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常態 下的所有文章

IC

(Q&A) 想請問蔡校長對 Coursera 的看法?

 

問:想請問蔡校長對於 Coursera 的看法,之前有空的時候曾經花點時間挑的一個課程上,但是有時候時間不夠就沒有把整個課程上完。想聽聽蔡校長對於這個媒介學習的看法。(37歲 男 一般外科醫師)

 

 

答:(蔡依橙)放心,你並不孤單。

 

 

IC

線上學習,是趨勢。我們都在學習與適應。

 

 

課程沒上完,是常態。

 

在一個小型的統計中,Duke 提供的 bioelectricity Coursera 課程,12700 名學生,只有 350 位最終完成了全部 course。也就是 97% 的 dropout rate,3% 的 course completion rate。即使統計更多的 Coursera 課程,平均來說,course completion rate 也多在 10% 以下。但,這並不代表 Coursera 是失敗的,也不代表你的學習是失敗的。

 

 

學習,不再要求「學完」,而是學到「需要的」。

 
我們想想自己看維基百科查資料的經驗,就說學一個新病 Fitz-Hugh-Curtis syndrome 好了,您一定看完概論後,就直接跳到 treatment 那邊,思考外科有什麼角色可以介入,而我則發現維基百科上頭沒有 CT 影像,於是看完概論後,直接跳到 Google 去找「Fitz-Hugh-Curtis syndrome CT」的圖片。   我們都沒有從第一個字看到最後一個字,但我們都學到自己要的重點了。   所以,course completion rate,就像 article completion rate 一樣,我們真去統計每篇維基百科條目的 article completion rate,一定很差,大概 3% 以下吧。但維基百科對我們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我們有沒有學到東西?當然有!所以,重點是您有沒有學到您想學的東西,這個過程愉不愉快。只要有學到東西,您也開心,那就沒問題囉。

 

 

Coursera、edX 與其他線上課程

 

至於小弟對 Coursera 以及 edX 的看法,我認為這是趨勢,而且是世界頂尖大學鞏固領先地位的重要行動,屬於戰略投資,即使沒賺錢,也不得不做。這些平台的出現,就像 TED 影片上網,以及羅輯思維對中國年輕人的意義一樣,他們使嚴肅知識更普及,讓有心但沒有資源的年輕人,更容易看到寬廣的世界,能讓人類文明變得更好,這是毫無疑問的。(延伸閱讀:TED 上網前 Chris Anderson 的思考TED 上網後 Chris Anderson 的總結

 

 

跟不上,好挫折,怎麼辦?

 

如果您的學習時間是零碎的,參與這些 online courses 的挫敗感與疲倦感,自然會大些。我的建議如下:

 

  1. 改選其他方式進修,例如尋找好的資訊來源,藉由紙本或手持裝置閱讀。時間零碎,有讀就好,只要來源不錯、方向正確、自己喜歡,學習效果就不會差。我自己過去十年的主要學習方式,包括國際視野、專業知識、跨界學習,都是這樣完成的。(延伸閱讀:另一位外科醫師的學習困擾

 

  1. 真遇到好 course,決定要拼完一個學期,建議利用社群力量鞭策自己。像是柯紹華學長,就在一陣吆喝下,與三五好友,成立了 edX 的共學社團。如果你需要呼朋引伴,也歡迎到「新思惟之友 (InnovaRad: Radiating Innovations)」,尋找願意一起進修的朋友。

 

 

其實,新思惟網路講堂,就是這樣生出來的。

 

我們持續在協助醫療人員,高效學習,突破自己。不過,一直有朋友提到,即使新思惟國際的小班工作坊大型研討會,都只需要一天時間,但工作的壓力、請假的困難,都讓他們無法報名課程。

 

 

這個網路講堂,就是我們為忙碌的各位所量身打造的。用手機就可以讀,每週會提醒你讀,用大量的問答讓知識吸收更容易,一有問題又可隨時提問(延伸閱讀:新思惟網路講堂設計概念)。而且,在這裡沒有評量、沒有傳統課程的規劃,去掉挫折感與壓力。畢竟,人生的挫折感與壓力,已經很大了,不是嗎?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