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語 下的所有文章

(Q&A) 盧森堡語言教育的轉換模式,學生銜接上是否有困難?

 

問:對黃世宜老師介紹「盧森堡的語言教育」十分好奇,沒想到,語言的訓練可以如此操作。但是,「完全的轉換,從盧森堡語 → 德語 → 法語」,銜接上的困難是否會影響學生的學習?例如中文聽不懂,卻要上社會 理化 自然課?又或者,他們有什麼樣的機制,清楚確定,小孩在進入下一階段前,對該語言的認識已經有基礎程度呢?(36歲 女 復健科醫師)

 

答:(黃世宜)盧森堡的轉換模式,其實是有其基礎與背景的。首先,盧森堡語本身是一個近似德語的地方方言。而在西歐各國的幼稚園階段,本來就是不動筆的,到了小學才開始學習拿筆寫字。

 

因此,從教學的觀點來看,幼稚園的全盧森堡語過渡到小學德語,從完全口語方言到開始用筆書寫文字,剛好做一個非常完美的銜接:因為地方方言本來就無法書寫,那麼就從最近似的標準德語開始。打個比喻,就像是在幼稚園階段全部講台語,而台語是屬於漢族語系的一支,到了小學一年級開始用國語上課,學注音符號認字跟學寫方塊字是一樣的道理。

 

 

圖為瑞士學生給筆者的自製生日卡片

圖為瑞士學生給筆者的自製生日卡片

 

 

歐洲小學初年級沒有成績單

 

至於怎樣評鑑學生學習的效果?筆者觀察,在歐洲小學初年級,首先沒有成績單,也沒有分數評量。也因此,非常個別化,教師是根據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去給出建議與咨詢的,由教師直接跟家長個別描述、溝通。比如數學如果表現不佳,為什麼?是因為語言理解上的困難嗎?如果是,又該怎麼補救?通常老師給孩子補救的時間會非常充裕,起碼有一年以上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改善語言水平,還有所謂的課後語言補救教學等等。

 

並且,就算表現特別,不管是不佳或是優異,事實上作為家長跟孩子本人,也往往無從跟其他同學比較,因為沒有成績單也沒有排名,往往很難得知孩子在班上跟其他同學的相比的相對位置,所以只能自己跟之前的自己競爭,比如:我跟以前的我相比,是不是更進步了?那麼,只要比以前的自己更好,那就是成功了!

 

 

沒有單一標準,因為每個孩子都不同。

 

盧森堡教師對孩子的學習能力評估,其實相當彈性而個別。 比如,所有孩子在上學前都會事先做過語言能力的基本背景調查。如果老師事前就知道孩子 A 來自法德雙語家庭,那麼這一位教師對孩子的數學表現,在評估的時候,就會考慮到語言不會是影響的主要因素,因為孩子 A 是雙語孩子,並沒有先天理解上的困難。相反的,如果孩子 B 來自只會說法語的單語家庭,教師就會在打分還有做學習成果分析評估的時候,有更多的寬容。

我個人這幾年的感觸是,在歐洲教育體系之中,非常強調個人化,彈性化,多元化。並沒有清楚單一的標準,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這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