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負責 下的所有文章

mountE

(Q&A) 「負責」,與「責任制」中的責任差別是什麼?

 

問:蔡校長在品牌教育提到:成功的品牌,是一種形象、是一種信賴、是一種可靠感。所以,我們應該從「負責」開始教育小孩。想再提問:

1. 這裡的「負責」,與「責任制」中的責任差別是?

2. 充斥「責任制」的台灣,是否有無窮的品牌發展潛力?

 

答:(蔡依橙)「太陽」跟「太陽餅」不一樣,「負責」跟「責任制」當然也不同囉。

 

 

mountE

Mount Elizabeth Hospital。以前的拍照技術真差,歪斜又模糊。攝於 2004 年 12 月,至今十年了,人家還是東南亞的轉介重鎮。

 

 

「負責」是種對自己的態度。「責任制」是一種制度,制度是拿來管人的,「責任制」就是用榮譽感,來增加工時與產出,有良公司,也會發給相對應的金錢報酬。勞資雙方,兩情相悅,說好便可,但如果弄到家不成家、人不成人,或許就要考慮考慮。

 

「責任制」真的只是種內部管理制度。他不是魔術,人在疲倦的時候,不會有什麼像樣的創意。所以你即使把「做出一個永續且有高毛利的國際品牌」,設成 KPI,每季考核平衡計分卡,並要求所有員工「責任制」,沒做到不准下班、不准休假,也還是生不出個像樣「品牌」的。

 

如果「責任制」真的有用,那台灣早就是國際醫療重鎮了。想想,多數台灣醫院早就導入 KPI、平衡計分卡,所有醫師也都是「責任制」,醫院也都有各種偉大的願景,但國際醫療作得好的還是 Mount Elizabeth Hospital 以及 Bumrungrad International Hospital

 

「責任制」可以增加瞬時產出,但對於需要企劃以及長遠佈局的事情,還是要有清楚的頭腦,一步一腳印去走,才會走到的。

 

 

近期課程

 

 

探索生活

(Q&A) 歐洲式「學齡前」教育,有些什麼特點呢?

 

問:兩個小孩,一個即將滿 3 歲,一個即將滿 3 個月。在這裡也獲得許多,但版上文章討論的教育內容多針對較大年齡的孩子,請問有關「學齡前」教育,有些什麼樣的叮嚀呢?(36歲 女 主治醫師)

 

答: (黃世宜)學齡前教育的重點,顧名思義,就是學校之外的生活。換句話說,生活包括了生活感知、生活習慣、生活安全等三方面,就是學齡前教育的重要目標。

 

探索生活

讓「學齡前」孩子探索生活

 

 

(一)生活感知

 

也就是情感教育。這一段時間的孩子尚無法用繁複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往往訴諸情緒與直覺來表達自己的需要。

 

我的建議是,在這一段時間,讓孩子儘量抒發自己的情緒與感性部分,不要試圖壓抑孩子的表達,藉著大量的遊戲與運動(如:美術勞作、音樂、玩球),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概念,就是,要懂得尊重自己的感覺,要懂得欣賞自己的感知,這樣可以打下孩子未來獨立思考的基礎。

 

比如,當孩子看到一部喜歡的卡通而開心地大笑,就讓他盡情大笑,然後接著問他是看到什麼?為什麼笑得這麼開心?用引導式的問題,讓孩子慢慢認識自己的情感與愛好。有了學齡前的認識自己,用感性打下信心的基礎,在學齡後才能用理性的知識慢慢加高批判邏輯的積木,成就自己獨一無二的城堡。

 

 

(二)生活習慣

 

為自己負責的生活習慣,往往是學齡前教育經常被忽略的重點。但其實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生活習慣,如守時概念,自理概念,都會影響到學齡後的知識學習。一個懂得守時跟自理的孩子,在以後上學之後,就會懂得自己規劃合理的功課與休閒比例,也不需要家長和老師督促,自己會漸漸學習為自己學習負責。

 

具體實施細節,可以讓學齡前孩子練習自己吃飯,自己練習穿鞋子,自己練習穿衣服,自己養成定時上床起床的習慣。這一些都是看似平常的生活小事,但其實都屬於教育的一部份。

 

 

(三)生活安全

 

學齡前的孩子非常稚嫩,一方面要放手讓他們自己來嘗試自理,但一方面仍要注意基本安全,尤其您的孩子才三歲左右。比如雖然讓孩子自行進食,但最好在旁邊看著,而不是完全讓他一個人吃,以避免噎到或嗆到的危險發生。又比如放手讓孩子玩球,可以跟孩子解釋不可以在樓梯口或是巷口玩球,讓孩子理解可能發生的危險,並學習自己評估並且預防危險發生,這也是學齡前教育很重要的一環。

 

寫到這一邊,您可以發現,在學齡前階段,我完全沒有強調知識的學習,完全以生活為重點。這是因為生活本身其實是更豐富更基礎的教室,打好學齡前的生活認知,對學齡後的知識學習銜接有直接關鍵的幫助,而這也是歐洲學齡前教育的特點。

 

 

素養教育 / 教養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