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卑不亢 下的所有文章

待人接物

(Q&A) 在台灣環境中,孩子如何能順應心性來待人接物?

 

問:謝老師在《好學生待人接物該是什麼樣?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文末提到「幸運的是,他們身處的環境,並沒有那些容易被得罪、會受傷被冒犯的大人」,如果尊重小孩是佩吉和布林一樣的心性,但卻處在台灣的環境,在不考慮出國換環境的選項之下,該如何應對台灣的教育/文化背景呢?(35歲 男 核醫科主任)

 

答:(謝宇程)感謝補充提問,這一點確實值得寫篇文章專門討論。本文重點放在十二三歲以上,已經懂事的青少年。

 

在台灣,待人接物的合適模式和美國不同,當然不能認為在台灣成長生活的年輕人,可以直接套用美國待人接物的模式。父母要如何拿捏呢?

 

我的建議是:讓兒女自行拿捏,父母只是協助他調整到他的最適平衡。

 

 

找到「恭順成本曲線」的最低點 ── 不卑不亢

 

要如何待人接物,要對人多少恭敬、多少尊重?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用「經濟邏輯」分析,也許比用「倫理邏輯」分析來得更好。什麼意思呢?

 

其實,以「對他人恭敬依順的程度」為橫軸,以「成本」為縱軸,可以劃出一條 U 型的成本曲線。太卑屈自己依順他人,其實付出相當大的心理成本,簡單就是「不爽」。在反面,對他人恭敬依順太低,也就是太囂張狂放,也有相對大的成本,也就是別人「不爽」,可能受到指責或是抵制。

 

對他人恭敬依順的代價,其實構成了一個微笑曲線:在某一最適點,總體成本達到最低。在中文成語中叫這點為:不卑不亢。

 

強調「恭順成本的微笑曲線」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我們以為在沒有父母與老師管教的情況下,兒女會走向「無限沒禮貌」,因為愈沒有禮貌愈爽。不,其實很可能根本不是這樣。即使沒有父母與老師管教,一個有基本理智的人,自然會發現他在無禮的時候會受眼神、表情、語言、動作的反擊,這是人類不喜歡的狀態,他們天然地會找內在與外在的平衡點。

 

我們對於年輕人的禮節教育,在根本假設上該先導正。而父母要做的,是幫助兒女找到那個平衡點,而不是為他指定一個平衡點,逼兒女接受;更絕不是讓兒女以為「愈恭順愈好」,因為壓得愈緊,反抗愈大。

 

怎麼幫他找到平衡點呢?

 

 

待人接物

某地的文學書籍排行榜,第一名《和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第二名《別相信任何人》。我們的社會關係果然融洽(點頭)。

 

 

推薦模式一:提醒注意

 

有時候兒女顯得無禮,純粹因為他們社會經驗不足,沒經驗、沒注意、不理解;並不是他們刻意要和誰作對。這樣的情況發生時,父母可以在略為隱私的環境,輕聲和兒女提醒以下問題:你注意到你剛才說 xxxx 話的時候,某伯父的表情不開心嗎?你知道為什麼嗎?試想,要是你是他,你聽到旁人說了 xxxx,你的感覺如何?

 

 

推薦模式二:提供方法

 

另有時候兒女顯得無禮,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某些社會常規、行為模式。這種錯誤,連我們成人,進入不熟悉的文化環境都有可能會發生。這種時候,他們需要的不是責罵,只是需要有人告訴他 ── 當你覺得想中斷一個談話的時候,禮貌的方式該怎麼說;當你想拒絕一個長輩的時候應該如何措辭…。

 

通常,除非這個年輕人更深層的心理困擾,不然的話當有人提醒他、給他方法,他們通常都樂於調整,減少別人對他們的反感。如果提醒了,方法也教了,兒女仍然覺得他原本的作法有理,那也就讓他承擔結果,或許他承擔後果之後就知道必要調整,這也蠻好的。每個人「恭順成本的微笑曲線」長得不一樣,最適點的判斷也不同。

 

 

不推薦「代位懲罰」

 

如果兒女刻意選擇的行為,確實招致了某些親戚長輩的不滿,而他本身也知道,我建議就讓他面對與承受自己的行為招致的結果。父母不必迴護他:「看在我的面子上別和他計較」;也不用心理上去承擔這件事的結果:「兒女被批評讓我好痛心」。

 

更不必替別人懲罰兒女:如果王阿姨對我孩子有意見,歡迎王阿姨直接給他建議,我不必承接王阿姨的情緒,以親子關係為代價替王阿姨逼迫孩子改變,尤其,王阿姨習慣的互動方式不見得就是「對的」。如果兒女選擇冒著被王阿姨討厭的危險,和王阿姨辯論燒紙錢、喝符水有沒有意義,我覺得父母就微笑著吃爆米花吧 ── 一個科學家年輕時不正應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