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peilun 的所有文章

國際觀

(Q&A) 如何培養自己及下一代的國際觀?

 

問:什麼是老師心目中的「國際觀」?而「國際觀」重要嗎?如果重要的話,該如何培養自己及下一代的國際觀?(28歲 男 中醫師)

 

答:(黃世宜)其實坦白說,我個人並不相信「國際觀」這樣一個概念的存在。因為國際觀本身是政治權力論述下的產物,而台灣論述體系下的國際觀定義又是如此妾身未明而曖昧,所以我認為在台灣討論國際觀就是一件國王的新衣,明明沒穿,但大家又得嚷著好看。

 

 

國際觀

 

 

此外,個別國家根據周遭國際政治的權力運作關係,所提出的國際觀概念肯定不同,以台灣來說,所謂的國際觀念就是以美日中為中心所開展,而並不是站在全球佈局的高度去設想。這一點,從在台灣強勢外語學習以美日語為主可看出,尤其在台灣,甚至還出現只要講話夾帶美語、或是與美式娛樂沾邊,就視同有國際觀等等相當奇特的社會現象。

 

我認為真正的國際觀,應該是先培養好自己的母語,必須先有對自己母文化和母語的自信心,才能立足台灣、放眼全球。國際觀的確重要,但不應該僅僅限定于少數強勢文化的皮毛仿效和強勢語言的學習,如此表面的單向模仿,對自身內化多元文化胸襟、提升國際眼光是沒有幫助的。

 

 

科技幫助學習外語

市面上「學習外語的科技產品」是否值得花錢投資?

 

講者:黃世宜 老師

 

現在市面上學習外語的科技產品(如:iPad)和軟體很多,是否值得花錢投資?

 

坦白說,站在專業語言教師的立場,不管是從實務還是理論角度來看,我的態度是相當保留。原因如下:

 

 

「科技幫助外語學習?」目前未有定論

 

開發科技產品和各種軟體,用科技數位來學習外語,是目前外語教學可以說最夯的趨勢。雖然這一類時尚流行的教材教具不斷出現,但坦白說,學習效果如何?目前學界還缺乏直接有利的研究證據,來支持「科技確實能幫助外語學習」的觀點。

 

除了缺少研究學理證據,目前筆者根據自身以及與其他語言教學同行交流討論的經驗,發現私下反對科技產品及軟體的教師越來越多。因為我們在實務上發現一些問題:

 

  1. 學習者使用科技產品學習時,注意力往往不易集中。

一開始花太多時間操作科技產品或熟悉新的軟體,還不如把那個時間拿來直接親自聽說讀寫,更有成效。而且容易分心,比如突然一封電郵或是上 Facebook。(筆者自首)

 

  1. 科技產品缺乏人與人的直接交流。

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還是以人的交流為主,遲早有一天必須脫離機器親自用外語溝通,不能永遠依賴機器。

 

筆者聽一位在巴塞爾高中教書的同事說過一個例子。

 

在巴塞爾,有一間高中曾經做過一個 iPad 實驗課程。讓一個班的孩子,都用 iPad 進行學習,不只有外語而已。起初,報名自願參加實驗課程的孩子都非常開心,覺得用 iPad 上課很酷,又可以免費得到一台,在同齡之間非常得意。

 

但是沒想到,過了一個學期,有一些孩子自己選擇退出實驗計畫。原因是,缺乏人際接觸。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些孩子自願離開,而不是家長要求。是這一些孩子自行發現,iPad 讓他們失去了跟同齡朋友聊天哈拉、跟老師鬥嘴的樂趣,整天只對著 iPad,開始無法透氣,覺得日子很無趣。

 

這一個例子很有意思,提供了我們很多思考點:科技是否真的可以取代人與人的交流?人與人面對面的表情,手勢,眼神,在語言溝通裡是否重要?學習外語的目的與意義是否可以用科技全部取代等等。很顯然的,有一些孩子,最初的科技熱情已經開始消褪了,重新選擇了直接面對人群的做法。

 

 

科技幫助學習外語

 

 

消費者無法判斷教材是否適合

 

科技產品所規劃的外語學習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消費者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能力去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判斷?

 

這一點也是我們學界和教師最擔心的。

 

根據我們的觀察,外語教學市場總是充斥了太多眼花撩亂的教材教具,消費者還沒有辦法去判斷哪一個教材教具適合自己。特別是,有許多網站和軟體,本身內容就有不少錯誤,規劃也違反教學由簡入繁的基本原則,非常不適合自學者,會讓自學者有挫敗迷惑,越學越難越學越痛苦的感覺,最終只好放棄。在這一種情形下,筆者反而建議,應該由專業教師或語言學習顧問,來進行科技數位教材的評估和篩選,經過推薦之後,再選用會比較合適。

 

 

教材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

 

最後必須提醒各位特別注意一點:

 

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材,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教材;沒有最完美的學習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比如,有一些人本身對科技有天份,任何新產品或是軟件都能很快上手,而有一些人,就是注定與機器八字不合(筆者再次自首);又有些人,需要與人面對面接觸才有歸屬感,但對機器沒有信心,又有些人,認為完全不需要教師,教師會給他壓力等等…實務上筆者遇過許多不同個性不同特質的學習者,也因此一個被 A 稱讚的教材,在 B 口中,卻可能只是浪費錢的廢物,這樣的情況經常發生。

 

所以,筆者建議,在決定花錢投資一項科技產品或軟體之前,最好給自己多一點時間思考:多想想是否適合自己?並且,可能的話,盡量爭取試用階段,等試用之後再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