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考 下的所有文章

船

即使是孩子 也有隱私權

 

講者:黃世宜 老師

 

 

船

 

 

今天接送小孩上下學的時候,巧遇一位媽媽。這一位瑞士媽媽看到我,怒氣沖沖。

 

「我真的很生氣!」瑞士媽媽說,「剛剛某某的媽媽竟然敢打電話問我,想知道我女兒法文功課寫完了沒!」

 

當場我是有點呆掉,因為說真的,乍聽之下,覺得這應該是……很尋常的一個小問題。

 

「這個媽媽實在太沒禮貌!打電話先跟我說誰誰誰的功課根本沒她女兒厲害,老師憑什麼誇獎他!然後話鋒一轉,就問我孩子學校功課跟得上嗎?」這位瑞士媽媽批哩啪拉繼續罵著,「我很明確地告訴這個媽媽,我沒有權利要告知你,我女兒學業表現怎麼樣!這是她的隱私!然後我就冷淡地說再見,掛掉電話。」

 

看我呆愣無言,這位瑞士媽媽又接著提醒我,「那個某某的媽媽如果也來跟你哈拉小朋友的成績,別理她!」

 

真的是很不一樣的文化,個人,隱私,隱私,個人。

 

就像我今天參加的懇親會,也是一樣。一對一。

 

一個月前,老師約了一個時間,把所有家長集合起來,我本來以為那就是懇親會,可以瞭解更多孩子在學校的情況,結果不是。

 

老師只是把全班的班規還有上課內容簡單說明一下,然後就說,各位爸爸媽媽,你們可以回家了。於是有家長舉手,想瞭解更多自己孩子的表現,老師就回答說,不方便在大家面前提這個,為尊重個別隱私,請各位家長另外跟老師約一對一的懇親會,謝謝。

 

我現在真的會很小心,不要在自以為是的閒聊裡,突然踩到別人的地雷。因為即使是一個孩子,也有隱私權。

 

 

獨立思考的前提是自私自利?

 

講者:黃世宜 老師

 

 

Shopping_cart

 

 

前一陣子本人大放厥詞,說「獨立思考的前提在於自私自利」,之後有一些討論,我就把回應寫在這裡。

 

當初用「自私自利」這一個負面強烈的字眼,從小被教育溫良恭儉讓的我,心裡的確也一陣猶豫自責。最後,還是狠下心,一劍給他揮下去,就是故意用「自私自利」。

 

為什麼?因為,我希望大家能感受到一種疼痛,才能正視我們思考上的「小腳」。

 

解開纏腳布,是上個世紀初的事情。把腳纏得小小的,本人走起路來痛苦不堪,但社會定義為「搖曳生姿」。我們崇尚自己的苦自己吞,要奉獻自己取悅眾人。現在,關在家裡的小腳們都不見了,但是小腳們卻還走在我們這個世紀的華人思維裡。

 

我觀察到,自私自利在東西方,所出現的時間點是不一樣的。西方人一開始的時候就明白公開地「自私自利」:很明確地告知,他本人如何如何質疑,不接受怎樣怎樣的條件。然後就大家所提出的不滿意見,反覆進行討論投票表决,直到大家達成共識。在西方,一個新制度會花很多時間討論才會付諸實行,但一旦實行後,這個制度,基本上就已經可以像一輛德國車,奔馳上路。

 

但我們的制度剛好是相反的。

 

一個新制度下來,起初都像一條乾淨潔白的纏腳布,充滿道德理想抱負。孩子,忍忍吧,咬著牙露出你的笑容,為服務社會奉獻努力吧。但一轉身,在背後數鈔票的,又是那一個當初叫你纏腳,你不知道該叫老鴇還是母親的長輩。然後,整個制度就像裹小腳的女人一樣,走得緩慢,走得搖搖晃晃。

 

 

Graduate institute

瑞士年輕人獨立思考的秘密

 

講者:黃世宜 老師

 

 

Graduate institute

 

 

最近寫了一些關於瑞士學生自主的文章。其實,這些文章除了不僅僅是近距離觀察的心得,也是我自己心路歷程的反映。我常常在思索,要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最近我發現,養成獨立思考的前提竟是,要懂得自私自利。

 

前一陣子,接到校方通知,說今年暑假在上海有一個青少年夏令營,瑞士將從眾多申請者選派三名代表,參加九天食宿全免的中國之旅。作為老師的我,來到班上向大家宣布好康消息,以為瑞士學生會為此歡呼感激大好機會的降臨,結果沒有。瑞士學生竟然一派冷靜淡定,馬上潑了我很多冷水:

 

「老師,雖然食宿全免,可是我要付機票,卻只去中國九天,並不划算。您是否可跟主辦單位確認一下,是不是可以在夏令營之後還可以留下來遊學至少一個月?」

 

「老師,我從來沒去過亞洲,第一次單獨做遙遠的長途旅行,我很擔心。不知道主辦單位有沒有安排安全可靠的接機服務?」

 

「老師,參加這一個夏令營,有沒有什麼證書或是課程,可以讓我寫在未來的履歷裡?」

 

「老師,有沒有以前參加過這個夏令營的瑞士學生,可以分享他們的經驗?」

 

沒有感恩客套,沒有歡呼口號,只有為自己著想的實際問題。懂得為自己設想,為自己的利益捍衛,懂得權衡利害,懂得思考做決定:自私自利,原來可以是一種認真的生活態度。

 

一種認真看待自己生命價值的生活態度。

 

註:如果您是台灣善良民眾,自私自利四字讓您一時承受不了,我可以改一下,就是 「愛自己先」。

 

 

天主教堂

為什麼我要去上這個課?

 

講者:黃世宜 老師

 

 

天主教堂

 

 

昨天,談到大女兒應該要去準備上宗教課的事情。因為在瑞士天主教地區,很多家庭當孩子大概九到十歲左右,會開始在課餘送孩子去上一段時間的宗教課,然後準備接受聖禮,代表對天主的信仰更進一步這樣。

 

昨天聽到我們大人在那裡談怎樣安排課後去上宗教課時,我女兒突然說,

 

「為什麼我要去上這個課?」

 

其實我有點愣,對啊。

 

「這……在我們這一邊,受聖禮是天主教徒的一步。也是基督徒的開始。」其實一向習慣獨立思考的我,已經預感到我無法說服我的孩子,講得心虛。

 

「那為什麼我是基督徒?不是猶太教或是回教徒?」女兒很犀利。

 

「因為……因為你是生在這裡。而這裡大家都這麼做……小孩一出生就帶去受洗,然後等十歲就……」我聲音整個弱掉。

 

「所以,是你們父母幫我決定我該成為天主教徒的?你們憑什麼幫我做決定?不行!我不要去上這個課,我要等我長大之後,想清楚了,自己再決定要不要信教。」女兒一下子把我說服了。

 

後來我跟女兒道歉,並感謝七歲的她,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