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面對十二年國教,可以替孩子們做什麼準備?

 

問:台灣的教育越改越亂,面對目前的十二年國教制度,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替孩子們做什麼準備?應該讓小孩念私校嗎?或者公立私立沒差?

 

答:(黃世宜)根據我所了解的,目前的確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基於對十二年國教制度的疑慮,而選擇了私校中小學。

 

很現實的一件事,就是私校的學費較為高昂。所以身為父母,所該做的準備就是子女教育經費的規劃。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儘管有越來越多家長選擇私校,但公立學校也依然有它的優點,比如提早接觸社會的多樣面貌,學費壓力較輕等優點;此外,往年為人所詬病的公立學校師資,隨著近十年來新血的加入,新的教育概念引進,在教學方法上相對地,也有了不錯的進步,不見得是完全不能期待的。

 

我建議家長所能做的準備是:

 

 

1. 教育經費的事先儲蓄與規劃:

 

不管要做哪一種決定,金錢依舊是最大的考量,教育尤其如此。經濟充裕的家庭,往往能更自由地根據孩子的特質和學校優缺點,做出更合適的選擇。所以建議,先為孩子做好足夠的教育經費預算。

 

 

2.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充分觀察孩子的特質與各類學校的優缺點,再做選擇:

 

選擇學校要考慮各種主客觀因素。除了事先搜集各校資料,打聽實際情況,如果有機會參觀那更好。除了考慮學校本身的條件與環境,更重要的是要觀察並思考,學校本身是否適合您孩子的個性與興趣。比如有一些孩子本身對外語學習有興趣,如果孩子本身的興趣在公立體制下無法得到機會發展,這時就可以考慮某間以外語學習掛帥的私校。

 

因此,究竟是要選擇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其實答案因人而異,就看您和孩子的共同選擇。唯一我要提醒的只有一點:教育經費準備越充足,選項就會越多元適性。

 

 

(Q&A) 是否有教小孩的經驗分享?

 

問:獨立思考及邏輯分析,以自己的經驗來說,要有很長的時間及經驗累積才有感覺。但當自己有所了解後,想要教自己的小孩這些。請問講堂主人是否有些教小孩這些事的經驗分享嗎?謝謝^^

 

答:(黃世宜)其實,如何教導孩子自主獨立(Autonomy),在歐洲教育界,已經有不少相關學術研究,但是很有趣的是,我們也發現,在亞洲國家,由於與歐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傳統,所以衍伸出來的孩童自主教育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一般來說,歐洲式的孩子自主教育,有兩個特點:

 

1. 強調早期幼兒階段的自主訓練:

 

跟亞洲相比,歐式教育從幼兒階段就已經開始倡導,比如在幼稚園階段,就已經開始鼓勵學校和家長,從教學方法的細節、一般生活習慣中,逐步進行早期個人自主的養成。如:教師鼓勵幼兒勇於表達自己的需要跟情緒(教學方法的細節);又放手讓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整理置物櫃,自己收拾餐具等等(一般生活習慣),這都是養成自主的早期基礎。

 

2. 從生活與遊戲中,打下幼兒自主訓練基礎。思想邏輯訓練隨後根據個別成長情況,才逐步加入:

 

我所觀察到的歐洲思辨教育,很出我意料之外的是,它的早期萌芽並不是靠大量智育知識來填充,相反地,是靠大量地遊戲、運動、勞作、音樂、娛樂嗜好,盡量的讓孩子本身的感情愛好得到出口。

 

換言之,歐洲訓練一個成人的獨立思考以及邏輯分析,是首先尊重他幼兒時期所有的直覺,尊重孩子這些無法用知識邏輯去解釋的喜怒哀樂反應,並鼓勵孩子坦白面對這些情緒,並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詞彙勇敢表達出來。

 

這跟台灣幼兒啓蒙教育早期即加入大量知識,以期待孩子及早進入邏輯思考的過程,兩者間有很大的差異。

 

 

(Q&A) 當學生學習缺乏興趣,如何引起學習動機?

 

 問:當教導的對象,對學習沒有興趣,該怎麼讓學生產生興趣?

 

答:(黃世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時,建議可以按照下列步驟刺激學習動機:

 

 

  1. 溝通了解:

 

主動了解為何學習停滯,不再產生興趣的原因。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往往背後有許多成因。

 

因此,主動了解溝通,找出問題所在,非常重要。這一部分往往也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難的部分,因為,學生可能因為許多原因不敢盡情講真話,所以在進行了解的時候,必須要注意一下溝通技巧,讓學生相信,講真話不會被傷害,這樣您才能真正抓住學生缺乏興趣的真相。

 

 

  1. 調整目標:

 

當您透過充分討論與溝通、理解為何學生缺乏興趣的原因之後,根據所掌握的因子與條件,重新調整教學目標,設計新的教學計劃。

 

目標合理,有具體步驟可以實現的教學計劃,是推動學生學習動機的最大利器。

 

學生不想學,往往是因為看不見未來,自己找不出逐步達成目標的具體方法,加上老師又不能幫上忙指點迷津,就乾脆打算放棄。所以,我建議在每一次教學之前,都自行寫一份合理可行的教學計劃。一個知道路該怎麼走的老師,學生自然產生信心與希望,願意跟著老師一起走下去。

 

關於教學計劃的寫作方式,是一個大學問。未來歡迎繼續提問,我們一起交流討論。

 

 

  1. 不斷檢驗:

 

調整過的教學計劃,會經過一段檢驗和再調整的時期,學生的學習動機才會慢慢帶上來。這一段時間,需要不少的耐心與持續的溝通,先給您打預防針,這一段過程,將會比較辛苦,但也會非常值得!加油!

 

 

foreign language

(Q&A) 如何增加自己和小孩的外語能力,不要讓小孩排斥?

 

問:如何增加自己和小孩的外語能力,不要讓小孩排斥語言的重要性?

 

答:(黃世宜)首先,必須要釐清一個大前提就是,成人和孩童學習外語的方式與技巧,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加強親子外語能力,必須分開進行討論。

 

 

foreign language

成人學習外語最大的障礙是時間的調配

 

 

成人學習外語的方法:

 

重點如標題,成人學習外語注重有策略的方法。

 

因為,成人學習語言的模式已經定型,而且還有工作和家庭要兼顧。所以成人有必要根據專業安排,進行有方法的外語學習,比如有規劃的專業語言課程,或接受有專業建議的自學方案等等。

 

一般來說,成人學習外語最大的障礙是時間的調配,否則很容易因為工作壓力或家庭忙碌而一天打魚三天曬網,功效有限。建議每日但少量的學習頻率,跟天天運動健身是一樣的概念,不用多,一天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就有效果。每日學習的內容,可自己分成:聽、說、讀、寫這四種選項,根據自己當時的心情與需要,自己選擇安排。比如今天十分鐘收看一則 CNN 新聞。明天十五分鐘寫一封英文電郵給朋友,都是很棒的方法。

 

 

孩童接觸外語的環境:

 

重點如標題,要幫助孩童創造儘量自然的外語學習環境。

 

跟成人學習外語的方法剛好相反,對於孩童,我們要儘量創造自然無壓力的語言環境,充分利用孩子這個年齡階段的自然語感和好奇欲望,來誘發孩子主動學習外語的動機。比如聽日文歌曲,迪士尼卡通,或全英文語境的遊戲互動,旅行遊學,都非常合適。

 

但是切記,家長雖然必須用心創造這樣的環境讓孩子去摸索接觸,但千萬不要加入考核驗收的心態,比如說,不斷追問是不是遊學回來真的英文成績有進步,或要求孩子在其他大人面前表現怎麼唱一首日文兒歌等等,千萬不要。因為這樣會讓孩子對學習外語感到焦慮,而無法真的放開自己的天生語感跟好奇欲望去認識另一種語言。
人的語感和好奇心是會隨著年齡遞減的,所以要把握住孩子學習外語的黃金關鍵,充分利用孩子學習外語的優勢:語感和好奇心。

 

 

怎樣讓孩子不排斥語言的重要性: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延續上面第一個問題。要知道,孩子的天性是需要對外界溝通的。換句話說,孩子天生就了解語言對他們的重要性,並且天生就懂得運用本能去學習語言,渴望理解這個世界,接觸這個世界。

 

但是,為什麼我們做師長的,還是發現為數不少的孩子,竟然會排斥學習外語呢?這是因為,後天給他們壓抑與限制,傷害了本來孩子學習語言的本能與天賦。

 

所以我們做師長的,要儘量避免給孩子後天的壓抑。那麼,有哪一些原則可以避免後天人為對孩子語言學習動機的傷害?

 

  1. 不要做人為的衡量與比較:

如在孩子面前計較語言考試的成績,還有所花費的語言學習費用等等。如:「我花這麼多錢給你補英文,怎麼今天看到外國人都說不出一句話?」這樣無心的碎碎念,都會對孩子本身原有想學語言的動機造成傷害。

 

  1. 不要把自己學習外語的經驗與方法套用在孩子身上:

不管是失敗或是成功的經驗,切記,我們都要記住,孩子雖然是自己生的,但是擁有一個獨立的靈魂。孩子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考模式,是自由的個體。

 

如果家長或教師強加自己學習語言的經驗在孩子身上,逼迫孩子非達到自己所設定的水平不可,那可是會大大斲傷孩子本身學習語言天生的語感與動機。

 

所以,請千萬不要說:「媽媽以前英文很不好,所以你要用功一點,爭氣一點,幫媽媽完成留學出國的夢想。」或「爸爸都是這樣背單字的,你怎麼都記不起來啊!這麼簡單耶!」諸如此類的話。

 

不管是正面還是反面,都無形中增加了孩子學習語言的壓力,很容易造成孩子排斥學習外語的心理。

 

 

(Q&A) 如何兼顧孩子的自由發展與同儕競爭力?

 

問:如何兼顧孩子的自由發展與同儕競爭力?

 

 

 

 

答:(黃世宜)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學習如何管理時間。並且,是家長跟孩子雙方都要一起參與,共同學習怎樣分配時間、規劃時間,才能把孩子自由發展與同儕競爭力兩者之間,做最大的平衡。

 

 

1. 親子共同學習時間的調配與規劃:

 

不可否認,孩子如果放太多時間在發展個人興趣時,的確有可能忽略了學校的功課。另一方面,家長本身也有工作和家務要應付,還要督促孩子怎樣兼顧兩者,往往搞得大家都苦不堪言。

 

所以我的建議是,把您和孩子預期達到的目標具體化,包括計劃自由發展什麼興趣?打算花多少時間?預期達到怎樣的進度?同樣的,也把學校同儕之間在意的學業,也做一樣的評估:預期目標?所需時間?預期進度?

 

親子間一起做時間調配與規劃時,切記充分溝通,並且不要壓抑自己真正的需要。比如,母親明明已經很忙,無法在工作之外還要全程參與教育孩子的課外活動和學業,在一起分配時間就應該明白跟父親和孩子講清楚自己的情況。如果壓抑犧牲自己,往往造成彼此關係緊張,最後往往影響時間調配的正常運作,功虧一簣。

 

 

2. 根據孩子的年齡與個性,漸漸把時間規劃的主導權,轉交給孩子,讓孩子學習如何自主安排時間:

 

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根據每一個孩子的個性與特質,家長應該漸漸放手,讓孩子自行規劃個人興趣與學校課業之間的比例。因為,放手讓孩子學習如何自己管理時間,是家長能給孩子,這一輩子最重要的禮物之一。孩子遲早必須面對自己的人生,而人生往往正是個人興趣和現實生活之間的交戰與矛盾。

 

 

素養教育 / 教養深度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