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下的所有文章

(Q&A) 家長要成績、學生要玩樂,在學習上如何找到交集點?

 

問:身為一個教師,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教育現在的中學生呢?一邊承受家長對於成績的要求,另一邊要面對學生對於學習的不在乎。(37歲 男 補習班老師)

 

答:(謝宇程)謝謝您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到底在教育這件事情上,學生和家長的期待有沒有交集點?真的是一個要成績,一個要玩樂,兩者總是鬥爭衝突嗎?我不這麼悲觀。

 

家長需要的是成績這個數字本身嗎?或者家長期望的是孩子未來的快樂、幸福、地位、受尊重…而他們誤以為成績是引向這些目標正確的而且唯一的路。

 

學生真的對任何的學習不在乎嗎?或者,是我們對他們想學習的事物不在乎?是否我們沒有認真看待可能更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

 

 

父母不能永遠為兒女駕駛,兒女總有一天要為自己掌舵,但是雙方的目標卻不會是矛盾衝突的。

父母不能永遠為兒女駕駛,兒女總有一天要為自己掌舵,但是雙方的目標卻不會是矛盾衝突的。

 

 

並不是家長總是錯,學生永遠對。而是家長和學生都該對現況有更廣的理解,看清楚彼此的真正意圖,也許會發現彼此可以有共識。

 

 

父母需要了解社會環境的新局與趨勢

 

現在,經濟、產業、社會的形勢和過往不同,而且快速變化;學校的教育制度與方法沒有跟上(有在緩慢地轉變中),許多家長更沒有意識。對您的補習班而言,這也許是一個做大事的契機,更是一個獲利機會。

 

在我的前一本書《做自己的教育部長》之中蒐集了各種現象,說明了現在求取高分、成績排名,不是追尋美好人生唯一的路途。我在新思惟的文章,和我接下來將出的書,也持續在討論:所以,怎麼辦?

 

其實您可以開辦給父母的講座,為他們提供跟得上時代的教育策略。這就看您如何定義自己的事業,您經營的私人教育機構,也可以是教育啟蒙基地。

 

 

親子對話找出認同的交集

 

關於受教育這件事,若是追到根柢,父母和子女目標應該相近,不可能絕對衝突,父母希望子女有好的人生,兒女本身難道不這樣希望嗎?重點只在於方法、過程,而這些都是可以權衡、溝通的。

 

您的補習班除了可以開辦針對父母的講座,也許可以模仿《爸媽冏很大》這個節目,扮演父母與兒女溝通對話的橋樑,讓雙方了解彼此的真心話,基於共同的目標,找到彼此能接受的手段。

 

上述教育前瞻的講座、親子對話,其實都是我正在準備規劃的服務,預備明年初出書後推出。好事不怕更多人做,若新思惟的朋友們要借用我的商業方案,歡迎。(眨眼)

 

 

親子的溝通橋樑,不只小時候要搭,長大後也要保持堅固及暢通。

親子的溝通橋樑,不只小時候要搭,長大後也要保持堅固及暢通。

 

 

教育和人生,權限與責任不可分割。

 

年輕人的成長過程,常經歷一種吊詭-子女最終承受生命的結果,對生命重要事務卻少有決定權。這種承受後果卻受制於人的無力感,常常導致子女對一切事務的消極態度。

 

在不變的情勢之下,可以依社會共識找出最佳目標,依經驗畫出最佳路徑,衝得快的就勝利。但是在變動的環境下,今日的最佳目標,三十年後可能崩壞,甚至可能消失;今日的最佳路徑,可能沙漠化、沉入海中、被峽谷阻斷…。

 

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情境下,子女的受教過程是要不斷地快跑搶先嗎?或者,更應該全盤了解局勢,並且練就因應變局的能力,無論游水爬樹都能快速學習的信心?

 

父母需要體認到,未來的局勢和今日不同,愛子女的方式需要和過去不同,孩子過人生的方式要和過往不同,想要「為兒女全盤安排妥當」,註定會帶來不妥當的人生。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不靠譜解方 — 讀私校、送出國、防護罩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前幾篇文章之中,我們談到並不是富裕家庭就一定能培養人格健全、卓越優秀的子女。

 

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造惡、無知、不長進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安全感、友情焦慮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志向、無病識

 

富裕家庭要成功地培育子女,有其結構性的困難,所以需要更多巧思、心力,正確的引導。可惜,有些富裕家庭,資源和財力有餘,但不見得正確運用;有些父母花了時間、心力、金錢,但卻不見得有益,甚至有害。這些「不靠譜的解方」,最常見的是以下幾項:

 

 

讀私立學校,花大錢就消災?

 

私立學校有兩種。

 

一種是軍事化管理,嚴考勤教,以升學率為目標導向。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非常落後過時的模式。現代的世局變化快速,成功路徑、方法、形態多樣,而且不斷變化,請不必再迷信名次或學歷的競爭。請別讓孩子白受這種苦了。若有興趣,請參拙作:《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有人認為十二年國教下,學生的升學壓力反而更大。

有人認為十二年國教下,學生的升學壓力反而更大。

 

另一類的私立學校強調的是菁英教育,例如學生父母極多是政商高官、產學名人。這些學校往往強調外語培訓、資源充裕、特殊體驗。無可諱言,這類學校確實是較能給學生比一般學校更多的見識能力,也出了不少優秀畢業生。但這些學生若長期只和同為富裕子女的那群人互動,某種程度上也使學生的社會認知限縮狹礙,最後可能會和某位富裕的政界二代相似,就恕我不點破。

 

 

送出國受教育,一定能成人才?

 

另一件事是及早送孩子出國讀書,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洲最常見。有些孩子送出國後來表現得好,有些則不然。例如,前文提到的夜店殺警案,主嫌曾威豪就是從國中就被送到澳洲唸書,唸完大學返台。

 

據我觀察,如果一個孩子性格平衡健康,和父母關係融洽親密,早年為尋求更好的教育環境而出國,可能表現得會不錯。但如果是在本身性格、與父母關係都不好的情況下,隻身遠赴異地,風險其實不少。這個部分,已在〈(Q&A) 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一文中有詳細的討論。

 

 

金錢與權力撐架防護罩,愛之反害之。

 

有一部分富裕父母,或許忙碌,或許缺乏對教育的深入思想,或許對疏於與孩子相處懷有罪咎感,於是想透過沒有止境的寬宏、供給、保護,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愛。有些父母不但無盡地提供物質與金錢上的協助,甚至憑權勢幫孩子在政府、企業中安插職位。

 

在許多錯誤的養育模式之中,這也許是最有害的。這種方式被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最為迷惘。他們有錢買毒,有車可飆,甚至有權力可濫用,對自己、家庭、他人的傷害也可能最大。

 

說了這麼幾個「不靠譜解方」之後,究竟相對比較靠譜的解答是什麼呢?這會兒我先賣個關子。在下一篇文章中,再和讀者們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