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有關退學這段,想問您與父親之間已經重修舊好了嗎?為什麼這樣問是因為,我們常常因為孩子(一個小五一個小六)某些表現不達預期,就用嚴厲謾罵的口吻責備孩子,我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感覺上我們以前好像就是有這種奴性(六年一班,小學時還在戒嚴的年代),怎樣讓自己不要這樣,怎樣讓自己拋開以前的教育觀念,跟孩子做朋友是我一直想做但是不容易做到的事。言歸正傳,您與父親之間的疙瘩(那一巴掌)後來如何解決,您父親做了什麼嗎?(我現在的角色有點像您被退學時的父親)!(男 42歲 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答:(黃世宜)坦白說,我父親與我之間的溝通一直都有很多的衝突,即便是今天,依然如此。比如,那一巴掌之後,我還承受了很多的指責與懲罰。就我父親的觀點來看,他認為父親扮演著絕對權威不容質疑的角色,包括他的懲罰,他也用愛來將以合理化。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誠意
我從您的問題來看,我必須得說,您已經比我的父親還要好太多了!因為您會去思考,去反省,去修補跟孩子之間的關係,這種誠意,孩子會感受到的。而我父親則是完全不容我質疑也絕不可能發出這樣的自省,所以我們之間至今仍有很大的價值觀衝突。
我父親無法跟我做朋友的最主要因素,是他堅持孝順的道德觀。我父親會認為親子之間是上對下的絕對關係,如果孩子不服從,那就是不孝,而這就是我們之間始終感到矛盾緊張的因素,就是我明明出於天性愛自己的父親,但是又因為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而感到痛苦。
跟孩子站在平等的高度,用他的角度看待問題。
所以我想說的是,如果您想跟您的孩子做朋友,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一定要把孝順的概念放一邊。要跟孩子站在平等的高度,試著理解孩子的情緒跟立場,用他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而不是用自己的觀點來看孩子的問題。
那麼怎麼理解孩子的情緒跟立場?具體的做法是:儘量不要劈頭就給孩子您本人的意見,儘量先聽孩子說話,儘量讓孩子感到充分表達是不會被處罰的,儘量讓孩子感到跟您對話是一件溫暖舒適的事。
利用溝通技巧,讓孩子逐步卸下心防。
比如,當您發現孩子有心事或是出了什麼問題,最好不要劈頭就告訴他您的建議,先沉下氣來,聽孩子慢慢說。當孩子說完後,也不要表示出驚訝、憤怒或急躁的負面情緒,就淡定地說,「嗯爸爸知道了,明白了。爸爸相信你可以處理的,那你打算怎麼辦呢?」就這樣,以細膩的談話溝通技巧,讓孩子逐步卸下心防,他就會慢慢願意把自己的想法跟生活細節跟您分享。
這樣的對話大概要經過一陣子的時間(數個月),孩子就會願意真正把您當作朋友囉!加油這位爸爸,我相信以您的誠意,有一天您一定會成為孩子最好的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