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藝術 下的所有文章

國慶門樓

誤解扭曲的五育架構之二:膚淺狹隘的美育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柏林圍牆倒塌,歐洲冷戰冰融的 25 週年紀念。25 年前的聖誕節,在冷戰的核心柏林,舉行了一次音樂會。這次音樂會的演奏家,歌唱家,來自東德與西德,以及原本在冷戰中敵對的兩方勢力:美、法、英、俄(蘇聯)。

 

這次演出,可能是人類歷史至今以來最具歷史意義的藝術表演。當時全世界有二十餘個國家即時轉播,包括半個地球外的日本與台灣。他們演奏的,是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合唱」》:一個終身孤獨最後耳聾的音樂家,最後對世界的遺言。指揮家決定將曲中的「快樂」,改為「自由」。指揮家是柏恩斯坦,他在這次演奏會之後的十個月離開人世。

 

每隔一段時間,我會有意無意地聽貝九,通常是一邊聽一邊工作。幾乎沒有意外的,在第一句哈合唱齊聲吶喊的時候,我總會被重重撞擊,像是無形的大雨傾盆、大風搖撼。這樣的經驗,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真實世界中的「藝術」,無論聆賞或創作,有多少溢出了我們五育架構下「美育」。

 

 

國慶門樓

國慶日在總統府前架設的門樓,有沒有人想過,它有創意嗎,有美感嗎,值得當作國慶的代表物嗎?

 

 

當「美」淪為洋裝廉價花邊般的娛樂妝點

 

在五育架構下,「美」是和「德」平行無涉的。美的教育是美術課畫畫和音樂課唱歌,美只是生活中的娛樂與妝點,這樣的美只是洋裝的廉價花邊,不是藝術。

 

不確定是國中或高中,音樂老師確實有帶我的班唱過「快樂頌」,還有與原文不太相符的中文翻譯歌詞(真的是好棒棒?),但就只是唱,與唱「春神來了」,是一樣的教育程序。很慶幸我和藝術作品的緣分不僅於此。

 

我們若要培育好的欣賞者、優良的創作者,就要在教育中,正視藝術涉及了人類的多少領域,至少,必然涉及那看不到也聽不到的精神領域;在五育之中,也許是「德」。

 

後來,我透過德 ‧ 英對照,看懂了原文歌詞。我閱讀了貝多芬的創作歷程,聆聽了歷史性的經典演奏,知道了這首曲子被歐盟定為國歌。我才一步一步理解作曲家、演奏者,乃至整個歐洲文明,埋藏蘊釀在這首曲子之中的,是為什麼樣的人類理想發生的痛楚、渴望、掙扎、吶喊。

 

台灣有許多音樂家,每天各地不缺表演,但常缺聽眾。和社會不相聞問的諸多表演,就是藝術的最佳狀態?

 

 

教藝術的內核 ── 作品無聲無相的部分

 

藝術的最內核價值一定在於精神層面,《合唱》被不斷流傳演奏成為經典,絕不是因為它是世界最「悅耳」。Bruno Mars 的情歌固然朗朗上口,但不會在人類歷史當中成為不斷回顧的藝術,在人類最重要的紀念時刻,我們會一次又一次選擇貝九,是因為它為人類最深的內心發聲。

 

如果我們期望台灣的下一代有任何人、任何作品在藝術的領域有世界級的成就,我們教「美」的方式就需要改變、深化。藝術的教育者要帶領學生體悟與經歷各種真實的人生經驗,從愛與恨、信仰與懷疑、發明與毀滅、孕育與殘殺;也許幾十年後,台灣某個角落,也許會有個了不起的心靈,結出光輝恆久的藝術之果。

 

人類的精神,總是仰賴藝術帶令我們訪查與體驗戰爭、和平、邪惡、善良、寬恕、殘酷。而且通常是藝術,而非道德教條,讓我們進行各種關於人類心靈與情感的思考與學習。有趣的是,用教條教道德,總像是以鋼鐵製造棉襖,而且會讓人失去人性。

 

是心靈反思充實了藝術,是藝術展現而且啟發了心靈。

 

 

素養教育 / 教養深度對談

 

 

入學制度

要不要自學?並非二分,而是幅度拿捏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要不要讓自己的小孩自學?」有人會問我這個問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希望澄清一件事:什麼是「自學」。

 

說來也很單純,自學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如果是這樣,可能「不自學」嗎?不自學,將是完全不靠自己的力量學習,僅靠老師上課演講,學生像錄音機在台下記憶,之後在考試上重複所記得的課程內容…… 這樣的結果當然會是災難,事實上連考試都不可能高分。

 

自學如同很多事物,它沒有單一的本質,而是有類似「光譜」的多元呈現,依不同程度和深度,呈現不同的面貌:微自學,小自學、中自學、大自學;各有不同的成本與效益,對每個人而言,也有不同的「最適判斷選擇」。在不同的處境、需求之下,該採用不同程度的自學。

 

入學制度

體質不良的教育體系和升學制度,使學校體系中的許多老師和學生,無法將力氣放在真正重要的學習,這是學校教育的成本之一。圖 / 某次公民團體抗議現場。

 

 

微自學:老師教課後,自行復習深化

 

即使再怎麼好的老師上課之後,學生都只能記憶和理解課程中的一部分,而且記憶會隨時間而流逝。認真的學生,會在課後整理筆記、做練習題,甚至閱讀相關資料,加深記憶,擴張理解,這就是「微自學」。所有能成為優良考生的人,必然都是「微自學」的高手,無一例外。

 

 

小自學:學科老師不會教,自己來學

 

在我求學過程中有好幾次,數學老師不擅於講課,地科老師只念課本畫重點,或者英文老師發音極差讓我在上課時只想將他的聲音隔絕在腦袋之外。因為我不愛補習,所以遇到這種狀況,我的選擇都是自己讀課本,參考書,推導公式和例題。結果竟然有不錯的成績。像這種情況,課程是教育部規定要上的,內容是教育部規定的,我用自己的力量學起來,不靠老師,這叫做「小自學」。

 

 

中自學:學習學校不教或教不好的事

 

一些知識和能力,我們發現是很重要的,例如說演講、美感、第二外語、電腦程式…… 但學校體系落後於時代,或是無法因應各別需求,以致於沒教或教得非常薄弱,這個時候,大部分的人會心想「哦,考試不考,算了」、「哦,無助升學,算了」。

 

有一部分人,基於興趣驅策,基於清晰的認知,他們決定把這件事學好。他們自己讀書,找資料、找老師,把一門能力學起來,這就是「中自學」。現在所有程式、商業、藝術、創造的高手,他們幾乎都是擅長「中自學」的人。

 

書店

在學校之外的學習,早已有大量資源做為後盾。書店只是其中最原始的例子。圖 / 某書店中好學的長輩。

 

 

大自學:脫離學校自定學習內容管道

 

我們都知道學校有許多好處,但也有許多限制。例如,許多當代重要的能力與知識被擋在落後的學校體制外,教師的素質與教學熱忱參差不齊,甚至,某些校園風氣與價值觀相當扭曲。此外,現在校門外,有太多優質的學習資源可以免費運用,學習效益愈來愈高。

 

有些人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在學校受教育的成本(尤其加入機會成本)已經遠高於於價值。這種情況下,有些人決定離開學校體系,自己決定要學什麼,怎麼學,用什麼方式學,這叫做「大自學」。某些人指的「自學」,是單指這一類的學習。

 

這樣說來,其實無所謂「要不要自學」。事實上,某種程度的自學一直在發生,對任何人來說都是絕對必要。問題只在於,在哪一個階段,要採取哪種幅度的自學?這件事必需個案討論。相關的細節,我們日後也會更多在文章中探討,若有興趣,歡迎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