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濟學 下的所有文章

(Q&A) 用經營管理原則來思考:人生是一種創業、教育是一種投資。

 

問: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該建議怎麼樣的觀念呢?很多家長都是又想要給孩子快樂自在的學習環境,卻又很在乎成績的矛盾之中。(37歲 男 補習班老師)

 

答:(謝宇程)關於「教育觀念」,也許教育學的專家可以搬出一大堆理論,但這是否能有效地和台灣的父母對話,我不太肯定。

 

 

用經營管理的概念和父母溝通教育觀念

 

要和當代的父母達成有效的溝通,也許得用特別的切入點,例如:經營管理。大部分的父母是在公司任職,在公部門上班的人常也做些投資,會對經營管理概念術語有一定熟悉度,易於理解。而且教育和經營管理,還真的有點像。

 

教育也是一種投資,投資心力、時間、還有自己。將那些初階的經營管理原則,用在思考教育上,也許反而撥雲見日。以下提幾個概念,也許您可以和家長朋友們分享。

 

 

供需法則:遠遠逃離一窩蜂吧!

 

每一本經濟學原理課本,第一個重要觀念幾乎必定是:供需法則。我聽過一個女性投資家半開玩笑地分享投資祕訣:當在菜市場聽到其他婆婆媽媽在聊該買哪支股票,她回家立刻賣出。當每一個街角都有葡式蛋塔的時候,蛋塔店老闆就該糟了,無論他工作多努力,向顧客腰彎得多低。

 

 

供給增加,價格自然下跌,蔬果市場每天都在見證這件事。

供給增加,價格自然下跌,蔬果市場每天都在見證這件事。

 

 

所以,當所有的父母,一窩蜂給孩子補什麼習,進什麼學校和系所,經濟學第一章,已經告訴您:趕緊轉身吧。

 

 

「削成本」或是「特殊化」

 

策略大師麥克波特的《競爭策略》,是我大學時的一門課,也是我少數讀了「原典」的課程。十八周的課,上到最後一節才發現,全部的想法只有一句話:「所有的策略,追根究柢只有兩種-削成本,或者特殊化」。

 

用在教育和人生策略上也一樣。隨著世界愈來愈平,「人力銀行」愈來愈發達,我們只有兩條路:與眾不同,不然,就必然面對不好的工作條件:危險、僵固、高工時、低工資。

 

 

「比較優勢」與「核心競爭力」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所提出的重要原則「比較優勢」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在哪裡跌倒,就在別的地方爬起來。」法國比英國更適合種葡萄釀酒,英國就不釀酒,做紡織業來和法國換葡萄酒。

 

在教育的選擇中也一樣,我們不能放棄追求優秀,但是我們追求優秀並不是用來「勝過別人」。我們該追求一個別人不擅長、不想做、沒想到的事,將它做好,成為「核心競爭力」。讓別人在他的領域上優秀,最後大家合作交換,人人都是贏家。

 

 

人生不是三十歲之後才需要管理及策略。

人生不是三十歲之後才需要管理及策略。

 

 

分清楚「短線獲利」與「長期發展」

 

金融禿鷹要掏空一間公司,一切都短線操作-製造短期假象,炒高股價,然後撒手放空,一走了之。如果是踏實經營自己的事業,我們不會這麼做。我們會忍受短期的辛苦寂寞,爭取更可長可久的優勢,例如品質、信任。

 

在教育的選擇和經營上亦然。我們對於教育也可以炒短線,爭取考試第一名的風光,爭取進入明星高中的風光,爭取錄取熱門大學的風光,爭取擠入外商公司的風光,爭取月薪比別人高五千元的風光。或者,我們爭取的是一個長久的事業,讓自己快樂、做出卓越的成績,並且為社會貢獻價值?

 

不同的時間視野,有利短期不見得有利於長期,我們得有所取捨,也要有不同的策略方案。人生就是創業,人人都是自己的 CEO。人生就是個投資,而且不可逆,誤投的人生賺不回來。

 

 

網路時代之個人品牌工作坊

 

 

我愛身分地位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 — — 給榜樣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關於富裕家庭子女的第二種看法

 

如果目前的社會持續照現有軌跡發展下去,經濟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者都告訴我們,貧富差距會日益明顯,優勢世襲是穩定的常態。

 

有人認為,解方在於革命、仇富,逼迫有錢的人吐出更多稅金來。我對這一派的想法不予置評,但我心中有另一個方案:讓富裕家庭的子女得到真正優質的培養 ── 包括知識能力,更包括心智和眼界。讓這些有優勢的年輕人,不濫用資源害人害己,反而善用他們的優勢,成為引領社會穩定向前的力量。

 

富裕家庭孩子當然有其優勢,但是因為他們的特殊經歷、處境、人生前瞻,所以他們的教育有特別的風險與難關,這是在前文所強調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該怎麼做?」

 

我愛身分地位

艾倫.德.波頓在其著作《我愛身分地位》中指出,現代人常活在身分焦慮之中。其實,富裕家庭子女受此困擾沒有較少,也許更多。

 

 

在身旁或心目中找到榜樣

 

當孩子意識到,他不需要憂慮衣食生計,那些我們以為很抽象、很遙遠的問題,對孩子而言會變得很真實且迫切「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找榜樣」。

 

把什麼樣的人當作榜樣,很可能決定了這個孩子愛穿什麼樣的衣服,買哪些東西,如何運用時間,面對選擇時如何判斷,進而影響他未來整體人生景貌。

 

找榜樣有兩個來源:

  1. 在他身旁的,
  2. 在他的內心深處。

 

身旁的榜樣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師或哥哥姊姊;至於內心的榜樣,可能是書上看來的郭靖、愛迪生、林肯,也可能是電視上看來的五月天、周杰倫、蔡依林。

 

也許,我們自己也對那段歲月,那分情懷並不陌生。

 

 

讓父母成為子女身旁的榜樣

 

親子關係,如果只是經濟、金錢上依賴的,只是在倫理權力上尊重順從,那樣的親子關係其實很無奈灰暗。相反的,如果父母的性格、心智、行為、成就獲得子女由衷的仰慕與認同,這樣的親子關係真的很美好。父母可以成為孩子最親密的老師,孩子對父母的敬愛就不是倫理責任,而是由衷生發。

 

google

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榜樣?可能不再是古中國帝王將相,也不是台灣現在的總統、部長。Google 的兩位創辦人也許是好選擇。

 

要達到這件事,首先就是父母要認真追求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這不是指總要嚴肅死板、正襟危坐,父母絕對可以,而且也應該要親切開朗。重點是父母是否正直、善良、樂於付出、寬厚他人、認真負責……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而他們都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可敬的人。

 

在另一方面,我們要給孩子深入了解父母的機會,尤其是工作上。我們可以及早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不易,充滿挑戰。若有可能,帶孩子到工作的地方當小助手,甚至分擔一些工作 ── 孩子希望得到責任和信任,而且他更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參考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

 

 

在廣大世界為子女找到榜樣

 

子女心中的舞台上不能只有父母,也要有其他各種人出場。父母給孩子看的書籍、電影、節目中,可以(不著痕跡但處心積慮地)放入各種偉大人物。最好要「各種」都出現,科學的、藝術的、商業的……。當孩子對某些人物、故事有興趣,就和他一起找資料,深入探究。重點不是人物崇拜,而是找出他們值得學習之處,讓孩子在榜樣的肩膀上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