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係:老師該是人格效倣的典範嗎?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要討論一個很冷門很深刻的問題,也許最好的方式是用一個很熱門很膚淺的話題當開頭。而最近,最熱門膚淺的話題就是阿基師的桃色新聞。新聞爆發後,記者採訪路人,就有受訪者這樣說:「以後不願意再看他的節目學做菜了。」

 

為什麼?阿基師發生緋聞前後,做菜的知識、教烹飪的能力,不會有什麼改變。過去願意向他學做菜,未來不願意,顯示了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尊敬老師之前,先卑微自己。

 

師生關係在華人社會有一層特殊的意義。華人傳統認為,「老師」並不只是各種職業中的一種而己,進入老師的身分,並不只是具某種專業知識技能而己。「老師」是一種人格和位階比較高的人,在往來互動之中該被尊奉、被恭敬對待。傳統中「師生大禮」近乎父子,皇帝的老師受到極高尊崇,和其他宮中的職務無法相提並論。

 

而在互動中,要把對方抬高的方法,最基本而常見的方式就是將自己壓低。因此,華人傳統中老師和學生之間有嚴格的尊卑關係。恪守傳統的人往往認為打破這層尊卑關係,不但是有辱對方,甚至是自己的僭越罪過。

 

 

一個出軌的廚師,有沒有資格教做菜,你怎麼看?圖為書店的食譜書。

一個出軌的廚師,有沒有資格教做菜,你怎麼看?圖為書店的食譜書。

 

 

老師的特殊身分,造成學習的障礙?

 

我印象很深刻,我在美國讀研究所的時候,Program Director 是一個人類學教授 John MacAloon,是著名學者,年紀約五十出頭。他要大家稱他 John ,而大部分的人都這樣叫他,但我堅持叫他 Mr. MacAloon。我覺得若對老師沒有表達充足的恭敬,對我而言是說不出來的怪。

 

當我們認定「老師」不僅是萬般職業之一,而有一種特別神聖崇高的地位,這看起來是對老師的尊崇,但其實是對老師、對學生、對求真求知三方面,都是不利的。

 

首先,我們對老師有太高的期待。實事求是來說,許多各種專業知能的老師就是平凡人,他們在某方面較有經驗和知識,可以和別人分享,如此而已。我們要求他人格超卓,神聖無過,實是嚴苛。若他們在為人處事上有犯錯,我們就撤銷他們分享專業知能的資格,對學生和社會都是損失。

 

在另一方面,認定學生要以下事上、自表卑微的方式對待老師,也有重大的代價。如此,我們永遠不能和老師以平等的方式討論事理,這不利於探究知識與真理。而因為成為學生,意味採取低下的身分,這將為學習帶來很大的、不必要的成本,讓很多人(尤其是成人)不願意學習。

 

 

企求老師是聖人,只因學生不動腦。

 

當然,對於任何人都有道德要求,對老師也應該是一樣的,不必比別人更高或更低。每一個職業都該有道德準繩,去規範他們達成職業的目標與使命。正如警察不該吃案,法官不該收賄,老師也有其專業準繩(例如性侵孩童的不能當中小學老師),但不見得要用其私生活的得失,評判他傳授專業能力的資格(例如婚外情的人不能教作菜)。

 

某程度而言,要把老師當成聖人來要求,還是和我們認知的「教育本質」有關。如果我們認為的教育本質,是抽走獨立思辨判斷的複製模仿過程,那麼我們無疑是要聖人才能當老師-確定誰是聖人,他所言所行所為都不會錯,我們就全力模仿他尊崇他。若他有可能犯錯,不是一切言行都能模仿,我又不能獨立分辨,乾脆撤銷他的老師地位。

 

 

不願意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道理,就會需要道德純良、超凡入聖的上師來啟示真理。圖中的寶典是不是真正的寶典呢?

不願意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道理,就會需要道德純良、超凡入聖的上師來啟示真理。圖中的寶典是不是真正的寶典呢?

 

 

如果我們心中的教育本質是獨立思辨,而老師僅是引發和培養思辨能力的人,那麼他就不必是聖人。當我有能力獨立判斷是非對錯,當老師做錯事的時候,我會判斷,不會學習,他犯錯就對我無傷。

 

將老師的身分墊高,也許在某個時空環境之中曾經對社會的穩定有所貢獻,但今日這個時代,我們可以重新反思,到底什麼是我們今日需要的師生關係。

 

 

講者文章列表:黃世宜謝宇程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