趣。圖中兩位住院醫師,後來都有 SCI 文章發表。這樣的經歷,也促使我後來走向教育業。

 

 

許多新思惟之友們都是這麼做的,在醫療工作以外,給自己一些興趣、嗜好、目標,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也維持自己的學習動能與競爭力,隨時準備把握更好的機會。

 

 

延伸閱讀

 

(Q&A) 換工作的迷思、去留問題的停損點該如何設定?

(Q&A) 現行醫療體制下,未來是否還在?

(Q&A) 如何尋找自己的天賦和熱情,並轉換為不錯的收入?

(Q&A) 自學與創業?跨領域?研究投稿的目的?

(Q&A) 給「想創業的醫學生」的建議。

 

 

Power

(Q&A) 如何從有權力壟斷資源者身上,盡可能學到最多?

 

問:如何從有權力壟斷資源者身上,盡可能學到最多?(33歲 男 精神科主治醫師)

 

答:(蔡依橙)好問題。我們先從「有權力的資源壟斷者」的特質來分析,並建議對應方式。

 

Power

如何從資源壟斷者身上學習,是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資源壟斷者的三類型

 

資源壟斷者有三種:「開明專制共榮辱」、「他吃肉你喝湯」、「吃人不吐骨頭」。你很難事先知道,所以幾乎都先得做點事情,看其反應,才會知道。

 

最典型的場景,是住院醫師訓練,你能不能考試,掌握在科部主任跟各主治醫師手上,這些人得罪不起、且全權分配資源,卻又是你必須學習的對象。

 

所以,你的應對行為,分成三步:觀察、試試看、放棄或加碼。

 

 

觀察

 

先看看以前幫過他的學長、學姐,後來落得什麼下場。

 

例如:幫他把 study 生出來,後來論文也有掛名?過程有沒有分享與教學?還是凹完就被當免洗餐具丟了?掛名的話,是真的跟年輕人分享第一與通訊,或者給你一個無關緊要的作者序?或者根本就沒有名字?幫他做事,當被其他派系的人踩的時候,這權力者的態度是?

 

這可以大致得知,到底這位權力者是屬於哪一類的,你可以做第一階段的趨吉避凶。

 

但這不是絕對。因為人與人相處看緣分,也許以前被修理的學長姐,資質真的太差,貢獻其實非常少,所以才不歡而散,或許你冰雪聰明,人品又好,一合作就變成飽受栽培的大弟子。

 

 

試試看

 

住院醫師嘛,就是體力好些,他要你幫忙整理資料,你覺得想跟這個人學,那就幫他整理。別人做 70 分,你就做 90 分,impress 他,看看他的反應。

 

如果他給你稱讚、並且看了你的工作後,與你分享自己的經驗,那這樣的良性互動就啟動了。你可能遇到一個「開明專制共榮辱」的前輩。

 

但如果你作得累死,甚至寫出來的論文都給他掛,但連個謝謝也沒有。你應該是遇到「吃人不吐骨頭」的千年老妖。

 

 

放棄或加碼

 

經過幾次小規模或大規模的付出,你應該可以從權力者的回饋中,知道他的屬性與分類。建議,「開明專制共榮辱」的,就盡量學,你付出總會有相等回報,值得!「吃人不吐骨頭」的千萬要閃,這種人出事的時候,連跟你不相干的事情,都會推你出來背黑鍋,很可怕。

 

至於「他吃肉你喝湯」的,就看你覺得這湯好不好喝?你會不會因此茁壯?如果會,那就繼續。如果不會,就停損吧!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