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標準答案 下的所有文章

補習班

史丹佛畢業生回答: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Sharon 是台灣的小留學生,到美國讀中學,在 MIT 完成大學教育,剛從史丹佛取得博士學位。她結婚回台宴客的假期中,和我談了台美教育情況的差別。

 

當她知道台灣多數中學生是多麼認真拼命讀書,國際評比 PISA 測驗也名列前矛,但大學之後的表現就趨向落後,生活品質和人均收入還是差歐美一大截,她問我:你覺得為什麼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我一時無言。

 

Sharon 認為,這和中學時期的教育方式大有關係。

 

中學教育

中學的教育方式,可能真的是社會整體表現的關鍵。圖為台北市某中學的校門。

 

 

選修制讓師生間產生良性循環

 

首先,Sharon 認為中學就採行選修制是一個關鍵。在選修制之下,老師之間產生正向競爭,學生很早就要學習判斷:什麼是有價值的學習、什麼是有價值的時間利用方式。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良性循環,課程教學改進不斷自動發生。

 

美國的中學,老師因應學生興趣和需求開課很常見。例如當許多學生表示他們對統計課有興趣需求,就會有老師開設統計課,從高一到高三的學生都可以評估選修。

 

 

沒有升學大考,生涯發展才是重點考量

 

在美國並沒有一體適用的課綱,沒有普遍共同的教師手冊,要等到升大學,才有全國性共同評量 (SAT),而且和台灣韓國的大考相比,這個評量的內容相當有限。

 

在這樣的情況,因為沒有大考的威脅,中學老師在日常教學之中,大概只花 25% 力氣引導學生準備標準化測驗,而用 75% 力量幫助學生做多元深入的發展,引導學生去學長遠而言最他們最有益的事物。

 

 

不強調正確答案最速解,講求深入思考

 

美國優秀的中學老師,不會要求學生反覆練習、快速地在短時間寫出「正確答案」;相反地,老師會鼓勵學生提出新的看法,用長時間去思考、查資料,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個影響 Sharon 最多的歷史老師,課堂中的主要活動就是帶領同學討論,要同學思考:「這個事件,美國怎麼看,英國怎麼看,法國又怎麼看?法國的商人、貴族、農民又各是怎麼看?」

 

在美國,老師比較少花時間在改考卷,花比較多時間在啟發思考、創造和多元觀點。

 

補習班

快速求解、標準答案、反對創新與多元見解的教育模式,造就什麼樣的人才?圖為台北市大型公職補習班。

 

 

贏在起跑點,也許就是輸在終點的原因

 

企圖讓學生快速記憶知識、被動接受灌輸和操練,較早在考試測驗上展現優勢「贏在起點」的思維,並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自發學習、前瞻因應的能力,最後反而「輸在終點」。

 

在當今世界上,真正決定誰是領導者與先驅,絕不是比較誰擅於服從安排、熟練技能、貯裝知識。第一流人才的關鍵在於思考、判斷、決策、規劃,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並且能理解世界的複雜性和多元觀點-而這些,是歐美的學生從中學就開始培養的能力。

 

 

繪圖

哈佛畢業生分享:美國首善中學教育,強調比標準化知識更重要的東西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ychsieh-01-03-2

 

Alan 十歲左右時候舉家移民到美國,後來就讀紐約最好的中學之一 (南圭臬中學),哈佛畢業後,再進入哥倫比亞醫學院。我和他見了一面,談他在中學的時候看到的教育,和台灣有什麼不一樣之處。

 

他最後有一個感嘆:台灣重視標準答案而不重視思考。我問他,為何這麼說?以下是他的回答:

 

 

家長和校方合作形成良好生態系 公立學校也能頂尖

 

有人說美國的教育,一定要讀私立才好,其實不一定。Alan 一路就讀的是公立學校。雖然這是父母精挑細選的學校,可以說是全美公立學校之中最好的公立中學之一,但這一些學校的家長,不見得都是富商巨賈。Alan 注意到,這些父母的共同點不是收入,而是他們都重視兒女的教育。

 

這些家庭的兒女,普遍有高品質的早年學習經驗。父母在孩子學習出現瓶頸、墮後的時候,會和孩子一起找方法克服,或向師長求助。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素質相當整齊,也有相當良好的學習氣氛和風氣。大部分家長會尊重老師的教學,且積極配合。

 

 

很早就用學思想的方式經營教育 而非學知識

 

幾乎可以說是從小學開始,Alan 受的教育,就不是機械式的算數、寫字、背知識。他們的英文課程,在教學生看懂課文之後,重點就不是背單字。課文不是學單字的載具,而是練習思考的材料。例如,課文中寫了「瑪莉和朋友因故吵架」,老師會帶同學思考,為什麼瑪莉要吵架,這樣對嗎,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哪個方法更好……。這樣的情況,發生在每一個課堂。

 

聽課

在某明星高中的課堂一景:台灣還是習慣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教育,即使是在明星高中。

 

Alan 回想,在小時候剛到美國的時候,感到兩邊的教學確實有很大的差異。在台灣,教學注重的是重複、熟練、具體知識、正確答案。而他到美國之後,發現老師最重視的是學生的思考。

 

 

沒有對錯 自由創造本身就是重要的學習內容

 

在南圭臬中學,上課時充滿了沒有答案的開放式問題,用各式各樣的方式發揮想像、思考、創造。例如,上英文課的作業會是「你想寫什麼樣的書?」上藝術課的作業會是「畫一則政治漫畫」。當然,當週的課程主題,就會是政治漫畫的賞析。上音樂課,學生的作業不只是「學唱歌」,而是「作曲」。

 

通常,這些自由創作的課程是不會有分數的。學生自由地發表他們的創造成果,老師和同學會提供回饋建議,彼此互相觀摩,砥礪彼此做得更好。

 

繪圖

在誠品信義店一個自由繪畫空間所拍到的一張圖,是某讀者自發作畫和其他讀者分享的創作,這樣的機會,也許該多給學生一些。

 

 

師生平等討論,課後學生主動求助是常態

 

在課程之中,學生或有不懂,或有不同看法,表達出來是非常正常的。在下課之後,學生去辦公室找老師討論課程內容,也是非常正常的。也因此,並不真的存在制度性的「課輔班」。

 

學生都對自己負責,當他們認為自己上課沒有聽懂,自己也沒有弄懂,就會和老師討論。若有必要,就在下課後與老師約時間。不是請老師重述一次上課內容,而是學生提問,說出自己的想法,提出疑惑的癥結點。

 

這樣的補救教學模式,是在自然而然之中發生,也比較不會發生標籤化學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