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育部 下的所有文章

教育部

(Q&A) 為何教育專家研擬的制度與現實落差大,常朝令夕改?

 

問:台北市這幾年的升學制度非常搖擺不定(北北基考區、分發問題、12年國教計分爭議等),可否請講師以在台北市研考會擔任研究員的經驗分享,為何「教育專家」研議出來的制度,常常與現實需求落差這麼大?如果制度真的很好,又為何常隨民意朝令夕改?(女 40診所醫師)

 

答:(謝宇程)台灣許多教師、教授、教育專家,都心地善良,學有專攻。但是教育體系的改革,我們卻常感到正向效益很少,反而帶來很大的紛爭、衝突,以及您所說的「朝令夕改」。關於這些現象,以下是我的觀察:

 

 

 1. 多元紛雜的需求 v.s. 一體適用的制度

 

「現實需求」這個詞,其實是關鍵。我們該問,教育的現實需求是什麼?仔細一想會發現,在教育體系中,每一個人,每一群體,現實需求都不一樣,而且十分複雜。

 

對李媽媽而言,教育需求是考高分,上名校;黃媽媽需要學校晚點下課,以節省安親費;吳爸爸希望學校,將孩子培養成未來的人才;王爸爸希望孩子畢業就有工作…。學生希望輕鬆點、老師希望不要變太多、校長和教育局官員又各有盤算……

 

抗議

十二年國教抗議現場,許多家長和老師集結表達不滿。

 

當各種紛雜的期待、需求、盤算之間沒有對話,沒有共識,甚至各人都不清楚自己的目標,教改新政推下來,卻要一體適用全部的人,大部分的人當然感到不滿意。

 

 

 2. 教改執行者 思維 眼界 的限制

 

教育政策的執行者是老師,老師們的培育過程、思維範疇是如何呢?他們是社會變遷、產業變化的專家嗎?通常不是。多數老師前腳踏出校門從學生身分畢業,不多久又換上老師身分進入學校,他們一輩子主要接觸的成年人都是現任老師、退休老師、自己過去的老師。

 

台灣的教育學,大致上是心理學的子領域,探討「怎樣有效地教會別人某件事情」,加上一些行政領導(如何管理學校)、一些哲學(什麼是健全人格)。而師範學校的各科系,專業就是重視特定學科的課程經營方法。例如數學老師,他有一套方法,教二元一次方程式的課程。

 

所以,你若要老師去思考大課題「未來的世界,學生需要用到什麼樣的數學?又要怎麼教?」他不擅長想這個問題,常常也不關心。在這種情況下,教改對他來說只是造成麻煩。

 

老師不內發性地追求更進步、更優質的教育,任何 規定 和 措施 都會失效。

 

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決策擬定的地方。

 

 

 3. 手段的錯誤認知:有權力好辦事

 

教改推動者的主張是否正確,不好說,但至少能肯定,他們常把手段搞錯。如前兩點所說的,家長有多元的複雜的需求(其中大多是短視、自相矛盾的),但許多老師無法思考,廣大變動的社會中,教學方法與內涵該怎麼變。

 

當消費者和員工,都沒做好改變的準備,改革推動者,應該從對話、試點、示範開始。

 

但是,教育改革者似乎太迷信權力。他們以為說服有權力者,然後以行政方法貫徹主張就能成功。他們不清楚一件事:

 

「在複雜多元的自由社會,政府強壓不能成事,必壞事。」

 

 

 4. 反對陣營抵制反撲,政策支離破碎

 

綜結以上三點,「教育專家」的改革方案,常常未能與家長的需求、老師的處境相乎應,卻想透過行政權力貫徹,造成一體適用,終會引發集結抵制、反撲對抗。雖然一開始教改有其整體方案,但是在立法、交涉、執行當中受到頑強阻力,就必然得調整、變動。

 

結果,最終執行的方案,與一開始的計畫相比,往往支離破碎、面目全非。

 

您的問題,許多人寫了博士論文、專論書籍來討論,不勝枚舉。但眾多討論的細節中,您需要知道的是:

 

「現在教育的規劃執行體系體質確實不夠好,而在短期內不會改善。」

 

我們該怎麼辦?這正是我經營「學與業」系列研究的原因,來日方長,咱慢慢討論。

 

 

年終的思想壯遊之五:讓下一代著眼於什麼樣的格局?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台灣的教育的處境,一言以蔽之「多元開放世界中的自我封閉系統」 ── 確實有點抽象,但如果您閱讀了系列前文,就可以很快地理解這個描述。

 

身在現今的世界,比十六世紀的歐洲更多元,因為這個世界的權威已經極度地破碎分散,彼此不互相隸屬,丈量「優秀」與「傑出」有無數標準。例如:各種專業領域之間早就沒有尊卑,程式高手和名醫彼此之間沒有高下;新思惟國際的事業量體雖小,卻遠比規模巨大的 頂X 與 旺X 可敬可愛。這就像當盧森堡國民,比起當俄羅斯國民之間,並沒有卑尊高低。

 

 

茶壺內的爭奪,阻止不了茶壺被打破。

 

aranrust_03_15_01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我們的兒女是否是其中之一?圖 /《未來在等待的人才》

 

 

但在現今台灣的教育體系的運作方式,仍像是古代的中國。其中盛行的思維方式,還是把學生放在一個中央集權、單一頂峰、單維排序的模式。大學之間有卑尊高低,高中之間有卑尊高低,全部學生都可以用高中大學的學籍科系排出一個卑尊高低的順序。

 

教育部歷次教改,希望改變排序的邏輯,但並沒有造成多元化的效果。你把任兩位大學生放在一起,他們都知道誰比誰「傑出」一些,雖然這個認知是假的,但在教育體系之中,就是這麼強韌的存在著。

 

在晚清,世界列強壓著清廷打,英國開來幾艘船鑑可以在鴨片戰爭中打趴中國,這不是晚清的讀書人沒有用功,而是他們用功根本錯了方向。晚清的讀書人用功在考科舉,在比誰能把旁人比下,在封閉的體系中依中央的標準,成為秀才、進士。無論他們怎麼比,無論由李某某中進士,或者曾某某中進士,對這個頹唐中的國家而言,其實都沒有差別。

 

對家長和學生而言,花在「教育體系」這個封閉架構內競爭排序,花太多的心神,擔心某次考試分數高幾分低幾分,名次高幾名和低幾名,科系或學校名字叫什麼。

 

其實無論我們在封閉體系內部競爭成什麼樣的勝利者,從沒有辦法改變一件事,從外部看來,從歷史的遙遠後端看來,這些人的身影都可悲地藐小。在世界中只配被擺布、犧牲、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跑龍套。

 

 

用更廣闊的尺度看待自己

 

今日,家長們真正的課題在於,是要讓自己與兒女的思維,停在封閉體系內競爭狀態,還是跨出這個監牢,走入開放體系;也就是說,要用這個封閉體系內的績效指標來定義自己,還是用這個廣大世界的課題來定義自己。

 

這兩個選項具體來說有什麼不同呢?用更白話的方式說,是思考、決策、判斷、行動的一系列尺度的不同:

 

 

aranrust_03_15_03

 

 

對於核磁共振研究有極大貢獻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艾西鐸.拉比曾被問到,為什麼他後來會成為大科學家。他說:「小時候,多數孩子回家時,媽媽會問:你今天得幾分;而我媽媽總問我:你今天有沒有想到好問題?這造成我的一人生和別人不同。」

 

大部分的台灣家長,總是問他們的兒女:你考第幾名了?台灣和這個世界在等待的下一代,他們心中要想的是:「我要為這個世界做什麼?」

 

有沒有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有多少?將會造成台灣命運的不同。

 

 

(Q&A) 如何改變僵化的教學困境呢?

 

問:以前有一陣子教育部推動統整課程,想要打破學科的限制,但通常都只是形式上的統整,事實上依然是分科教學。後來可能又是家長們的反應吧,變成要求老師一定要按表操課,不可以在數學課上國語或社會課上自然。

 

以我個人而言,每天都有改不完、訂正不完的作業,還有課程進度要趕,國語課頂多看看課文、寫習作、訂正作業之後就沒有時間了,還要應付大小考試,數學課的情形也差不多。十年下來,我覺得自己很像機器人,每天都做一樣的事情,但這些事情對學生的成長幫助多少?老師的教學和 2、30 年前一樣,學生的學習也很僵化,有一次補充課外的知識的時候,學生居然問我:老師,你什麼時候才要上課?

 

要怎麼樣改變這樣的困境呢?真想把自己的孩子也送出國,感覺他們的人生會更有發展的機會。我實在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這樣成長,您有沒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呢?(32歲 國小老師)

 

答:(黃世宜)看了您的敘述,其實可以感同身受。事實上,您提到工作不斷重複,找不到教學的熱情與意義,這樣沮喪的心情,在瑞士的教學現場,也經常聽到一線老師有同樣的困擾喔。

 

在瑞士的中學,特別是升學主科,如德語科和數學科一般學生最感到頭疼的科目,任課的老師也容易陷入沮喪,覺得總是在重複相同的教學內容,進行重複的練習與叮嚀,家長與學生又難以伺候…也因此即使在瑞士這樣的國家,老師也一樣會對教育現況跟自己的職涯充滿了不確定感。所以首先我想先鼓勵您,您的情況,是我們職業生涯內容的一部分,無論國內國外,很多同行都曾經有過相同的感覺,先跟您打氣。

 

 

蘇黎世理工學院校園一景

蘇黎世理工學院校園一景

 

 

我的建議是:

 

一、考試、作業的頻率、內容是否可以調整變化?

盡可能在自己可以決定的範圍之內,降低考試作業的頻率,也調整變化考試作業的內容與形式。關於這一方面,據我所知,台灣的教師自主決定教材內容的權力範圍,相對瑞士來說,是比較小的。

 

但,盡量在自己能力可以決定的範圍之內,盡量減少考試和作業的次數與份量,讓自己先休養生息,才有餘力提升教學品質(要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習氛圍喔)。而作業考試的內容與形式,也可以在自己可以掌控的範圍下,盡量往有趣多元的方向去調整,一方面刺激學生學習動機,對教師本身也可以重新喚起鮮活的工作能量喔。

 

二、改變的同時,請保持信心與學生和家長不斷溝通:

改變教學方式的時候,如果遇到學生或家長的疑問,也沒有關係,就正面迎接他們的疑問,回答他們,跟他們不放棄地溝通您的想法與理念,然後最重要地,就是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一直都會有希望:即使他們不表示支持,也可以保持樂觀繼續改變下去。

 

如果不是太嚴重的話,一般的批評或抱怨就一笑置之,繼續堅持自己的理念,在現實中不斷妥協又不斷前進,一個「進三步退兩步」的概念:只要有一步的前進,就是進步,就是很棒的改變囉!

 

加油!!我感到您其實對這一份工作還充滿了熱誠跟改變的誠心,所以才會有這麼多疑問,並沒有麻木。所以,我相信您一定可以改變現在這樣的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