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樂高 下的所有文章

好學生

好學生興趣志向該是什麼樣?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上集:好學生待人接物該是什麼樣?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

 

關於追求興趣和志向,我們會給好學生什麼建議?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平衡發展論」:如果數學好而化學不好,那就少做點數學,多做點化學把它補起來,最好各科都 90 分。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先後緩急論」:先取得學歷,先依照遊戲規則爭取到主流社會眼中的優勢地位,再討論自己的人生興趣和志向。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恆心毅力論」:如果立下了某個志向,就努力朝這個方向走去,愚公移山,有志竟成。

 

但我發現 Google 創辦人佩吉和布林不是這樣。

 

 

全心投入志趣,即使學校沒教、考試不考。

 

布林和佩吉都有個相似之處,就是他們對想做的事情,會投入全力下去做。科科均優、項項拿 A 並不是他們的重要考量,而他們學習及花時間心力,也不是為了學校打的成績。

 

 

好學生

卓越的工程師、軟體創業者,常常都是早年開始自發寫程式。圖為某高中自發性的程式課程。

 

 

無論布林或是佩吉,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對電腦產生興趣,而電腦可不是學校當時要教、要考的科目。甚至,兩人的興趣從來不只限於電腦領域,他們對於任何事情如何運作都有高度興趣,包括社會議題、政治。

 

佩吉高中的時候,最大的興趣就是和哥哥一起做「哥哥的電腦作業」。高中畢業前,佩吉就用樂高玩具做了一台可以使用的噴墨印表機。無疑地,這些事情和他的在校成績與升學的關係不大。

 

追求志趣的態度在他們的家中都不是特例。佩吉父親就是個電腦狂熱者,在 1978 年就買了家中第一台電腦,非常龐大非常昂貴。為了買那一台電腦,家中好一陣子都生活拮据-佩吉母親沒有為此吵離婚,證明她有這樣的丈夫與兒子絕非巧合。

 

 

追求志趣不變,方法道路靈活。

 

佩吉和布林後來都進入史丹福博士班,他們一開始想當學者。他們父親都是學者,將學者視為未來方向,既是家庭的傳統與期待,其實大致上也符合二人的特質與才智。

 

博士班階段他們改變了想法。史丹福大學是學術研究的重鎮,同時也是許多成功科技公司發源地,例如昇陽科技(Sun Microsystems),其中 Sun 其實是 Staford University Network 三字的簡寫。

 

該校提供學生資源去進行有潛力的商業計畫,也是最早成立「科技授權處」的學校,這不是為了讓學校將成果據為己有,而是從旁協助學生取得專利。史丹福的學生,都對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充滿興趣。

 

在史丹福,他們開始建構「世界最好的蒐尋引擎」。而這個蒐尋引擎的原理,是基於學術研究,而且和學術界評價論文的方式相仿。當他們愈來愈發現這個事業需要全力投入,而且可以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他們改變了人生方向,走上一個比較高風險的路。後見之明來看,他們的決定是對的。

 

今天,我們如何教導年輕人看待自己的才能、興趣、志向呢?我們是否還追求各科「平衡發展」,成績與未來「先後緩急」分清楚,是否定了志向就「恆心毅力」走到底?也許不同環境、不同時空、不同人物,不見得所有經驗都可以套用,但佩吉和布林的學習歷程,仍然為我們開啟了某種想像。

 

 

電玩

史丹佛畢業生回想:誘發學習動力的最好手段不是考試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我也和 Sharon 談到,台灣學校利用考試來督促學生,沒考試學生就不學習了-這和她的中學經驗完全不一樣。美國的中學如何激發學習動力?她舉了幾個例子:

 

 

誘發學習的妙藥:爬蟲、雞蛋

 

在美國的中學,考試不見得是學習的大事,競賽才是。美國有各種各樣的比賽,從音樂演奏到運動競技,到學科知識。

 

Sharon 曾參加過爬蟲類生物競賽,現場真的有一隻蜥蜴在桌上,參賽者們依據觀察的結果,配合參考書找資料,來判斷這隻蜥蜴的名稱。她也參加過「摔蛋 (egg drop )」大賽:看誰可以運用主辦單位指定的材料,讓蛋從最高的地方掉下來而沒有破掉。每年的指定材料都不一樣,今年是報紙和保麗龍,明年可能是鞋子和棉線。

 

電玩

電玩太吸引人,讓學生都不讀書?我們是否想過如何讓學習變得更像電玩?

 

 

培養未來優秀工程師的利器:樂高

 

還有個比賽叫「write it and do it」。由兩個人組隊參加,比賽會場有一個由電線和樂高組成的結構,第一個參賽者必須在五分鐘內,用文字將它描述在紙上,之後他離開房間,結構收走。另一個隊友進來後會拿到一包材料,他需要根據同伴留下的文字,嘗試做出一樣的結構。

 

這個比賽培養工程師很重要的理解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例如太空人在外太空修理機械,許多機械原理他們並不懂,但必須要會描述所見,讓地面的專家判讀;而當地面的專家告訴他們如何修理,也必須能夠正確執行。

 

 

數學與物理的「可能任務」

 

還有個比賽叫「可能的任務 (mission possible)」,在這個比賽中,參賽者會拿到一個大木箱(上面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和一顆彈珠。在兩個月內,要在木箱的入口和出口間設計一個彈珠的行進路線,以及各種彈珠觸發的機關。例如讓彈珠開燈、點火、發出響聲、畫出圖形、推倒骨牌…設計最多機關,並且最精巧的人,能獲得勝利。

 

在這個比賽中,參加者不只要用到創造力、想像力,還要活用物理原理、數學工具,及各種木工、電工,甚至金屬焊接等實作能力。

 

 

珍惜孩子多元成就,造就社會精采發展

 

讀中學的時候,Sharon 發現無論學生在哪一個領域有所成就,美國的老師、家長、同學,都會真心予以喝采。從來不會有「學這個、玩這個有什麼用?」的質疑。這些比賽,都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敘述表達、創意設計,培養深厚的興趣熱情,而且打從心底了解學校教的有什麼用。

 

爬蟲、雞蛋、樂高、彈珠比賽,看似玩鬧,卻是美國各領域人才輩出,在創造力上執牛耳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