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謝宇程

古蹟

(Q&A) 孩子對學校課業興趣缺缺,如何引導渡過課業壓力?

 

問:我們家的大女兒 9 月升七年級。很喜歡看課外書及聽廣播(台北愛樂電台)。我認為她個人的特質是聲線悅耳,咬字清晰,對食物的味覺敏銳。飢餓遊戲、哈利波特、金庸全集、東方出版社世界少年文學系列及其它皆已完讀。但對學校課業則興趣缺缺,常在學習目的上與媽媽起爭執,有時還說出世界末日搞不好明天就來了,學這些有用嗎?我個人是覺得,不一定要讀普通高中,繼續搞三年的國英數理化社會,那 7~9 年級應如何引導這樣的孩子安然渡過繁重的課業壓力呢?(41歲 男 建設公司)

 

答:(謝宇程)在台灣,您絕對已經是一個在高標線以上的爸爸。

 

20140826-01-02

 

能夠這麼用心仔細地了解孩子本身的特質,關心她的喜好與感受,並對她的未來採取開放的態度。您的孩子很幸運。

 

您的孩子絕對夠聰明,愈是聰明愈不易受外在體制的擺布,愈容易想走自己的路。但是在和體制相處、拔河的過程中,卻容易挫折與焦慮。對台灣的孩子而言,聰明這件事當然是優勢,但也往往意味著辛苦的成長歷程。

 

依令嬡的特質,可能確實不適合用強迫的方式逼她學習,引起自發動力是必須的。對這樣的孩子,引起自發動力有兩個主要切入點,一是腳下動能,二是遠程拉力。

 

 

投其所好,舉腳往前踏

 

腳下動能來自她現在已經有興趣的事物。您說她喜歡音樂,那她也許會對樂器原因感興趣,而樂器原理背後就是物理,您可以找這方面的影片、書籍給她看。她若對味覺敏銳,對烹調有興趣,這背後就是化學與生物學,相關的書不少。金庸和各種文學背後,是歷史、地理,可以鼓勵她上網多找資料、考證各種說法。若她喜歡飢餓遊戲、哈利波特,也許她也會希望看懂原文,想看原文,想聽懂電影中的對白,就要學英文背單字了。

 

烹調

烹調和味覺的背後就是化學與生物學,所以,鼓勵孩子做飯,也是觀察化學反應呢。

 

有了喜歡的事物,就很有可能也有興趣學習相關的、深入的知識。若她更進一步有創造的動力,那她更會需要知識基礎,這時候就是引發學習動力的機會。當她想求知,但是看不懂的時候,正是時機讓她知道課本中的知識和這些事物有什麼關連,讓她知道為什麼打底很重要。有好題目,未來還可以做成科展、小論文,引發學習的成就感。

 

 

耐心引導,找尋生涯北極星

 

遠程拉力來自個人將來的目標,無論是成就、是生活、是體驗、是樂趣、是身分…。即使令嬡常說:「也許明天就要死了」。也許您仍可試著探問:「如果明天不死,後天不死,如果你會活到五十、六十、七十歲(而那可能性很大),你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的生活?要像爸媽一樣嗎?還是像某個叔叔伯伯一樣?還是像某個名人一樣?」

 

可能她不會一下子有答案,但請給她時間,您們重視這個問題,她慢慢就會感受到這個問題重要。在她看書、看新聞、看電影之際,有技巧地帶出這個話題,不要在時間和選項上限制她或影響她,給她自由思考的空間。

 

只要她有了一個嚮往的方向,就可以帶著她思考,要走向這個目標,要學會什麼能力,要有什麼資格,要讀什麼學科或學校,又和現在的學科有什麼相關之處?例如,如果她想畫卡通,那要擅長電腦繪圖,要把這件事做得好,就得學程式、數學、英文等科目。她真的選擇什麼不重要,事實上什麼都好,而且極可能會一變再變。

 

總之,要先找到一顆暫時指引方向的「北極星」。

 

古蹟

若喜歡歷史故事或小說,也許表示有社會學科的潛在興趣。所以,多帶孩子參觀古蹟也不錯。

 

 

現象背後的原因,方案之外的可能

 

依照令嬡的聰明特質,對學習沒興趣,也許背後有些原因。例如,是否之前有老師的上課方式讓她感到不愉快,她心中對於學校 – 老師 – 學科產生了負面感覺的聯結。也許和她聊聊,幫助她釐清學科、學校、老師是分開的事。為了一個不好的老師,而阻斷了某方面的學習,實在很可惜。

 

如果令嬡現在才升七年級,而她有這些閱讀的興趣,其實不必現在就認定,她日後一定要讀職校(雖然那也沒什麼不好)。在台灣並沒有完美的學校體系,無論在哪裡,教師素質與教學模式,整體而言都不樂觀,只有好一點和差一點的分別。重點還是及早引發學習動力,學著和教育體系共處,以適當的方式利用它,而不被它主導。繞過它不夠好的地方,不要被它操控和羈絆。

 

我認為令嬡的學習困境是暫時的。有您這樣的父親,她很幸運,我很樂觀。

 

 

世界名字

「世界名字」是什麼?該怎麼取?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給兒女取什麼英文名字,看似小事,請別大意。

您的兒女也許需要一個「世界名字」

 

世界名字是什麼?舉一著名的例子,現任的美國總統:Barack Obama。歐巴馬總統的父親,其實也叫做 Barack Obama,所以嚴格來說,歐巴馬總統該被稱為「二世」。而他的名字 Barack,其實在英美歷史中可以說從來沒有前例。

 

歐巴馬總統的父親,從小生養在肯亞鄉村,Barack 其實是當地語言中的名字。然而這個名字,無論發音和記憶,都不會對歐美人造成困難,所以就不妨礙它成為一個「世界名字」,至少在歐美都可以便利地使用。

 

 

設計世界名字的思路

 

中文是將更多的意義放在字型而不僅字音,所以我們要創造「世界名字」是比較複雜。有幾個思路可以參考。

 

思路一:參考中文名字的發音,創造一個歐美人士容易發音的名字。例如,我有朋友中文名字是佳柔,另一個名字是 Jalo,一個朋友中文名字是剛羚,另一個名字是 Connyn,這兩個名字都會是不錯的「世界名字」。現在這種例子已不少見。

 

 

世界名字

許多世界性的品牌都具有「世界名字」的特徵,UNIQLO 就是一個好例子。

 

 

依這個思路,其實在取中文名字的時候,就可以試著考慮「世界名字」的問題,兩個名字一起取,而不是先取中文名字,因為之後可能發現很難以此為基礎,創造便利歐美人士發音的名字。

 

思路二:如果已先有一個不易轉音的中文名字,另發明一個在發音和意思上不相關的單字作為世界名字,絕對是可以接受的 — 在軟體界,這還會被認為是一件頗酷的事。例如之前文章中提到的 Python 專家 Mosky,這名字雖然和她的中文名沒有關係,但好記好念,識別度又高,其實也是個好的世界名字。

 

思路三:如果希望取一個更有文化意涵的世界名字,也許可以以拉丁字根、希臘字根為基底進行創造(例如 Lucy 有光明之意,Leo 有獅子之意,都來自拉丁字根),並藉由發音或意義設計中文名字。但這樣做難度較高,目前還沒找到例子。說真的,我很認為若有熱愛語言學、各國語文的年輕人有興趣創業,這絕對會是個可以發展的事業。

 

 

世界名字

書名是一本書和讀者溝通的第一句話,而人和他人溝通的第一步常是名字。要讓一本書暢銷,要花很多心力想書名。

 

 

世界名字與世界觀教育

 

這篇文章乍看和教育無關,其實不然。

 

中國古代文人有名、字、號,正是為了在親屬、官方場合、文人友群之中,以最合適的方式呈現自己、自我描述,與接受描述 — 他們的名字號,分別對應他們生活與世界相關的好幾個層次。

 

如果「世界觀」是教育的重要課題之一,也許這個課題可以開始得比我們想像要早。取名字這件事之中內涵著重要的世界觀思維 — 取什麼樣的名字,以什麼思維取名字,反映了我們期待把自己呈現在什麼樣的人面前,走進多寬廣的世界。

 

所以,取名字要找算命仙嗎?或者,請教一位熟悉中文、英文、拉丁文、希臘文(而且有世界觀)的專家,也許更符合我們的孩子,在二十一世紀生存的需求。當我們和兒女解說他的名字有什麼意義,為什麼取這名字,將比任何書更深刻地告訴了兒女,他們與世界的複雜關連。

 

莎士比亞透過羅密歐問了這個問題:

 

What is in a name?

Oh, dear. Too much.

 

 

世界名字

您的兒女也許需要一個「世界名字」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給兒女取什麼英文名字,看似小事,請別大意。

 

取英文名字 或 中文音譯拉丁拼音

 

在一個國際化的世界,總會要和不懂中文的人溝通。取一個英文名字,其實有種種易被忽略的考量,在前文之中已經說了。即然取英文名字這麼麻煩,是否用中文音譯拉丁拼音,是個好解方?

 

其實在國際社會中,不刻意另取英文名字已是常態。去美國尖端大學,你不太可能看到日本學生管自己叫 James、韓國學生管自己叫 Steve、伊朗學生管自己叫 Sarah。如果一位泰國人名叫 Thirachai Phuvanatnaranubala,他可能讓朋友們叫他 Phuvanat,而不是叫他 John。

 

依某個民族的語言或文化習慣取名字,其實是表示將自己認同為這個群體的一分子,或至少是懷有相當大的崇敬與喜愛。在取一個配合英美文化的名字前,其實要問:自己在身分、文化上認同自己是英美的一部分嗎?如果不是,為什麼要取英文名字,而不取日文、土耳其文名字?

 

 

世界名字

名字和圖像、器物一樣,都是有文化意涵的。圖為某展場中的台灣古物,它們的樣式和細節中也充滿了文化元素。

 

 

難發音的名字會變成建立關係的門檻

 

在我讀芝加哥大學的時候,大部分的台灣學生都已經以中文音譯拉丁拼音在校內生活。很多年下來,我慢慢覺得這件事並不是很好。怎麼說呢?

 

首先,在發音上,或是記憶上,要各地外國人發中文音,實在很為難他們,更難記憶。僅僅是要建立友誼關係,困難發音與記憶的名字就是一道門檻。易地而處,如果一個泰國朋友總是要我叫他 Thirachai Phuvanatnaranubala,我真的會在派對上稍微避免和他交談。

 

 

世界名字

下一代的事業面貌,將會面對更為國際化的世界。圖為台北華山園區中表演雜耍的外籍人士。

 

 

尤其成人之後,我們在踏進世界場域時是懷抱著某種事業目標,希望快速和外國人互相認識,甚至長期被記得,成為(潛在的)合作對象,我們當然要避免對方不斷問「Say it again?」也要減少對方每次見面說「Sorry, how to pronounce your name again?」當別人要把我們介紹給他的長官、同事的時候,我們最好幫忙他們避免舌頭打結。

 

第二,也是務實而言,中文是一個建立在字形上的語言。也就是說,當別人管我叫「Yu Cheng」的時候,其實中文裡的意涵也完全無法保存,無論發音或書寫上都沒什麼美感可言。甚至是懂中文的人,聽見或看見「Yu Cheng」這個名字,可能也很難還原成「宇程」這兩個中文字。

 

 

用來和全世界互動的名字

 

堅持一個稱呼方式,給別人和自己帶來麻煩,沒有給任何人帶來好處。這很難說是一個好的選項。有沒有更好的選項呢?我覺得有,而且也有不少人在使用。我稱這個選項叫「世界名字」-用來和全世界互動的名字。

 

系列下篇:「世界名字」是什麼,該怎麼取?

 

 

英文名字

給兒女取什麼英文名字?看似小事,請別大意。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很多事情都要依全球化的格局加以考量-不僅金融體制,不僅貿易政策,可能還包括名字。因為,我們有愈來愈多機會,需要和不懂中文的人來往互動,需要他們記得我們的名字。外文名字,也許是每個孩子全球化教育的第一課。

 

在我五年級時開始上英文補習班,第一堂課老師望了我一眼,在紙卡上寫下了我的英文名字,只花三秒鐘。這個名字,後來對我真的沒有意義,也沒再用。

 

在我赴美讀書前,開始思考及認同自己的文化背景,於是後來許多年,都用自己中文名字的發音直接當英文名字。

 

用過普通「英文名字」,也用過中文音譯名字,我發現兩者各有缺陷和困難。我們的兒女未來都有可能經營跨國跨文化的事業(例如學者、創業者、設計師),這個世界如何稱呼他們,這件事很重要。

 

 

英文名字

出國留學,是常見的跨國經驗。圖為劉安婷討論出國經驗的一本書:《出走,是為了回來》

 

大部分台灣人,把用英文字母拼成的名字,都叫英文名字,然而其中有許多學問,一些常見的問題如下:

 

 

英文界的菜市場名

 

台灣有多少人叫 James, Mary, Jennifer, Tom, Cindy, Judy, Sam…?可能數不清。如果您不介意菜市場名,例如家豪、淑慧,那這也沒什麼關係。但若您在意,取英文名字前可以多想想。

 

 

用暱稱簡寫當正式名字

 

許多人不見得知道,Bill 和 Will 都是 William 這個名字的簡稱。所以例如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他正式名字是 William Clinton。同理 Cathy 是 Catherine 的縮寫,Tim 是 Timothy 的縮寫,Larry 是 Lawrence 的縮寫。台灣許多人只用縮寫的那個形式當名字,甚至用在很正式的場合,其實西方人有時心裡會自語:此人對自己的名字有所不知啊…。

 

 

不該當名字的英文單字

 

我參加一些場合,看不少台灣人的英文名字,有時覺得會想笑,有人取了 Ready, Gogo, Flower… 當作名字,這是可以還是不可以呢?雖然說是見仁見智,但舉個例子,若有人取中文名字為:吳跑步、林加油,您覺得妥當嗎?更不用說,我讀過有人寫到,某些字是英美妓女的常見名字,女生得格外小心。

 

 

英文名字

為公司取個名字有多重要,為自己取名字也同樣重要。圖為某展覽之中的參展商商標。

 

 

用特殊國家民族的常見名字

 

台灣人最常搞不清楚的是,用英文字母,A 到 Z 拼出來的名字,不見得就是「英文」名字。整個歐美都用拉丁字母,包括英文,連東歐慣用的希臘字母也有固定的拉丁對應,但用拉丁字母拼成的名字,不見得就是英文名字。

 

John 是英國人常見的名字,Igor 是典型的俄國名字,Patrick 則是愛爾蘭名字。提個有趣的吧,我們所知的這個「約翰」,是基督教中的使徒之一 [註],他的名字在歐洲各語種中發音不同,翻成中文有時看不出來。在英文中是 John ,在西班牙文是 Juan(讀為「璜」),在義大利文是 Giovanni,在法文是 Jean(發音常譯為「尚」),在斯拉夫語系(例如俄國)叫做 Ivan,在德文是 Johann。

 

所以,如果無端地取了一個名字 Giovanni,看起來很別致,去歐美就很可能會被問:你和義大利有什麼關係?這有點像是,「金正日」,「阮文紹」、「森喜朗」這些名字,都是中國字,比較敏銳的人會猜,這三個人可能分別是韓國人、越南人、日本人。

 

取英文名字有這麼多考究,直接將中文英譯,是否是好解答呢?我們下文分解。

 

系列續集:

您的兒女也許需要一個「世界名字」

「世界名字」是什麼,應該怎麼取?

 

[註]:其實,理查.史特勞斯的音樂詩《唐璜》,以及莫札特的歌劇《唐喬凡尼》都是出自同一個人的傳奇故事,Don 是南歐對男士的敬稱,類似 Sir 或 Mr.。這兩齣劇,用直白一點的方式可以譯為:約翰先生。又,悲慘世界裡的主角:尚萬強,其名字即是 Jean,也是法國的「菜市場名」。

 

 

好學生

好學生興趣志向該是什麼樣?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上集:好學生待人接物該是什麼樣?Google 創辦人不一樣。

 

關於追求興趣和志向,我們會給好學生什麼建議?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平衡發展論」:如果數學好而化學不好,那就少做點數學,多做點化學把它補起來,最好各科都 90 分。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先後緩急論」:先取得學歷,先依照遊戲規則爭取到主流社會眼中的優勢地位,再討論自己的人生興趣和志向。

 

台灣的優等生常奉行「恆心毅力論」:如果立下了某個志向,就努力朝這個方向走去,愚公移山,有志竟成。

 

但我發現 Google 創辦人佩吉和布林不是這樣。

 

 

全心投入志趣,即使學校沒教、考試不考。

 

布林和佩吉都有個相似之處,就是他們對想做的事情,會投入全力下去做。科科均優、項項拿 A 並不是他們的重要考量,而他們學習及花時間心力,也不是為了學校打的成績。

 

 

好學生

卓越的工程師、軟體創業者,常常都是早年開始自發寫程式。圖為某高中自發性的程式課程。

 

 

無論布林或是佩吉,在他們小的時候就對電腦產生興趣,而電腦可不是學校當時要教、要考的科目。甚至,兩人的興趣從來不只限於電腦領域,他們對於任何事情如何運作都有高度興趣,包括社會議題、政治。

 

佩吉高中的時候,最大的興趣就是和哥哥一起做「哥哥的電腦作業」。高中畢業前,佩吉就用樂高玩具做了一台可以使用的噴墨印表機。無疑地,這些事情和他的在校成績與升學的關係不大。

 

追求志趣的態度在他們的家中都不是特例。佩吉父親就是個電腦狂熱者,在 1978 年就買了家中第一台電腦,非常龐大非常昂貴。為了買那一台電腦,家中好一陣子都生活拮据-佩吉母親沒有為此吵離婚,證明她有這樣的丈夫與兒子絕非巧合。

 

 

追求志趣不變,方法道路靈活。

 

佩吉和布林後來都進入史丹福博士班,他們一開始想當學者。他們父親都是學者,將學者視為未來方向,既是家庭的傳統與期待,其實大致上也符合二人的特質與才智。

 

博士班階段他們改變了想法。史丹福大學是學術研究的重鎮,同時也是許多成功科技公司發源地,例如昇陽科技(Sun Microsystems),其中 Sun 其實是 Staford University Network 三字的簡寫。

 

該校提供學生資源去進行有潛力的商業計畫,也是最早成立「科技授權處」的學校,這不是為了讓學校將成果據為己有,而是從旁協助學生取得專利。史丹福的學生,都對於商業與科技結合的充滿興趣。

 

在史丹福,他們開始建構「世界最好的蒐尋引擎」。而這個蒐尋引擎的原理,是基於學術研究,而且和學術界評價論文的方式相仿。當他們愈來愈發現這個事業需要全力投入,而且可以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他們改變了人生方向,走上一個比較高風險的路。後見之明來看,他們的決定是對的。

 

今天,我們如何教導年輕人看待自己的才能、興趣、志向呢?我們是否還追求各科「平衡發展」,成績與未來「先後緩急」分清楚,是否定了志向就「恆心毅力」走到底?也許不同環境、不同時空、不同人物,不見得所有經驗都可以套用,但佩吉和布林的學習歷程,仍然為我們開啟了某種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