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

哈佛畢業生說明:美國最好的中學,如何培養學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ychsieh-01-02-1

 

Alan 生於台灣,讀過幾年小學;舉家移民紐約後,就讀全美最好的中學之一:南圭臬中學,哈佛畢業後,再進入哥倫比亞醫學院。當我和他談起,上學對許多台灣學生是種折磨,甚至對老師也是折磨。Alan 自己中學期間,卻絲毫沒有這樣的感覺。他在中學時期,從學習中感到的樂趣,至今還明顯感受得到。關鍵何在?

 

 

沒有「班級」單位 從國中開始依程度和興趣選課

 

在台灣的學校、教學、生活、同儕關係的建立,有一個很重要的單位,是 30 多位學生(過去 50 人以上)構成的「班級」,這個單位,從小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都主導了學習與教育的樣貌。然而,「班級」這個單位,在美國的很多地區,自中學以後,就不復存在。班導師、班長……相關概念亦然。

 

以南圭臬中學為例,每年入學約有 210 個學生,完全不編「班」。每一門課,都是由學生自己選擇的。即使基礎必修學科,學生也可以選老師,老師之間有不同的風評、風格,甚至不盡相同的課程重點。數學和自然這些科目,有分難易度,學生要依自己的學習速度、動機強弱,選擇不同的難易。

 

自然科目(生物、物理、化學),學生可從三門中挑兩門修,藝能科目(工藝、家政等),學生可以從五門中挑兩門。如此,既會對老師教學品質造成一定程度的督促壓力,也會讓學生學習最有興趣、能力適合的課程。

 

ychsieh-01-02-1

在 2012 年初,台北誠品信義店的一個空間,提供空白明信片和畫筆,讓讀者自由創作繪畫專屬明信片,並貼在玻璃上和大眾分享,我們會發現「原來台灣好多天才」。

 

對於能力強、有自學基礎的學生,他們可以自願選擇接受評量檢定,跳過基礎的課程,直接上更精深的課程,甚至大學課程的預修。也因為是選課,沒有班級,所以學生只需要「跳課」,並不會要「跳級」。這樣的彈性,對於學習方和授課方,都是比較好的。

 

 

用開展生涯的思維 當做學習動力來源

 

在台灣,學習的動力來源是許多短期勝利的渴望,或是短期失敗的恐懼,例如:段考或是升學競爭。但在南圭臬中學,從很早開始,就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本身的生涯發展前景,作為他們學習的動力,以及選擇規劃的依據。

 

在南圭臬中學,學習的選擇權、時間的安排權,人生的方向桿,都交到學生手裡,老師只是輔助。在這樣的環境下,上學是這樣的一件事:「如果我之後想要…那我現在應該學習什麼、準備什麼、達到什麼?」

 

無論這個目標,是成為運動明星、學者、技術人才……。從很早開始,孩子就明白學習不是為了短期考試的分數與名次,而是為了自己長遠的人生願望,並且自主判斷、取捨與規劃,也學習承擔後果。

 

繪圖

此畫是從上述誠品的自創明信片活動中拍到的其中一張。似乎這個畫家只是個素人,而且是一個沒有被發掘的天才呢!

 

 

學習輔導員,當你的燈塔與指南針

 

學生怎麼知道自己要如何選擇呢?這是個大問題。在南圭臬中學,學校做的不是迴避,而是及早投入資源與力量,教育學生如何思考這件事。

 

在南圭臬中學(如同歐美許多中學)有專任的「學習輔導員」,他們和台灣的輔導老師不同,他們不負責上課,不負責學生的感情與家庭問題,他們主要的責任就是和學生討論他們的人生想法、選課方針,以及學習情況。老師都會盡量幫助學生了解,他日後要面對的環境、要求、門檻,以及相應的學習途徑。

 

在南圭臬中學,高中部不到七百人,有八位專職學習輔導員,各有不同的專長,有些專長幫學生選大學、有些專長幫學生克服學習困境……等。在美國,一所學校是好是壞,學習輔導員的經營品質是一個很好的指標。這個機制在好學校運作順暢,在壞學校,可能有人從入學到畢業,連自己的學習輔導員見都沒見過。

 

 

講者文章列表:黃世宜謝宇程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