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努力累積的,都會在將來、甚至下一代盛開。

 

作者:匿名

 

 

S01

 

 

最初看到網路講堂上線,其實猶豫了很久,因為自己離「教育」這個議題,似乎勾不上什麼邊。但是看了幾篇開放閱讀的文章後,便果斷決定加入這個講堂。

 

 

學習,從選擇資訊管道開始。

 

身為一位七年級後段的大學畢業生,不幸的是,似乎沒有搭到經濟起飛的末班車,反而面對的是大環境惡劣與各種即將崩壞的現實狀況。越來越多的新鮮人是在台灣面試,但是工作地點外派到大陸、越南等,然而,薪資沒有以往優渥,多是寄望於未來的發展機會。

 

幸運的是,網路的發達與方便,讓我可以用很快的速度學習與掌握新知識與技能,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知識管道,這是網路時代的關鍵優勢。有時候想要閱讀一本書,甚至網路上已經有許多整理好的內容可以讓我先行理解,不會買回來才發現踩到地雷。學習這件事,從選擇資訊的管道就開始了。

 

 

前輩在美食街吃過一輪,再回頭跟你說,哪些品質好!

 

蔡醫師在網路講堂談了許多自我學習的心得與管道,對我來說幫助很大,等於已經有前輩在美食街吃過一輪,再回頭跟你說,哪些是品質好、值得常常關注的好網站。例如:《(Q&A) 如何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大量讀書?》、《(Q&A) 如何培養與發展對產業趨勢發展的掌握能力?》、《(Q&A) 如何學習並精通不同領域的事物?》、《(Q&A) 每天工時 12 小時以上,如何兼顧工作之外的生活?

 

這幾篇我想都是非常值得閱讀的文章,在資訊爆炸的現在,如何迅速掌握質量好的資訊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再者,現在的專家往往精通的都不會只有單一技能、軟體,學科的界線已經逐漸模糊,跨領域的學習不但能全方面的發光發熱(也比較難熄滅),而且很有趣。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臉書追蹤一些產業名人,看看他們關注什麼?我應該後續追蹤嗎?這則消息的資訊管道從何而來?新聞真正想要傳達什麼?他們怎麼看某些事件?為什麼我的塗鴉牆對某些事情的看法幾乎一致,不知不覺,我已經篩選出自己的小圈圈了嗎?這樣我對於新事物的判斷,會不會形成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長久下來,我還能看到不同的觀點刺激思考嗎?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觀點。

 

黃世宜老師的文章,比較著重在教育與不同文化的本質上,藉由不同的觀點,看看國外的環境:《(Q&A) 歐洲和台灣幼兒園教育有何差異?小小孩該帶出國見世面嗎?》、《(Q&A) 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Q&A) 如何幫自己和孩子找到人生的熱情和目標?》及《教語言?教技能?還是教溝通?》(目前我還沒有小孩,寫不出充滿父母心的文章心得,請各位結合帶小孩心得先行體驗。)

 

 

期待自己呈現的樣貌

 

謝宇程研究員是講堂中期加入的講者,因為我並不是醫科背景,所以宇程的文章對我來說比較親切,也比較貼近我有興趣的內容。尤其關於英文名字的那三篇,更是直接命中紅心:《給兒女取什麼英文名字?看似小事,請別大意。》、《您的兒女也許需要一個「世界名字」》、《「世界名字」是什麼?該怎麼取?》。

 

我很認同文章中提到的:『取名字這件事之中內涵著重要的世界觀思維 ── 取什麼樣的名字,以什麼思維取名字,反映了我們期待把自己呈現在什麼樣的人面前,走進多寬廣的世界。』

 

英文名字應該是要有獨特性的,而不是網站打開看什麼順眼就選什麼,我們取中文名字都會很講究,那英文為什麼不呢?充滿記憶點的名字可以無形中打開許多契機呢!(比如大學中總有老師不必看點名簿就能隨機點名的苦主、工作場合我們聽過一次自我介紹後就永遠記得的同事。)

 

 

讓心中求知的那把火持續燃著

 

最後,時間管理,其實真的很困難,長工時與下班後的疲憊身心,繼續奮鬥談何容易?有了小孩後更是難上加難,往往規劃好的進度被各種突發狀況打斷……

 

但對我來說,只要持續閱讀質量好的文章,讓心中求知的那把火持續燃著,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就相當足夠了。現在所努力累積的,都會在將來、甚至下一代盛開。

 

 

講者文章列表:黃世宜謝宇程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