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生活目標 下的所有文章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 — 缺志向、無病識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安全感、友情焦慮〉一文中,我們討論了兩個困難點,另兩個留在這篇文章中談。這兩個困難點,比上一篇文章說得更加的「無形無相」,但是它的影響可能更加深遠沉重。

 

 

缺乏志向,被欲望所掌控

 

物質和金錢資源比較稀缺的孩子,往往有在某個部分是比較充裕:志向。志向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意志-用物理學上的「向量」概念就很好理解了。

 

嘗過缺乏的年輕人,他們很輕易地可以得到初步的人生方向感:生存、賺錢、過好日子。感受過辛苦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看著父母家人吃苦的年輕人,更可以很年輕的時候,就在心中湧起一分意志力: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人生,他們願意辛苦,願意受委曲與磨難。

 

當然,他們都知道這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他們更知道,缺了現實上的資源,他們的生活可以多糟糕。

 

然而,家境富裕的年輕人,卻可能陷入人生目標的迷茫:我的生命、力氣、時間、心神要用來做什麼?要賺錢嗎?已經很多錢了呀。無論是否努力,生活都會過得好,那麼又何必要努力呢?

 

吃高檔餐廳、開名車去夜店喝酒請客,看到朋友和美女們羨慕敬佩的眼神,那多爽。如果我缺了錢,我想辦法搞定爸媽,讓他們給我錢,問題就解決了不是嗎?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富家子女闖大禍之後,父母第一個反應都是:他很乖啊,怎麼可能?他很乖是因為他搞定你們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年輕人認真學習,忍受辛苦,磨練實力,可不見得容易。要年輕人發現生物欲望之外,還有很重要的生活目標,這需要智慧、知識、學養、胸懷,不見得很早就能培養,更不是一般的學校、老師、教科書所能傳達的。

 

台灣的教育環境,將升學等同於教育,常常沒有給年輕人志向引導、心理關懷的空間。

台灣的教育環境,將升學等同於教育,常常沒有給年輕人志向引導、心理關懷的空間。


 

 

缺病識感,找不到人開導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他若對未來茫然、感到悲觀挫折,會比較能意識到問題-存款會告訴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他若焦慮可以找人問,可以和許多辛苦的年輕人一起抱怨訐譙,也許心態上比較健康。

 

反觀一個家境富裕的孩子,他可能要什麼有什麼,可能存款夠他花下半輩子(或很多輩子),他也常常打高爾夫、開名車跑夜店、出國渡假,別人看在眼中羨慕得要死。他不見得能意識到自己是茫然的、不見得能意識到他其實有深層的自卑、因為沒有目標而脆弱;更不見得會意識到他其實極為害怕得不到朋友、異性的肯定。

 

就算他意識到了,也不一定找得到人來開導輔助他。向朋友說?朋友說:你別鬧了,你怎麼可能心情不好,走我們去喝酒。向父母說?有些事業有成、位居政商要津的父母不願面對眼前的事實:也許我的孩子心裡有很深的問題,他們害怕自責,也害怕面子掛不住。

 

這些課題,更不是追求升學率的高中、爭搶學術卓越的大學可以解答的。遇到這些問題的年輕人,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到出路,但有一些人,他們在找到出路之前,就跌下了再也爬不出來的幽暗深谷。

 

再次強調,我絕非認定家境富裕的孩子一定會出問題。我在說明:家境富裕的孩子,會遇到的問題,很少得到洞悉理解。不是他們本質壞,也不是父母犯了錯,而是他們的處境往往結構性地造成了另一種脆弱,這個部分在教育過程中很少得到應有的重視。

 

許多父母想要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或是發現問題後嘗試解決。他們對孩子情深意切,但可惜,有些方式或者是錯的,或者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