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如何培養時事洞見,並與身邊的人關心大環境?

 

 

 

 

問:追蹤蔡醫師臉書數年,台灣的情況險峻,貴團隊是正向能量的珍貴火種,終於有機會以行動支持,助人助己。

1. 在蔡醫師臉書常見精闢的時事評論,請問如何培養洞見?

2. 家人已習慣政府媒體營造的小確幸,講究禮貌,愛好和平,UDN 是家人主要的資訊來源。請問如何讓身邊的人一同關心我們的大環境?

 

答:(蔡依橙)非常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

 

的確,我的想法就是:「與其說,不如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動手努力。」

 

對於時事的評論,是從我開始理解「金主一定會影響媒體言論」這個很簡單的事實開始。畢竟,事情很難有完全客觀的真相,只有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詮釋。而媒體,在經營艱困的現在,一定有他的生存策略,對於爭議問題的立場,也一定會向其利益靠攏。

 

可能是他們想表現得更好,讓金主、政府、低調勢力投更多的廣告。可能是他們想更迎合理盲濫情的觀眾,獲得更多的購買量。

 

但無論如何,深度的論述,尤其站在人民長遠未來角度的評析,媒體幾乎沒有任何動機去做。

 

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以不信任的角度思考新聞,去想:「為什麼他們要發這樣的新聞稿?而媒體為什麼下這樣的標題?他們想引導出怎樣的輿論?」長久練習,配合事情後來的走向,漸漸就能抓到方向了!

 

至於家人政治立場,我建議不用強求。他們先是你的家人,然後才可能是你政治的盟友,即使政治理念不同,他們還是家人。

 

能勸就勸、能溝通就溝通,但到了吵架邊緣,就閃躲吧。

 

假設你的自由思想,多影響一個人,台灣未來就多一份可能。那麼,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我們應該去啟蒙那些「本來沒在想這些事,但你說的時候他會聽」這樣的人。

 

這些人,可能是你的同事、學長姐、學弟妹,可能是你的 facebook 朋友。把時間花在這樣的族群上,更容易收到效果,畢竟票票等值,父母若真是鐵桿 UDN 粉絲,你只要感化兩個年輕人去投票,馬上抵銷他們的效果,感化四個人,還逆轉勝呢!

 

先從能勸的人、能溝通的人、能聽的人,開始做起,也是不錯的策略!所以你看我常上 facebook 就是這樣 XD

 

 

facebook

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我們應該去啟蒙那些「本來沒在想這些事,但你說的時候他會聽」這樣的人。

 

 

近期課程

 

 

(Q&A) 在衛生所工作,也有機會從事研究嗎?

 

問:請問在衛生所工作,也有機會從事研究嗎?

 

答:有的。但重點是:您想不想。

 

會選擇去衛生所工作,多數朋友是想要安定的工作,並相信公職的保障。但有這樣個性的人,普遍來說,並不很喜歡做研究。

 

資源方面,大型醫學中心,尤其與學校關係密切的,人多、資源多,是創新與合作的好地方。衛生所,尤其在偏鄉,資源少是一定的。

 

不過,這時代有健保資料庫,與 meta-analysis 這類的 dry lab 可做,如果您對醫學資訊與統計研究有興趣,有了電腦與網路,在哪裡做都行。

 

 

trends

(Q&A) 如何培養與發展對產業趨勢發展的掌握能力?

 

問:如何培養與發展對於自身所處產業趨勢發展的掌握能力?

 

答:(蔡依橙)閱讀。

 

trends

 

看標題、圖片

 

以您所在的資訊科技領域來說,做為一個也有點興趣的阿宅,我一直都是靠 facebook 開始的。看到朋友們,時常轉錄 Inside、TechOrange、36氪 的文章,才發現,原來資訊領域發展這麼快,啟蒙了我對 iOS 設計、Android 平台、手機與行動市場的趨勢理解。

 

後來看多了,發現很多文章其實都是從國外來的,幾個常見的資訊來源,像是 Business Insider、TechCrunch,我也開始訂閱。因為閱讀速度的關係,沒辦法每篇都看,但至少我看標題、看圖片,也能略知一二。

 

這是開始。

 

 

運用產業內的資源

 

但如果要更往上游的話,就必須運用產業內的資源了。

 

例如我當放射科醫師時,每年最大的國際會議 RSNA,是各家廠商發佈秘密武器的戰場,在會議開始之前,我會觀察我們科的資訊新聞匯集網站 AuntMinnie,看看高手們的趨勢產業分析,會議結束之後,我會請教四大家廠商 (Philips/Siemens/GE/Toshiba) 熟識的業務代表,「今年你們公司有什麼新產品啊?」

 

持續接觸兩三年,就能貼近時代脈動。

 

過去幾年,先是電腦斷層價格飆高,廠商比排數、比速度,然後是輻射劑量技術的戰爭,比比看誰能又清楚又低輻射。最近,則因為中國崛起,以及美國的 Obamacare,有重心移轉之勢:最新最好的機器往中國賣,而歐美與其他地區,則開闢中階戰場,這是因為購買力下降,大家開始採買 C/P 值高的機器,自然各家廠商的研發,就往這方向走。

 

 

learning

(Q&A) 如何維持教學與自學的熱情?

 

問:請問如何燃起對教育的熱情?如何維持教學與自學的熱情?

 

答:(蔡依橙)兩位同學的問題都很實際,看你們的職業,應該是被現在的台灣醫療體系弄得很疲倦吧 XD

 

 

learning

 

 

過程會感到開心

 

這麼說好了,在我出道的時候,其實也很累,比起現在,只是法律訴訟少了些。一個住院醫師,每天急診超音波加上 portable 病房 sonography,多的時候做到 32 個,整天唯一的休息,就是趁下一床患者還沒推來時,跑洗手間,順便在販賣機投飲料,一口氣喝完。

 

但即使那樣的時候,也是有人喜歡教學、有人不喜歡教學;有人喜歡自學、有人不喜歡自學。而且,往往是喜歡教學、喜歡自學的人少。

 

那麼,我為什麼喜歡教學、喜歡自學呢?因為在過程中我會感到開心!

 

 

教學應該要有收穫

 

教學,讓我看到過去的自己,那個 intern 年代什麼都不懂,又怕搞砸但又太有膽的自己,教住院醫師,讓我看到前幾年的自己,那個想學但卻沒有資源,只要有人對我好就很感激的自己。

 

然後我就會好好的給他們一段塊狀的時間,至少這段時間,主角是他們。實際的故事,就如以下這兩篇所述:

 

 

教學,不需要單純是奉獻,你自己也應該要有收穫。所以,給學生們機會說話、表達,從他們的思路,你也會看到自己過去的盲點,做全新的突破。

 

 

自學伴隨快樂與成就

 

自學,不應該是苦學,而是伴隨著快樂與成就的學習。想自學細胞學,就給自己買台顯微鏡試試看吧,就給自己買本漂亮的書吧,就讓自己去認識一些有趣的人吧!

 

您是胸腔科,我是放射科。為了解決 biopsy 後,病理科老說我們 imprint cytology 沒細胞的問題,所以我自己買了 Nikon 顯微鏡、積極認識胸腔科的伙伴與細胞學高手,時常叨擾拜訪,並借了一套 Liu’s stain 在科裡自己做自己看,看不懂的,就等病理出來,或者拿去問熱心指導的前輩。

 

這過程真的很有趣,一開始都錯啊,我猜 squamous 結果 adenocarcinoma,我看不懂的結果是 cryptococcus。但到後來,正確率能有七成以上,而且能有效的區分「到底我有沒有 biopsy 到東西」後,回頭調整自己的 biopsy 手藝,又更上層樓。

 

 

這是ㄧ件非常有樂趣的事情

 

所以,如何維持教學與自學的熱情?「讓他好玩!」

 

教學與自學不應該是拿「熱情」去燒的,而是在那個過程中,就自發的會產生熱情。

 

如果您覺得臨床工作過於疲倦,那就休息一下,給自己 reset,你會發現,教學與自學,這本來就是非常有樂趣的事情!

 

 

mountE

(Q&A) 「負責」,與「責任制」中的責任差別是什麼?

 

問:蔡校長在品牌教育提到:成功的品牌,是一種形象、是一種信賴、是一種可靠感。所以,我們應該從「負責」開始教育小孩。想再提問:

1. 這裡的「負責」,與「責任制」中的責任差別是?

2. 充斥「責任制」的台灣,是否有無窮的品牌發展潛力?

 

答:(蔡依橙)「太陽」跟「太陽餅」不一樣,「負責」跟「責任制」當然也不同囉。

 

 

mountE

Mount Elizabeth Hospital。以前的拍照技術真差,歪斜又模糊。攝於 2004 年 12 月,至今十年了,人家還是東南亞的轉介重鎮。

 

 

「負責」是種對自己的態度。「責任制」是一種制度,制度是拿來管人的,「責任制」就是用榮譽感,來增加工時與產出,有良公司,也會發給相對應的金錢報酬。勞資雙方,兩情相悅,說好便可,但如果弄到家不成家、人不成人,或許就要考慮考慮。

 

「責任制」真的只是種內部管理制度。他不是魔術,人在疲倦的時候,不會有什麼像樣的創意。所以你即使把「做出一個永續且有高毛利的國際品牌」,設成 KPI,每季考核平衡計分卡,並要求所有員工「責任制」,沒做到不准下班、不准休假,也還是生不出個像樣「品牌」的。

 

如果「責任制」真的有用,那台灣早就是國際醫療重鎮了。想想,多數台灣醫院早就導入 KPI、平衡計分卡,所有醫師也都是「責任制」,醫院也都有各種偉大的願景,但國際醫療作得好的還是 Mount Elizabeth Hospital 以及 Bumrungrad International Hospital

 

「責任制」可以增加瞬時產出,但對於需要企劃以及長遠佈局的事情,還是要有清楚的頭腦,一步一腳印去走,才會走到的。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