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生

好學生興趣志向該是什麼樣?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上集:好學生待人接物該是什麼樣?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

 

關於追求興趣和志向,我們會給好學生什麼建議?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平衡發展論」:如果數學好而化學不好,那就少做點數學,多做點化學把它補起來,最好各科都 90 分。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先後緩急論」:先取得學歷,先依照遊戲規則爭取到主流社會眼中的優勢地位,再討論自己的人生興趣和志向。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恆心毅力論」:如果立下了某個志向,就努力朝這個方向走去,愚公移山,有志竟成。

 

但我發現 Google 創辦人佩吉和布林不是這樣。

 

 

全心投入志趣,即使學校沒教、考試不考。

 

布林和佩吉都有個相似之處,就是他們對想做的事情,會投入全力下去做。科科均優、項項拿 A 並不是他們的重要考量,而他們學習及花時間心力,也不是為了學校打的成績。

 

 

好學生

卓越的工程師、軟體創業者,常常都是早年開始自發寫程式。圖為某高中自發性的程式課程。

 

 

無論布林或是佩吉,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對電腦產生興趣,而電腦可不是學校當時要教、要考的科目。甚至,兩人的興趣從來不只限於電腦領域,他們對於任何事情如何運作都有高度興趣,包括社會議題、政治。

 

佩吉高中的時候,最大的興趣就是和哥哥一起做「哥哥的電腦作業」。高中畢業前,佩吉就用樂高玩具做了一台可以使用的噴墨印表機。無疑地,這些事情和他的在校成績與升學的關係不大。

 

追求志趣的態度在他們的家中都不是特例。佩吉父親就是個電腦狂熱者,在 1978 年就買了家中第一台電腦,非常龐大非常昂貴。為了買那一台電腦,家中好一陣子都生活拮据-佩吉母親沒有為此吵離婚,證明她有這樣的丈夫與兒子絕非巧合。

 

 

追求志趣不變,方法道路靈活。

 

佩吉和布林後來都進入史丹福博士班,他們一開始想當學者。他們父親都是學者,將學者視為未來方向,既是家庭的傳統與期待,其實大致上也符合二人的特質與才智。

 

博士班階段他們改變了想法。史丹福大學是學術研究的重鎮,同時也是許多成功科技公司發源地,例如昇陽科技(Sun Microsystems),其中 Sun 其實是 Staford University Network 三字的簡寫。

 

該校提供學生資源去進行有潛力的商業計畫,也是最早成立「科技授權處」的學校,這不是為了讓學校將成果據為己有,而是從旁協助學生取得專利。史丹福的學生,都對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充滿興趣。

 

在史丹福,他們開始建構「世界最好的蒐尋引擎」。而這個蒐尋引擎的原理,是基於學術研究,而且和學術界評價論文的方式相仿。當他們愈來愈發現這個事業需要全力投入,而且可以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他們改變了人生方向,走上一個比較高風險的路。後見之明來看,他們的決定是對的。

 

今天,我們如何教導年輕人看待自己的才能、興趣、志向呢?我們是否還追求各科「平衡發展」,成績與未來「先後緩急」分清楚,是否定了志向就「恆心毅力」走到底?也許不同環境、不同時空、不同人物,不見得所有經驗都可以套用,但佩吉和布林的學習歷程,仍然為我們開啟了某種想像。

 

 

講者文章列表:黃世宜謝宇程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