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How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下的所有文章

(Q&A) 校長如何找出良好演講的關鍵要素?

 

問:蔡醫師在個人部落格的文章「醫學簡報與演講技巧:什麼叫做好的演講?提到:「2008 年,由於我的國際演講生涯開始了,我決心要把英文練好,便開始像著迷一樣地聆聽網路上的各種英文演講。」請問,校長是如何從這些優秀講者的演說中,找出良好演講的關鍵要素?而這些要素又是什麼?如何做到?

 

答:(蔡依橙)用大數據啊!最近沒用這詞,好像都落伍了 XD。流程是這樣的,TED 演講那麼多,我還真看不完。要全部看完並作歸納,時間上也不太可能。所以,就利用大量網友幫我做篩選。

 

 

畫面中央有「Most viewed」的按鈕可選。

畫面中央有「Most viewed」的按鈕可選。

 

 

大數據+ exclusion criteria

 

我選擇用 Most viewed 做為單一指標,依序看下來,大約看了 30 個演講,然後排除以下(這是一個 exclusion criteria 的概念):

 

  • 沒感動我的演講。
  • 我不喜歡的演講。
  • 講者特色與個性與我不同,無法沿用學習的演講。

 

接著,再以剩下的演講,鎖定幾位我特別喜歡的「人」,做為我的學習標竿,努力學習。其中,影響我甚大的有:

 

  • Ken Robinson:幽默,讓困難概念能用實例說出。
  • Hans Rosling:視覺化統計數據,以及熱情。
  • Pranav Mistry:有專業,就要讓人看見。
  • Richard St. John:沒有什麼概念,不能在三分鐘內講完。
  • Benjamin Zander:技術真的很好,就秀出來。

 

 

萃取出「對你重要且可學習」的特色 

 

這裡頭,Ken Robinson 跟 Hans Rosling 都是 TED 常客,他們有些點閱率不高的影片,我也一個一個翻出來看,從過去到現在,用歷史縱深,看著他們的進步,觀察他們做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怎麼去精進自己的表達。

 

當看得夠多、看得夠細,您會發現 Ken Robinson 講的笑話,並不是想到就隨便講的。內容看似輕鬆,卻都是經過安排。例如 How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中,6’39” 處「莎士比亞的英文老師」這個段子,就是在提醒大家,「目前的學校教育是教不出大師的,甚至有可能毀了他」。

 

Hans Rosling 規劃演講前,會真正站在「觀眾」的角度思考,用物品、用視覺化、用比喻,想辦法把枯燥的統計與複雜的概念,讓一般人也能懂。例如在 New insights on poverty 中,6’29” 處他用 Volvo / Ford / Toyota 比喻,去解釋瑞典、美國、日本三個國家的經濟成長,讓人易於吸收。

 

為什麼他不是說 Saab / Chrysler / Subaru 呢?因為這三個牌子品牌形象太鮮明,但國家聯想較 Volvo / Ford / Toyota 弱些。所以,Hans Rosling 的神比喻,其實也都是演講前就決定的。

 

照這個「大數據」流程找出優秀講者,再根據你自己的個性,尋找適合的典範,努力反覆地看,自然會萃取出「對你重要且可學習」的特色,並規劃運用在自己的演講中。

 

加油!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