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十二年國教 下的所有文章

十二年國教

(Q&A) 十二年國教的峰迴路轉-三分鐘快讀版

 

問:小孩仍還沒上國小,對於十二年國教還沒有切身經驗,也無暇深入了解,只知道失敗了,學生更忙,補習班更多,可以麻煩謝老師幫我們整理來龍去脈,分析為何失敗嗎?謝謝!(40歲 男 電子業主管)

 

答:(謝宇程)

 

相關前文:(Q&A) 為何教育專家研擬的制度與現實落差大,常朝令夕改?

 

 

「高中職就近入學」是原初真正的目標

 

十二年國教,其實也是一群教改團體與專家學者在推動。他們認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在於迷信名校,而決定誰能進名校的排序工具是升學大考,而升學大考的存在,就讓整個國中教育被扭曲,知識填鴨、學習狹隘…。他們認為,「名校-大考」這個教育腫瘤必要切除,台灣的教育才有康復的希望。

 

於是,教改團體和學者專家與教育高層長期研討,大致上取得共識:如果能廢除大考,高中職階段學生也像國中一樣就近入學,將可以一舉切除「名校-大考」這個教育腫瘤。請記得,「高中職就近入學」,其實是十二年國教教改原初真正的目標。

 

 

十二年國教

教改推動者認為,「名校-大考」複合體是教育腫瘤,得一起切除。圖為某學校外升學金榜。

 

 

第一項退讓妥協-特招免試分家

 

然而,事情當然沒有如此順利,在明確方案擬定與公布之前就受到抵抗。台灣有很大一群人,仍然相信名校制度,將學生劃分等級教育培養是應該的、合理的、必要的。一連串檯面上面反對、檯面下抵制之後,發生了第一項退讓妥協-維持少數學校(所謂名校)部分名額仍以大考決定,即是「特招」;其他的學校與名額,依就近入學與適性選擇來決定,此為「免試入學」。

 

 

第二項退讓妥協-放棄就近入學

 

然而,爭議沒有在此解決。在學生家長老師的心目中,學校之間有明顯的好惡排序,大家都想搶某些學校的入學名額,也不甘願自己的學生子女與名校絕緣,不甘願有人因為「家裡住得近」就可以穿上一中及一女的制服。於是,一連串檯面上面反對、檯面下抵制之後,發生了第二項退讓妥協-放棄就近入學(小學區制),免試入學名額,仍然採大學區制,例如,北北基所有學生都可以爭取建中與北一女。

 

 

第三項退讓妥協-「免試」變成「比會考」

 

然而,爭議仍然沒有在此解決。既然名校的免試入學名額必然有超額申請,則必然需要比較,要比較就必然要有標準,定標準就得追求客觀、公平、可信、最好數量化。此時,公眾開始將超額申請的比序項目,拿出來一一檢視批判。結論是,無論獎懲、比賽成績、公共服務…這些指標都不可信,都可造假,還是升學大考最公平。

 

於是,一連串檯面上面反對、檯面下抵制之後,發生了第三項退讓妥協-原本十二年國教機制中,國中生畢業時考「會考」是用來鑑別是否具有畢業資格、判定是否需要補救教學的;結果,會考成績被用來當作為升學比序的依據之一,而且可說是最關鍵的依據。事至如今,「免試入學」需比「會考」成績,成為了無奈的諷刺。

 

 

十二年國教

一開始,十二年國教如火如荼,後來,反對者的聲浪勢如破竹。圖為抗議十二年國教團體的海報。

 

 

第四項退讓妥協到士氣崩盤

 

數度改弦易轍的結果,讓「十二年國教漏洞百出」這個印象在民間普遍生了根,反對方也乘勝追擊。民間輿論拿「不公平」、「不易預測」、「考得好也上不了名校」等理據大力批判,於是在超額比序之中,希望維持適性入學、減少考試影響的比序項目:志願序、會考成績三級分制…都守不住。

 

於是,造成了第四項退讓妥協-志願序的佔比愈來愈低,會考成績愈分愈細,和十二年國教改革前的狀態愈來愈接近。改革未成就算了,制度改變造成的不確定感,升學制度的複雜化,反而讓學生、家長更為驚恐、壓力更大、補習更嚴重,原來的教改提倡者,士氣幾乎全面潰敗。

 

 

十二年國教的失敗原因:太相信權力與制度

 

改革推行者相信風行草偃,誤以為訂了制度就會產生結果,誤以宣講說服就是溝通。他們不知道,若沒有改變思維與觀念,改變制度,教育只是換一種方式被扭曲。用童話的方式說:他們沒有聽過,或沒有聽懂「北風與太陽」的故事。

 

 

(Q&A) 請問公私立學校如何選擇及家長如何適應?

 

問:私立教育與公立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包括未來十二年國教及境外教育的分析)與家長的適應。(男 42歲 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答:(謝宇程)這位朋友的問題非常浩大,只用一篇文章來寫,是寫不完、寫不深、寫不仔細的。不過,幾乎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和這些課題相關,歡迎您持續收看,長期交流。

 

在此先提供一個簡要的說法,讓大家有個鳥瞰式的理解。很多推論在簡短的篇幅中得省略,若略顯得武斷,請見諒。

 

教育課題牽涉極廣,這麼多的書籍都討論不完。在不同的環境、時代之中,需要孕育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台灣不能盲目仿效、更不能死守過往。

教育課題牽涉極廣,這麼多的書籍都討論不完。在不同的環境、時代之中,需要孕育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台灣不能盲目仿效、更不能死守過往。

 

 

「不必然推薦」和「必然不推薦」的私立學校

 

我在〈富裕家庭子女培育的不靠譜解方〉一文之中有提到,私校分兩種。

 

一種以「貴族學校」自我定位,以外語課程、豐富資源、多元體驗為號召。這種學校有些確實用心經營,有些則多多少少名勝於實,不能一概而定。但即使是經營良好的貴族學校,也要避免孩子陷入狹小框框,無知於社會多元複雜的現實。

 

另一種是軍事化的考試機器培訓所,其教育模式遠遠落後於時代,諻論面對未來。當然也許有些原因我沒考慮到,但現在我看不出任何理由,應該拿這筆錢讓孩子去受過時的僵化教育。

 

 

從「不完美」到「更不完美」的教改

 

公立學校的情況就更複雜。小學、國中、高中、大學情況各異,城市與鄉村、明星學校和後段學校差別甚大。

 

簡單來說,無論哪個學校都有懷抱熱忱、善心的老師與校長,但他們常是少數。另有不少教師抱持的教學態度是:盡完上課的職責,其他不關我事。由於大局目標混亂、士氣低落、管理僵化,使後者似乎愈來愈多。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相關改革,雖然推動者也是一番善意,但是其改革核心既是所謂「教學正常化」,那就在「除去歷史錯誤」的層次,並不是對應當前世界大環境的變遷與趨勢而發生的前瞻性謀劃。

 

十二年國教更大的失誤在於,將「升學方式」視為改革重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表設計等重要課題改革有限。而且升學方式是機會爭奪的零和賽局,當然會產生極強大的鬥爭。

 

最後,這個改革的初衷達成得有限,造成的成本及損害卻很大。在〈為何教育專家研擬的制度與現實落差大,常朝令夕改?〉一文當中有提到相關的看法。

 

 

和「人生現場」有距離的「教學現場」

 

家長在這個環境之中,要用什麼樣的方式看待與對應教育體系呢?

 

首先,請區分兩件事:「教學現場」與「人生現場」。教學現場是教室中的動態:學生是否安靜或吵鬧,聽課是否專心或在睡覺,考試成績是高還是低。人生現場是這個變化中的大千世界:如何傑出、快樂、有貢獻。

 

教學現場的乖孩子、優等生,與後來人生現場的開創者、生活家,不見得是同一批人。請把心思重心放在我們的「人生現場」,若付出了大量資源與努力,讓孩子在教學現場風光,但在人生現場步履蹣跚,並不值得。

 

 

拿回「教育主控權」

 

再來,要拿回對教育的主控權。我們都知道人生有極多元的路徑與邏輯,而且快速變化;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學現場的經營規劃者並不理解也跟不上。但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今日,知識的取得極為便利,人生路徑極多,教育資源管道極多。

 

教育這件事,不見得只能聽任學校與教育體系「宰制」。我們可以在各種資源之間靈活取捨、截長補短。這部分,我在〈要不要自學?並非二分,而是幅度拿捏〉一文中有略述,之後會更詳細說明。

 

 

(Q&A) 就讀體制外小學,要如何避免未來銜接國中時適應不良?

 

問:小孩明年上小學,正考慮學區國小或體制外小學(如:道禾、或其他森林小學),請問未來銜接國中要如何避免適應不良?(40歲 男 科技業跨國公司 經理)

 

答:(謝宇程)以下針對一般的情況來設想,給您作參考。

 

 

小學問題並不嚴重

 

首先,在台灣各階段的體制內教育當然都不完美,但是小學階段卻是相對問題比較小一些些的。大致上教改團體過去曾對小學的抨擊及訴求,近年來改改善不少,例如不再體罰,也不再升學導向教育,班級學生人數也減少,許多小學老師也發展靈活、趣味、創意,具啟發性的教學。

 

雖然情況因地點,因學校、因教師而異,而且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小學至今是讓我最樂觀的一個階段。如果我是小孩,要在各階段之中選一個階段進入體制內教育,我最可能選擇的是小學。小學之後的體制內教育實況,普遍來說是讓人更加憂慮的。

 

體制內小學並不完美,但已是各階段之中問題相對不大的。

體制內小學並不完美,但已是各階段之中問題相對不大的。

 

 

銜接國中適應不良純屬必然

 

關於您所問的「如何避免未來銜接國中時適應不良?」,這個問題答案是非常明確:銜接國中是一定會適應不良。

 

從體制外國小進入體制內國中會適應不良,體制內國小升體制內國中也會適應不良,我聽過許多國中老師本身就頗為適應不良,希望及早退休。

 

因為現在國中還在一個多種期待並存,頻繁改革變動,舊模式雖瓦解、新模式仍沒有完善建立的尷尬狀態。

 

正常化教育的改革,在十二年國教之中,國中是重點,但是仍有許多家長期待國中是「拼明星高中」的鬥爭培訓場。國中的學生處於躁動的青春期,老師現在失去了管束的威權,但是無論體制上,或老師的教學方法上,都尚未發展出一個完整的模式 (例如選課制、創造導向而非聽考導向),引導及善用學生內發的動能。

 

國中教學的目標精神、課堂操作、學習方針,都仍在角力、碰撞和變化之中,也許再過幾年,國中教學可以從比較落後的狀態下蛻變,但目前還在陣痛期。

 

 

用駭客精神面對不完美體制

 

如何應對這樣的學習環境,關於方法細節,我未來會有更多文章討論分享。在這裡想提供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駭客精神。

 

如果您熟悉軟體界,駭客精神並不是許多人會聯想到的「發病毒、竊資料、破壞網站」。那些程式高手們談的駭客精神,是一種高度的自主精神及動手意願:如果什麼事情不完美,我不坐著抱怨,不等待別人來救贖,我會深刻了解問題,然後捲起袖子把它解決了。每一個程式高手,都有這樣的精神人格,而他們都用這樣的方式在教育他們的孩子。

 

說更實際一點,無論在什麼樣的教育體制之中,我們都要抱持一個更獨立自主的心態,思考教育的目標意義,判斷何為好的教育內容、方法、模式。

 

 

找方法繞過學習限制

 

不完美的制度和不頂好的教師,總會構成學習限制,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免落後,甚至用某些荒唐的方式來評價孩子。我們不必和環境生死決鬥,要有辦法心平氣和看待,也不必臣服被牽著鼻子走錯的路,聰明地用手邊的資源,繞過限制,溜開錯路,走向自己人生前途。

 

例如,因為學校體系人事制度的僵硬落後,在學校中必有幾個科目的老師,可能是能力不佳、方法落後、偷懶怠惰。我們過去的方法是家教和補習,現在也許能利用網路資源,組成學生共學,也許更能提升學習成效果。

 

又例如,因為教育體系風氣的落後,體育、藝術等科目竟然被視為不重要,程式、商業知識、第二外國語這些前瞻性的科目被視為不必要;我們不必等(也等不到)學校做出改變,其實身邊早就有各種資源及途徑幫助我們好好學習。

 

這部分的實作方法,我也正在蒐集資料和分析,之後會有不少相關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Q&A) 面對十二年國教,可以替孩子們做什麼準備?

 

問:台灣的教育越改越亂,面對目前的十二年國教制度,身為父母的我們,可以替孩子們做什麼準備?應該讓小孩念私校嗎?或者公立私立沒差?

 

答:(黃世宜)根據我所了解的,目前的確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基於對十二年國教制度的疑慮,而選擇了私校中小學。

 

很現實的一件事,就是私校的學費較為高昂。所以身為父母,所該做的準備就是子女教育經費的規劃。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儘管有越來越多家長選擇私校,但公立學校也依然有它的優點,比如提早接觸社會的多樣面貌,學費壓力較輕等優點;此外,往年為人所詬病的公立學校師資,隨著近十年來新血的加入,新的教育概念引進,在教學方法上相對地,也有了不錯的進步,不見得是完全不能期待的。

 

我建議家長所能做的準備是:

 

 

1. 教育經費的事先儲蓄與規劃:

 

不管要做哪一種決定,金錢依舊是最大的考量,教育尤其如此。經濟充裕的家庭,往往能更自由地根據孩子的特質和學校優缺點,做出更合適的選擇。所以建議,先為孩子做好足夠的教育經費預算。

 

 

2. 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充分觀察孩子的特質與各類學校的優缺點,再做選擇:

 

選擇學校要考慮各種主客觀因素。除了事先搜集各校資料,打聽實際情況,如果有機會參觀那更好。除了考慮學校本身的條件與環境,更重要的是要觀察並思考,學校本身是否適合您孩子的個性與興趣。比如有一些孩子本身對外語學習有興趣,如果孩子本身的興趣在公立體制下無法得到機會發展,這時就可以考慮某間以外語學習掛帥的私校。

 

因此,究竟是要選擇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其實答案因人而異,就看您和孩子的共同選擇。唯一我要提醒的只有一點:教育經費準備越充足,選項就會越多元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