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辯論 下的所有文章

大器不扭捏

(Q&A) 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

 

問:在《(Q&A) 新加坡的工作邀約該如何從各面向來考量》一文中,校長提到了:「大器不扭捏,從孩子到年輕醫師到資深醫師,都一樣,他們很少會不好意思、客氣退讓、扭扭捏捏。這是我最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但在台灣不是很容易培養」

 

而我的小朋友就有這種症頭,在外人面前很害羞,等到別人走了才回神,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想請教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35歲 男 核醫科主任)

 

答:(謝宇程)

 

相關前文:(Q&A) 歐美第一流人才都是互動高手,所以結成網絡,成為領袖;台灣第一流人才都是讀書考試高手,都被僱用當職員?

 

先說一句:您真內行。這個問題太重要了,我恨不得早幾年開始面對這個問題,而不是三十歲才開始。這幾年,我很努力地培養「大器不扭捏的自己」,稍微有一點小小成果。

 

我從小生活的主要內容就是聽課、作業、復習、考試這些事情周而復始循環。在大學課堂上,我勉強算是同學之間比較擅長上台報告的,可以講話條理分明並且不發抖。但是我知道自己仍然對於「受到注意」有根深柢固的恐懼。我難以流暢地當面表達我的想法與意見,尤其是爭取權益、表達反對、主導事務。到了快三十歲,我看到一些同輩卓越人物的風采,發現我未來可能會需要站上台發表想法,我開始有危機感,才開始訓練自己。

 

以下的建議,融合我在書上找到的建議,以及我的自身經驗。

 

 

父母對待互動,像是平等同輩

 

Malcolm Gladwell 在其大作《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這本書分析對比了兩個案例,一個是天才少年藍根,後來人生卻充滿頓挫、沒沒無聞;另一個是歐本海默,除了自幼聰明伶俐之外,他三十八歲就成為主導核彈開發計畫的科學家。

 

 

大器不扭捏

Malcolm Gladwell 大作 Outliers,台灣譯為「異數」。

 

 

同樣是極聰明的人,為什麼兩人際遇天差地遠?Gladwell 給的答案是,藍根雖然聰明,但他對長輩和有權力的人恐懼且不信任;歐本海默則相反,他在任何人面前,都可以侃侃而談、說服對方、爭取機會。

 

而這兩個人後來行為模式的差別,可能是幼年經驗造成的。藍根生長在家暴的環境,他的繼父常常酒後打人,從來不和孩子理性溝通。相反地,歐本海默的父母從小就將他當平等同輩看待,和他討論事理,讓他與各種各樣的大人溝通對話,從來不對他說:「小孩不懂事,閉嘴。」歐本海默從小沒有心理陰影,他長大之後和任何人對話的時候都不會緊張,即使對方是長官、長輩。

 

 

同儕之間的辯論、交流、討論對話

 

近幾年我認識了幾個年齡相近的年輕人,例如曾柏文李佩蓉,不但文章寫得好,見面對談時也極有丰采。後來他們都告訴我,他們之所以在說話的時候能有條不紊,能同時進行思考與表達,之所以能在表達的時候精準拿捏語調和機鋒,和他們參加過辯論社大有關係。

 

 

把自己放上講台,就會發現不進化不行。圖為我的某次演講。

把自己放上講台,就會發現不進化不行。圖為我的某次演講。

 

 

多數人參加辯論社是為了學習辯倒別人、得到獎牌,其實那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準備辯論的過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論點,不斷找到可能的弱點,不斷找到強化的方法,不斷找尋合適對表述方式。而他們在進行辯論的過程中,也不斷在練習,即使是雙方言詞互動攻擊的狀態下,不進入情緒與自我防衛的模式,仍然保持理智、冷靜,甚至幽默-這些都不是自然能達成,都要訓練才能達到。

 

即使不參加辯論社,如果能和幾個同儕,定期進行知識討論、思想交流,也會有益於養成自信優雅的行動、表達。

 

 

及早站上講台、踏入社交場合

 

這幾年來,我自己稍微走出「扭捏害羞」,在與人交流及互動上稍稍有自信及略知進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從辦公室的小小隔間走出來。

 

為了訓練上台發表,我參加交點、英語演講社;而且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也常有上台演講機會-通常兩小時起跳。參加英語演講社,顧名思義要用英文演講,而且常常講,講完還會互相評量、給建議,當然可以提升演講能力和膽量。

 

在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除了發表和演講,在活動開始前後,也有和人自由結識互動的機會。和陌生人互動,在一群不熟的人之間如何自處是個學問,只要多練習多揣摩就絕對能學會,而且愈早開始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