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謝宇程

我愛身分地位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重點 — — 給榜樣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關於富裕家庭子女的第二種看法

 

如果目前的社會持續照現有軌跡發展下去,經濟學、社會學、公共政策學者都告訴我們,貧富差距會日益明顯,優勢世襲是穩定的常態。

 

有人認為,解方在於革命、仇富,逼迫有錢的人吐出更多稅金來。我對這一派的想法不予置評,但我心中有另一個方案:讓富裕家庭的子女得到真正優質的培養 ── 包括知識能力,更包括心智和眼界。讓這些有優勢的年輕人,不濫用資源害人害己,反而善用他們的優勢,成為引領社會穩定向前的力量。

 

富裕家庭孩子當然有其優勢,但是因為他們的特殊經歷、處境、人生前瞻,所以他們的教育有特別的風險與難關,這是在前文所強調的。

 

現在,我們來談談「該怎麼做?」

 

我愛身分地位

艾倫.德.波頓在其著作《我愛身分地位》中指出,現代人常活在身分焦慮之中。其實,富裕家庭子女受此困擾沒有較少,也許更多。

 

 

在身旁或心目中找到榜樣

 

當孩子意識到,他不需要憂慮衣食生計,那些我們以為很抽象、很遙遠的問題,對孩子而言會變得很真實且迫切「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就是「找榜樣」。

 

把什麼樣的人當作榜樣,很可能決定了這個孩子愛穿什麼樣的衣服,買哪些東西,如何運用時間,面對選擇時如何判斷,進而影響他未來整體人生景貌。

 

找榜樣有兩個來源:

  1. 在他身旁的,
  2. 在他的內心深處。

 

身旁的榜樣可能是父母,可能是老師或哥哥姊姊;至於內心的榜樣,可能是書上看來的郭靖、愛迪生、林肯,也可能是電視上看來的五月天、周杰倫、蔡依林。

 

也許,我們自己也對那段歲月,那分情懷並不陌生。

 

 

讓父母成為子女身旁的榜樣

 

親子關係,如果只是經濟、金錢上依賴的,只是在倫理權力上尊重順從,那樣的親子關係其實很無奈灰暗。相反的,如果父母的性格、心智、行為、成就獲得子女由衷的仰慕與認同,這樣的親子關係真的很美好。父母可以成為孩子最親密的老師,孩子對父母的敬愛就不是倫理責任,而是由衷生發。

 

google

要給孩子什麼樣的榜樣?可能不再是古中國帝王將相,也不是台灣現在的總統、部長。Google 的兩位創辦人也許是好選擇。

 

要達到這件事,首先就是父母要認真追求讓自己成為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這不是指總要嚴肅死板、正襟危坐,父母絕對可以,而且也應該要親切開朗。重點是父母是否正直、善良、樂於付出、寬厚他人、認真負責……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裡,而他們都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可敬的人。

 

在另一方面,我們要給孩子深入了解父母的機會,尤其是工作上。我們可以及早讓孩子知道父母工作不易,充滿挑戰。若有可能,帶孩子到工作的地方當小助手,甚至分擔一些工作 ── 孩子希望得到責任和信任,而且他更能體會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參考電影:《五星主廚快餐車》)

 

 

在廣大世界為子女找到榜樣

 

子女心中的舞台上不能只有父母,也要有其他各種人出場。父母給孩子看的書籍、電影、節目中,可以(不著痕跡但處心積慮地)放入各種偉大人物。最好要「各種」都出現,科學的、藝術的、商業的……。當孩子對某些人物、故事有興趣,就和他一起找資料,深入探究。重點不是人物崇拜,而是找出他們值得學習之處,讓孩子在榜樣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不靠譜解方 — 讀私校、送出國、防護罩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前幾篇文章之中,我們談到並不是富裕家庭就一定能培養人格健全、卓越優秀的子女。

 

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造惡、無知、不長進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安全感、友情焦慮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志向、無病識

 

富裕家庭要成功地培育子女,有其結構性的困難,所以需要更多巧思、心力,正確的引導。可惜,有些富裕家庭,資源和財力有餘,但不見得正確運用;有些父母花了時間、心力、金錢,但卻不見得有益,甚至有害。這些「不靠譜的解方」,最常見的是以下幾項:

 

 

讀私立學校,花大錢就消災?

 

私立學校有兩種。

 

一種是軍事化管理,嚴考勤教,以升學率為目標導向。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非常落後過時的模式。現代的世局變化快速,成功路徑、方法、形態多樣,而且不斷變化,請不必再迷信名次或學歷的競爭。請別讓孩子白受這種苦了。若有興趣,請參拙作:《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有人認為十二年國教下,學生的升學壓力反而更大。

有人認為十二年國教下,學生的升學壓力反而更大。

 

另一類的私立學校強調的是菁英教育,例如學生父母極多是政商高官、產學名人。這些學校往往強調外語培訓、資源充裕、特殊體驗。無可諱言,這類學校確實是較能給學生比一般學校更多的見識能力,也出了不少優秀畢業生。但這些學生若長期只和同為富裕子女的那群人互動,某種程度上也使學生的社會認知限縮狹礙,最後可能會和某位富裕的政界二代相似,就恕我不點破。

 

 

送出國受教育,一定能成人才?

 

另一件事是及早送孩子出國讀書,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洲最常見。有些孩子送出國後來表現得好,有些則不然。例如,前文提到的夜店殺警案,主嫌曾威豪就是從國中就被送到澳洲唸書,唸完大學返台。

 

據我觀察,如果一個孩子性格平衡健康,和父母關係融洽親密,早年為尋求更好的教育環境而出國,可能表現得會不錯。但如果是在本身性格、與父母關係都不好的情況下,隻身遠赴異地,風險其實不少。這個部分,已在〈(Q&A) 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一文中有詳細的討論。

 

 

金錢與權力撐架防護罩,愛之反害之。

 

有一部分富裕父母,或許忙碌,或許缺乏對教育的深入思想,或許對疏於與孩子相處懷有罪咎感,於是想透過沒有止境的寬宏、供給、保護,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愛。有些父母不但無盡地提供物質與金錢上的協助,甚至憑權勢幫孩子在政府、企業中安插職位。

 

在許多錯誤的養育模式之中,這也許是最有害的。這種方式被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最為迷惘。他們有錢買毒,有車可飆,甚至有權力可濫用,對自己、家庭、他人的傷害也可能最大。

 

說了這麼幾個「不靠譜解方」之後,究竟相對比較靠譜的解答是什麼呢?這會兒我先賣個關子。在下一篇文章中,再和讀者們說明。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 — 缺志向、無病識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安全感、友情焦慮〉一文中,我們討論了兩個困難點,另兩個留在這篇文章中談。這兩個困難點,比上一篇文章說得更加的「無形無相」,但是它的影響可能更加深遠沉重。

 

 

缺乏志向,被欲望所掌控

 

物質和金錢資源比較稀缺的孩子,往往有在某個部分是比較充裕:志向。志向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意志-用物理學上的「向量」概念就很好理解了。

 

嘗過缺乏的年輕人,他們很輕易地可以得到初步的人生方向感:生存、賺錢、過好日子。感受過辛苦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看著父母家人吃苦的年輕人,更可以很年輕的時候,就在心中湧起一分意志力: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人生,他們願意辛苦,願意受委曲與磨難。

 

當然,他們都知道這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他們更知道,缺了現實上的資源,他們的生活可以多糟糕。

 

然而,家境富裕的年輕人,卻可能陷入人生目標的迷茫:我的生命、力氣、時間、心神要用來做什麼?要賺錢嗎?已經很多錢了呀。無論是否努力,生活都會過得好,那麼又何必要努力呢?

 

吃高檔餐廳、開名車去夜店喝酒請客,看到朋友和美女們羨慕敬佩的眼神,那多爽。如果我缺了錢,我想辦法搞定爸媽,讓他們給我錢,問題就解決了不是嗎?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富家子女闖大禍之後,父母第一個反應都是:他很乖啊,怎麼可能?他很乖是因為他搞定你們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年輕人認真學習,忍受辛苦,磨練實力,可不見得容易。要年輕人發現生物欲望之外,還有很重要的生活目標,這需要智慧、知識、學養、胸懷,不見得很早就能培養,更不是一般的學校、老師、教科書所能傳達的。

 

台灣的教育環境,將升學等同於教育,常常沒有給年輕人志向引導、心理關懷的空間。

台灣的教育環境,將升學等同於教育,常常沒有給年輕人志向引導、心理關懷的空間。


 

 

缺病識感,找不到人開導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他若對未來茫然、感到悲觀挫折,會比較能意識到問題-存款會告訴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他若焦慮可以找人問,可以和許多辛苦的年輕人一起抱怨訐譙,也許心態上比較健康。

 

反觀一個家境富裕的孩子,他可能要什麼有什麼,可能存款夠他花下半輩子(或很多輩子),他也常常打高爾夫、開名車跑夜店、出國渡假,別人看在眼中羨慕得要死。他不見得能意識到自己是茫然的、不見得能意識到他其實有深層的自卑、因為沒有目標而脆弱;更不見得會意識到他其實極為害怕得不到朋友、異性的肯定。

 

就算他意識到了,也不一定找得到人來開導輔助他。向朋友說?朋友說:你別鬧了,你怎麼可能心情不好,走我們去喝酒。向父母說?有些事業有成、位居政商要津的父母不願面對眼前的事實:也許我的孩子心裡有很深的問題,他們害怕自責,也害怕面子掛不住。

 

這些課題,更不是追求升學率的高中、爭搶學術卓越的大學可以解答的。遇到這些問題的年輕人,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到出路,但有一些人,他們在找到出路之前,就跌下了再也爬不出來的幽暗深谷。

 

再次強調,我絕非認定家境富裕的孩子一定會出問題。我在說明:家境富裕的孩子,會遇到的問題,很少得到洞悉理解。不是他們本質壞,也不是父母犯了錯,而是他們的處境往往結構性地造成了另一種脆弱,這個部分在教育過程中很少得到應有的重視。

 

許多父母想要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或是發現問題後嘗試解決。他們對孩子情深意切,但可惜,有些方式或者是錯的,或者是沒有用的。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 — 缺安全感、友情焦慮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一文之中,整理了富裕家庭子女可能出現的幾種高風險歧路。你可能會想問:究竟為什麼呢?

 

富裕家庭中,父母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往往高於平均;孩子從小可能有充足的資源學才藝,讀各種教材書籍,他們通常會住在非常好的學區,就讀極好的公立學校或是昂貴的私立學校,甚至做了一大堆「XX的小孩不會變壞」的工夫。我們總覺得,在這樣的條件下,孩子應該不會走偏吧?其實,還真的不見得。

 

在一些訪談、了解一些個案之後,我整理了以下富裕家庭培育子女可能遭遇的困難點:

 

 

習於用物質評量價值,對情感無安全感

 

富裕的家庭通常有一個共通點:父母親至少其中之一是個大忙人。勤於工作的父母可能忙到沒有時間對家人付出感情。有一種方式可以「快速」表達感情:送東西,禮物或金錢。你送食物、玩具、衣飾給孩子,你看到孩子的笑容了,你覺得自己可以稍微不要感到歉咎了。但一次一次下來,給孩子什麼樣的認知?禮物=價值=關愛。

 

當這種認知建立後,會出現許多種類的危險。

 

富裕的父母有一個共同困境:忙碌。圖為某銀行辦公大樓,該銀行以加班聞名,而且不只基層員工。

富裕的父母有一個共同困境:忙碌。圖為某銀行辦公大樓,該銀行以加班聞名,而且不只基層員工。

 

例如,當許多出身富裕的小孩在一起,有可能彼此互相比較,總會有些東西是別人有而我沒有,這可是危及自身價值感的事:我擁有的比別人少,是因為我比較不值得愛。這樣的孩子,日後也更可能需要藉由擁有物質、奢華消費來肯定自己,若無法達成,往往陷入深度焦慮。

 

 

「有錢」常是被排斥的理由

 

當出身富裕的小孩和出身一般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學習有另一種危機,就是孩子總在找機會互相排斥,而「富有」有時候也是一個原因。富家孩子會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他可能比較早學英語,可能有其他孩子沒有的喜好和習慣,其他孩子會說什麼?「喲,愛現鬼」、「你和我們不一樣」,這些都是一個被排斥的好藉口。

 

尤其,家境優沃的孩子如果偏偏長得不像王子公主,例如矮一點、胖一點、黑一點,或不太靈敏,稍有點笨手笨腳,別人更容易針對他嘲笑。倘若,這時候老師冷漠地袖手旁觀(我甚至聽過有老師加入排擠學生行列的案例),或是反過來,對這個孩子刻意(或不刻意地)迴護偏愛,都可能使情況更惡化。

 

 

難得而艱辛的友誼發展

 

其實在孩童到青少年時期,孩子的最重大課題之一,都是尋求同儕的認同,簡單說就是交朋友。出身富裕的孩子,他們所有的資源是金錢,而且他們心理上也傾向認為:我喜歡你,所以送東西給你,是理所當然的。

 

也許他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交到一些朋友,但某一天他也可能開始懷疑:這些朋友和我來往,是真心喜歡我,或者是為了那些好處?如果某天他真的發現,有人是為了利益而當我朋友,其實並不真的喜歡我,他當然玻璃心要碎一地了。

 

因此,富裕家庭的孩子後來,往往特別渴求友情、期盼朋友的認同,特別容易被朋友的意見影響,怕被看不起,又特別害怕受到欺騙背叛。甚至,他們往往在感情與戀愛交往之中,也有相似的弱點。

 

寫到這邊,我們可以說部分解答了一部分富裕家庭子女的生長風險。因為習慣透過物質表達的情感和價值,容易因為無法擁有某個東西,就失去價值感和安全感。他們也容易被朋友影響,做出別人眼中的傻事。

 

 

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我們常有一個成見:生長在富裕家庭,將會無憂無慮,而且得到許多教育資源、各種人生發展的協助,日後優秀成才是理所當然的。

 

真的如此嗎?

 

當然,相較於某些家庭,本身已經破碎、赤貧、父母有犯罪前科…我當然還是比較看好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但是,看看各種的資料,富裕家庭成功將子女培育成傑出人才的,似乎比我們想像得少;而出身富裕,後來卻表現荒腔走版,卻比我們想像得多。

 

根據我的觀察,「一部分」富裕家庭子女,會在人生過程中暫時,或是長期地出現以下症狀。

 

 

造惡鑄錯,自毀前程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幾天前,台北市信義區知名夜店發生殺警案,四十多名幫派分子圍毆員警致死。警方很快就抓到了帶頭行兇的主嫌,叫做曾威豪,父親是成功生意人,經營大型燈飾公司。曾威豪住在信義區松勇路的豪宅,八十坪大房子,裝潢奢華,還有兩間傭人房,家中坐擁五輛跑車,包括賓士、賓利、奧迪、雪佛蘭等名車。很可悲地,這個年輕人鑄下大錯,自毀前程,再多財富也無用。

 

這幾年,我們看到好些個例子。在 2014 年中發生的捷運殺無差別屠殺案,兇手鄭捷的家族擁有相當成功的事業,也是住豪宅開名車的等級。2012 年造成三人死亡的酒駕車禍慘案,肇事者葉冠亨(被戲稱為葉少爺),父親在高雄市精華地段擁有私人豪華城堡般的住宅。

 

這些案例,當然是富家子女之中最為不幸的。

 

在某鬧區街道停著一排重機,駕駛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其中有多少人是靠自己賺到買車錢呢?

在某鬧區街道停著一排重機,駕駛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其中有多少人是靠自己賺到買車錢呢?

 

 

聲色犬馬,不知長進

 

另一類的案例,不常在報章雜誌上出現,不常引發我們的注意,但為數可能更為眾多。這一類在台灣有個專有名詞意義相近,叫「李宗瑞們」。

 

李宗瑞的父親是台灣元大金控董事之一,著名而成功的企業家。李宗瑞金錢來得容易,最大的興趣是在各大夜店流連,炫耀名車,飲名酒,結交模特兒。這些都不是犯法的事,而且他們從來也沒能理解:有錢為什麼不能享樂子呢?

 

也許其中大部分就這樣玩下去了,一直到有一天他們結婚、收斂,結束荒唐。但其中有一小部分,或者好奇吸個大麻被警察捉了(如柯同學和房先生),有些人吸一吸就用上了更烈的毒品。有些人尋觀場走多了,就開始用迷藥,或者用欺騙,夜路走多難免跌跤出事,回頭無路了,李宗瑞就是案例。這種跤不是人人能跌,恰巧是有錢有閒的人才有機會。

 

 

狹礙膚淺,不曉世事

 

有一些富家子女一向乖巧,或者放縱之後有一天也願意踏實生活。即使如此,他們仍可能受第三個症狀的困擾:見識狹礙,思慮膚淺。

 

有部分富裕子女,家中一向將他們照護保護得好,讓他們讀昂貴的貴族私立學校,提供資源讓他們在升學、留學、謀職上一路順利,取得表面上的優勢。但他們人生缺乏經歷社會與人群的多種面貌,當他們有一天要做大事,旁人會發現他們很多事不了解,不知道,也想不到。說到這兒,大部分人心中已經有個例證了,我就不必講破。

 

對許多富裕子女而言,這個缺陷也是很嚴重的,因為他們往往比同輩更早擁有權力、責任、知名度。如果他們在責任加身之前沒有做好準備,他們往往會受到挫敗,而且受害的不只自己。

 

說到這兒您也許能理解,富裕家庭要教育孩子,並不是個簡單事兒。有些富裕家庭將兒女教育成材,這並不是理所當然,而可能是付出更多苦心、巧思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