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peilun 的所有文章

(Q&A) 如何避免成為一位失敗的醫師?

 

問:如何避免成為一位失敗的醫師?(26歲 男 PGY)

 

答:(蔡依橙)施主您好,回答這問題前,咱們得先定義「什麼是失敗的醫師」:

 

 

超困難 PTCD 評估中。

超困難 PTCD 評估中。

 

 

失敗的定義……

 

  • 是臨床能力不行,開藥完全不照 guideline,或是劑量不對、種類不對,卻仍有大量死忠病人,業績不贅的臨床醫師嗎?
  • 是開刀手藝極差,但很懂得操弄患者家屬情緒,即使併發症與死亡率高,感謝花籃不斷的外科醫師嗎?
  • 是生對時代,又有背景,所以擔任主任數十年,呼風喚雨,卻延誤了科內發展的前輩嗎?
  • 是因為沒有研究、不學無術,所以被主管趕出醫學中心,只好變成看感冒的開業醫?幾年後,成長為一個月一萬張,旗下員工甚眾的聯合診所負責人嗎?
  • 是教學、研究、醫療均出色,對患者無微不至,卻疏於照顧家庭,親子關係惡劣、夫妻形同陌路的專業醫師嗎?

 

 

心存善念、盡力而為

 

人生,是很多面向的。成功與失敗,不是一條線的兩端,而更像是一個多次元、多維度的綜合評估。

 

我們重視那些維度,就決定了專屬於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定義」。在您心中,一定有「成功醫師」的典型,也有「失敗醫師」的典型。當您有這樣的典範在心中時,其實也就知道該怎麼去避免自己走向失敗了。

 

 

近期課程

 

 

(Q&A) 如何訂下長遠目標,且按步就班實現階段性任務?

 

問:如何訓練自己的耐心毅力?如何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可以訂下數年(甚至數十年)的長遠目標,且按步就班一步步實現階段性任務的人?(29歲 女 中西醫師)

 

答:(蔡依橙)很不好意思說,其實這是傳統世界的概念。現在的世界,變化實在太快,生涯規劃、長遠目標,在規劃上就有其難度,更別說實踐了。

 

 

其實,新思惟國際,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十年前不可能想到並規劃實踐的例子。

其實,新思惟國際,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十年前不可能想到並規劃實踐的例子。

 

 

當代世界的變化速度

 

就以十年來說,十年前的 2004,facebook 剛創立,誰知道十年後的今天,台灣幾乎每個人都有 facebook 帳號,更想不到,facebook 會成為三月學運的主要傳播媒體。

 

不說那麼遠,說五年好了,2009 年我註冊了 facebook 帳號,當時的我,也沒想到會在上面遇到這麼多的朋友,漸漸的辦活動、辦課程,竟然都以 facebook 作為主要的平台

 

必須說,facebook 改變了我的人生,在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方向。

 

 

學術發展,總可以規劃吧?

 

再以一般人認為穩定的學術發展來說,很多人以為,蔡依橙是從 R1 那年就規劃好自己未來的學術之路,一步一步去實踐的,直到 59 篇 SCI,成為國際 guideline 的制訂者。事實是,其實我根本沒有規劃,也無從規劃。

 

我 R1 的時候,其實是對放射科的每個次專科都有興趣的,所以,run 到哪,就對什麼有興趣,拼命讀拼命念。但不是每個學門都對年輕人很友善,所以,反正我 run 三個月,我拼命學,我提案,長輩們嗤之以鼻,那就這樣吧。

 

後來,是剛好遇到心臟這個新領域,沒有人可以教,也意味著沒有人可以擋。所以,我就用自己的大量閱讀,理解世界趨勢,做出與世界同步的臨床服務。

 

成人心臟作了一陣子,覺得挑戰性不夠,所以開始往「術後患者」、「植入物」、「血管電腦斷層」、「先天性心臟病」去走,也走出一片天。因為我們的成績還行,所以才漸漸的進入國際學會,並因為長久建立的公信力,獲邀領導制訂亞洲 guideline

 

 

未來無法預測,只能感知趨勢,隨之調整。

 

回頭想,我 R1 的時候,知道我會做心臟嗎?我開始做心臟的時候,知道我會因為金屬瓣膜、先天性心臟病等領域出名嗎?我開始在幾個領域作的不錯時,知道我會獲邀制訂 guideline 嗎?我做研究的時候,知道我終有一天竟然會去創業,離開醫院嗎?

 

以上的答案,都是「不知道」。

 

 

熱情,與好奇心!

 

所以,熱情跟對世界的好奇心,才是真正的核心,有了熱情跟好奇心,耐心跟毅力就自然湧出,因為你也很想知道最後的結果,捨不得晚一天知道,於是,做事就會專注、就會有效率、就會有成績!

 

這些努力與碰撞的過程,都是我們自己的生命中,極為珍貴的資產,讓我們有智慧、讓我們活得驕傲、讓我們不枉此生。

 

 

別沮喪,不是只有你我這樣,連……

 

不用擔心自己做不出十年計畫,連微軟都不知道,十年後他們公司還會不會存在,蘋果也不知道,十年後他們 iPhone 還有沒有人要買,我們沒辦法規劃十年,是很正常的!

 

 

(Q&A) 如何從大量破碎資訊中學習?

 

 

 

 

問:在蔡醫師的文章「如何過濾大量資訊,在有限的時間跟體力下學習?」提到,『其實醫學系的訓練,就是大量破碎資訊的訓練。』這在自我教育上非常重要,我不是醫學背景,可以請教更進一步的方法內容嗎?感謝!(39 歲 男 科技繪圖背景)

 

答:(蔡依橙)其實我大學沒什麼方法,破碎資訊從「共同筆記」吸收後,就是靠腦袋自行組合,所以成績一直不好,我大三開始幾乎每個學期都在補考,是到了見實習的那兩年才開竅。

 

 

依然破碎,但有方向。

 

以現在來說,我還是很難湊出每天兩小時來看書,幾乎所有的知識吸收都是破碎的,但多了一招,就是:有方向的破碎知識攝取。

 

就以最近大家都愛看的羅胖來說,我先是看了幾集,覺得很有意思,所以就分享到自己的 facebook,只覺得一集看完都要 40 分鐘,好久。

 

因為這樣分享後,就有朋友說,他都用兩倍速看,於是我也漸漸從 1.5 倍,提升到 2.0 倍看,這樣就能在 20 分鐘內看完一集羅胖。

 

 

尋找或創造社群

 

然後發現有微信訂閱號,語音換文章,知識濃度高!一分鐘就能聽聽羅胖今天的想法,又有一篇文章可以看。但這時候資訊量又太多了,於是成立社團,聽聽大家都看些什麼、想些什麼。

 

後來,對中國目前的網路行銷很有興趣,就飛過去參加羅輯思維公開課,讓我對互聯網時代的各種可能,有了脫胎換骨的認識。

 

 

羅輯思維實驗坊,30 人小班。

羅輯思維實驗坊,30 人小班。

 

 

結論

 

綜合以上,歸納作結:

 

  1. 想學什麼就學什麼,像個生命體一樣一直延伸。
  2. 找對的朋友學習,在對的社群裡頭學習。
  3. 沒有社群,就創造社群,把人都找來一起玩!

 

 

近期課程

 

 

(Q&A) 如何讓「大師」留下良好印象,增加進一步的互動?

 

 

問:請問參加「大師」主講的國際研討會或是短期課程,有什麼提問方式可以讓「大師」留下良好印象,增加進一步的互動?(40歲 男 電子業)

 

答:(蔡依橙)說實在的,很難。

 

 

蔡依橙與 Spiral CT 發明人 Willi Kalender 合照,那時我把 DSLR 設定為點對焦,所以後面的牆壁好清楚 XD

蔡依橙與 Spiral CT 發明人 Willi Kalender 合照,那時我把 DSLR 設定為點對焦,所以後面的牆壁好清楚 XD

 

 

因為大師其實有他自己關注的世界,來演講,往往都是「君臨天下」的分享。從大講堂的空間設計就知道,其實一個講者,能注意到的台下聽眾非常少,走過世界的大師,各種提問都遇過,要在短時間內讓他形成印象,非常困難。

 

有幾個我這幾年看過,真正有效的方法,請參考:

 

 

增加曝光次數

 

演講結束後,問一個問題。這問題必須有深度、有智慧、有禮貌。常見的錯誤是,因為我們也是專業人士,所以很臭屁很尖銳。但事實上,再怎麼尖銳,真有經驗的人都遇過了,他只會覺得「又是一個中二來亂」,於是只能造成反效果。

 

有些人覺得,造成反效果,引起注意力也很好啊。但事實上,你擁有的機會都是短時間的,短時間,很吃第一印象,甚至沒有時間逆轉,所以這種險棋,除非你很有經驗很有把握,不然還是走禮貌路線會比較好。

 

但是,問「一次」問題是沒有用的。你得要 combo attack 才行,所以,如果他講完要離開會場,而且是從共同出口,請跟著離開,並在外頭走廊與他繼續討論。這時,請重複自我介紹。放心,第一次他一定記不住,但這是為了未來,你第三次、第五次跟他自我介紹時,讓他終於可以記起來。

 

切記,不要去問這樣的句子:「您記得嗎?我是在 OOOO 曾經問過您問題的工程師。」

 

這樣他會愧疚,於是產生防禦感。你應該重複的說:「您好,我是來自台灣 OOOO 公司的 OO 領域工程師。」每次遇到就講這串一樣的,總有一次他會想起來,並主動說「啊,對,我記得,上次在 OOOO 我也遇過您!」

 

這兩種差異,一個是受迫喚醒,會有戒心,一個是自發喚醒,戒心自然降低。

 

所以,演講問一個問題,走廊繼續討論。下次在另一個國際會議,再問一個問題,走廊繼續討論。這樣就四次介紹自己的機會了,通常到了第八次互動,你在他的人際互動頻率排行榜上,已經超越 90% 的人,而且,他擁有許多與你聊天的過程,做為記憶背景,您被記起來的機會就大增。

 

以我自己開課來說,也真的是這樣,課程參加得多、心得回饋的多、現場互動得多的朋友,我常毫不費力的就記起來。其中,廣泛提供自己背景的朋友,更容易記得。

 

 

去大師那裡學習

 

事實上,如果我們自己與國際大師的程度差異很大,在國際演講那種瞬間的場合,很難被人家記得。如果真想學習與建立長久關係,到人家工作的地方,去見習、實習、訪問,都是更好的方式。

 

我自己在美國開會時,看到有中國醫師,聽了某場演講,覺得很棒,先是問問題,後是下課後繼續聊,最後,在大師已經稍微認識他的狀況下,追加詢問:「請問我能到您的醫院去學習嗎?短期的見習、實習,或者 fellowship training 我都可以接受。」這時大師就真的有興趣,拿出名片,並致歡迎之意。

 

其實,亞洲人勤奮聰明,又崇洋,西方人是知道的,許多著名團隊,都有亞洲 fellow 陸續加入,協助處理掉研究工作與文章書寫,維持產能。亞洲人獲得學術成績,回國走路有風,西方人獲得計畫補助金,繼續營運。基本上就是一個代工廠與品牌商的關係。

 

跟大師一起工作一年,幫人家做事有產出,定期報告並交流,這人際關係是一定能建立起來的。事情認真做、開會好好表現,過沒多久就會打進人家生活圈,一起吃飯、過節、玩耍。

 

 

在「他在意」的事業一起合作

 

大師,做到一個程度,自己的團隊已經經營起來,通常會爭取一些社會認可。這也是我們可以幫忙的地方。

 

例如,大師想要成立一個國際學會,一定缺很多人手,尤其亞洲領域的拓展,你可以當他的 international liaison (國際聯絡人),幫忙聯繫其他國家,並思考如何協助他完成亞洲版圖。

 

例如,大師接了一本雜誌主編,一定缺可以信任的 section editor,你可以在您的專業上給予協助,幫他決定某特定主題的稿件。不用等人家來邀請,自己把專業領域跟可以幫忙的部分整理整理,直接寫封 email 去,主動爭取!

 

例如,大師在歐美演講很多次,但亞洲不常來,有點遺憾,您可以幫他弄個台北站的演講,宣傳一下,拉一堆人來聽,活動結束後,就是 Taipei 101、鼎泰豐、故宮囉,用英文,與他分享台灣的美好。

 

當然,能夠讓人家來亞洲一次,就喬好台中、台北、香港、新加坡、東京、首爾、上海、北京的 roadshow,當然更容易成行,端看您的 international connection 以及該大師的國際知名度囉。

 

 

(Q&A) 怎樣知道學生真的感興趣,且瞭解上課的內容?並有新思惟課程設計技巧。

 

問:怎麼樣知道教學的成效怎麼樣?除了傳統的回饋問卷,考試評量外。怎麼樣知道實習醫師與住院醫師真的了解你上課的內容,或是真的對你講的東西有興趣呢?(男 30歲 中醫師)

 

答:(蔡依橙)這真是個好問題。所以……

 

怎樣才能真的確定學員們,有學到東西呢?

怎樣才能真的確定學員們,有學到東西呢?

 

所以新思惟國際的課程,都有「互動實作時間」啊。讓講師與助教,真的可以下去看看各位學到什麼?卡在哪裡?

 

這有很多好處,一來,確保每個人都有進步,二來,可以根據學習狀況作下次課程的改進。

 

當然,這需要整個團隊的溝通、訓練與配合,所以,我們每個助教都是認識的人找來的,並且課前都有共識討論,課後也都有檢討分享。

 

至於在醫院裡頭,因為時間有限、資源有限,我建議互動式教學。從問題開始,讓他們去思考患者的狀況,提供一些理論教學後,實際運用。不要都我們講,省點力氣,起頭後,多讓學生說。

 

外向的自己會走很快,說很遠,我們需要做的是,修正方向與剪掉雜枝。

 

內向的總是不好意思,頂安靜,我們需要做的是,引導發言與提示詢問。

 

小聲說個秘密,其實《網路講堂》也是這樣設計的,提供大量的提問機會,讓駐站作家們更理解每位朋友的需求,也更專注在您所需要的領域,做詳細的回覆。

 

延伸閱讀:

給實習醫師們一小時的啟發

技藝傳授:把住院醫師當未來的自己

教年輕人寫論文:完成那些他們以為做不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