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世界名字 下的所有文章

世界名字

「世界名字」是什麼?該怎麼取?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給兒女取什麼英文名字,看似小事,請別大意。

您的兒女也許需要一個「世界名字」

 

世界名字是什麼?舉一著名的例子,現任的美國總統:Barack Obama。歐巴馬總統的父親,其實也叫做 Barack Obama,所以嚴格來說,歐巴馬總統該被稱為「二世」。而他的名字 Barack,其實在英美歷史中可以說從來沒有前例。

 

歐巴馬總統的父親,從小生養在肯亞鄉村,Barack 其實是當地語言中的名字。然而這個名字,無論發音和記憶,都不會對歐美人造成困難,所以就不妨礙它成為一個「世界名字」,至少在歐美都可以便利地使用。

 

 

設計世界名字的思路

 

中文是將更多的意義放在字型而不僅字音,所以我們要創造「世界名字」是比較複雜。有幾個思路可以參考。

 

思路一:參考中文名字的發音,創造一個歐美人士容易發音的名字。例如,我有朋友中文名字是佳柔,另一個名字是 Jalo,一個朋友中文名字是剛羚,另一個名字是 Connyn,這兩個名字都會是不錯的「世界名字」。現在這種例子已不少見。

 

 

世界名字

許多世界性的品牌都具有「世界名字」的特徵,UNIQLO 就是一個好例子。

 

 

依這個思路,其實在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就可以試著考慮「世界名字」的問題,兩個名字一起取,而不是先取中文名字,因為之後可能發現很難以此為基礎,創造便利歐美人士發音的名字。

 

思路二:如果已先有一個不易轉音的中文名字,另發明一個在發音和意思上不相關的單字作為世界名字,絕對是可以接受的 — 在軟體界,這還會被認為是一件頗酷的事。例如之前文章中提到的 Python 專家 Mosky,這名字雖然和她的中文名沒有關係,但好記好念,識別度又高,其實也是個好的世界名字。

 

思路三:如果希望取一個更有文化意涵的世界名字,也許可以以拉丁字根、希臘字根為基底進行創造(例如 Lucy 有光明之意,Leo 有獅子之意,都來自拉丁字根),並藉由發音或意義設計中文名字。但這樣做難度較高,目前還沒找到例子。說真的,我很認為若有熱愛語言學、各國語文的年輕人有興趣創業,這絕對會是個可以發展的事業。

 

 

世界名字

書名是一本書和讀者溝通的第一句話,而人和他人溝通的第一步常是名字。要讓一本書暢銷,要花很多心力想書名。

 

 

世界名字與世界觀教育

 

這篇文章乍看和教育無關,其實不然。

 

中國古代文人有名、字、號,正是為了在親屬、官方場合、文人友群之中,以最合適的方式呈現自己、自我描述,與接受描述 — 他們的名字號,分別對應他們生活與世界相關的好幾個層次。

 

如果「世界觀」是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也許這個課題可以開始得比我們想像要早。取名字這件事之中內涵著重要的世界觀思維 — 取什麼樣的名字,以什麼思維取名字,反映了我們期待把自己呈現在什麼樣的人面前,走進多寬廣的世界。

 

所以,取名字要找算命仙嗎?或者,請教一位熟悉中文、英文、拉丁文、希臘文(而且有世界觀)的專家,也許更符合我們的孩子,在二十一世紀生存的需求。當我們和兒女解說他的名字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取這名字,將比任何書更深刻地告訴了兒女,他們與世界的複雜關連。

 

莎士比亞透過羅密歐問了這個問題:

 

What is in a name?

Oh, dear. Too much.

 

 

世界名字

您的兒女也許需要一個「世界名字」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給兒女取什麼英文名字,看似小事,請別大意。

 

取英文名字 或 中文音譯拉丁拼音

 

在一個國際化的世界,總會要和不懂中文的人溝通。取一個英文名字,其實有種種易被忽略的考量,在前文之中已經說了。即然取英文名字這麼麻煩,是否用中文音譯拉丁拼音,是個好解方?

 

其實在國際社會中,不刻意另取英文名字已是常態。去美國尖端大學,你不太可能看到日本學生管自己叫 James、韓國學生管自己叫 Steve、伊朗學生管自己叫 Sarah。如果一位泰國人名叫 Thirachai Phuvanatnaranubala,他可能讓朋友們叫他 Phuvanat,而不是叫他 John。

 

依某個民族的語言或文化習慣取名字,其實是表示將自己認同為這個群體的一分子,或至少是懷有相當大的崇敬與喜愛。在取一個配合英美文化的名字前,其實要問:自己在身分、文化上認同自己是英美的一部分嗎?如果不是,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而不取日文、土耳其文名字?

 

 

世界名字

名字和圖像、器物一樣,都是有文化意涵的。圖為某展場中的台灣古物,它們的樣式和細節中也充滿了文化元素。

 

 

難發音的名字會變成建立關係的門檻

 

在我讀芝加哥大學的時候,大部分的台灣學生都已經以中文音譯拉丁拼音在校內生活。很多年下來,我慢慢覺得這件事並不是很好。怎麼說呢?

 

首先,在發音上,或是記憶上,要各地外國人發中文音,實在很為難他們,更難記憶。僅僅是要建立友誼關係,困難發音與記憶的名字就是一道門檻。易地而處,如果一個泰國朋友總是要我叫他 Thirachai Phuvanatnaranubala,我真的會在派對上稍微避免和他交談。

 

 

世界名字

下一代的事業面貌,將會面對更為國際化的世界。圖為台北華山園區中表演雜耍的外籍人士。

 

 

尤其成人之後,我們在踏進世界場域時是懷抱著某種事業目標,希望快速和外國人互相認識,甚至長期被記得,成為(潛在的)合作對象,我們當然要避免對方不斷問「Say it again?」也要減少對方每次見面說「Sorry, how to pronounce your name again?」當別人要把我們介紹給他的長官、同事的時候,我們最好幫忙他們避免舌頭打結。

 

第二,也是務實而言,中文是一個建立在字形上的語言。也就是說,當別人管我叫「Yu Cheng」的時候,其實中文裡的意涵也完全無法保存,無論發音或書寫上都沒什麼美感可言。甚至是懂中文的人,聽見或看見「Yu Cheng」這個名字,可能也很難還原成「宇程」這兩個中文字。

 

 

用來和全世界互動的名字

 

堅持一個稱呼方式,給別人和自己帶來麻煩,沒有給任何人帶來好處。這很難說是一個好的選項。有沒有更好的選項呢?我覺得有,而且也有不少人在使用。我稱這個選項叫「世界名字」-用來和全世界互動的名字。

 

系列下篇:「世界名字」是什麼,該怎麼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