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介紹 下的所有文章

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

(Q&A) 如何在閱讀過程中避免垃圾資訊,接近事實、形成見解?

 

問:近年網路科技與各種媒體的發達,我們可以獲得事件各個片向的報導,但也同時被更多垃圾填塞,面對這些特性,我們該如何教育自己與小孩的識讀能力?以求接近事實或形成自己的見解?

 

答:(蔡依橙)人,是很容易受資訊來源影響的。

 

劉育志說的,一個雛妓你從小就跟他說,晚上接客十次很正常,他就會接受,長大也不會質疑老鴇。但如果這個雛妓,每天都可以去上學、去玩社團,他漸漸的就會發現,其實他的勞動條件是有問題的,而且,原來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職業,也能更有尊嚴的活在世界上。

 

這就是為什麼,北韓要箝制資訊,政府要箝制媒體,而衛生署與健保局很喜歡跟你說,其實世界各國都有 DRGs,讓你接受這個制度時,還有國際化的錯覺,欺負你忙,不會發現其他國家的給付跟內容,與我們的根本不同!

 

那些醫學教育沒教的事

 

所以,就為自己打造一個多面向的訊息來源吧。利用英國與中國的矛盾,我們看 BBC 中文網講亞洲,可以看到不同的立場。利用美國與中國的矛盾,我們看紐約時報中文版,可以看到意識型態的不同。

 

聽聽 TED 講理念,顛覆教育跟媒體帶給我們的奴性。聽聽 NPR Planet Money講「錢」,回頭思考台灣,什麼都要免費、說錢就是下流的文化,是否正確?

 

關於孩子的部分,建議在家人每次聊天出現疑問時,直接用手機 Google 回答,不管這問題多小、多無聊,例如這幾個最近孩子問我的問題:

 

 

藉由這個過程,我們用「身教」,教會孩子:靠自己就能解決問題,不要依賴權威,也不要相信爸媽永遠是對的。因為當他相信「爸媽」永遠是對的,他就會認為「老師」永遠是對的,就會認為「電視」永遠是對的,就會認為「政府」永遠是對的。

 

 

(Q&A) 我很好奇這個講堂生成的過程。

 

問:我很好奇這個講堂生成的過程。

 

答:(蔡依橙)果然是做歷史的,看事情都有縱深!XD

 

公開的部分,就如「設計概念」這邊所說的。但歷史專家如您來問,肯定沒辦法這樣打發 XD 以下分享一些我們當初企劃的歷史場景。

 

其實我們本來是想出書的,但現在的書市很險峻(請見:出書沒有你想的那麼好賺、台灣出版業的前途、出版社要有成為新媒體的自覺)。

 

如果做為大策略的一部分,只求傳播,不求賺錢,還可以當贈品送人,這樣的話不錯(如候選人、藝人、學者),但如果純在作者端考慮,會發現這是一個投資風險很大的領域。書局經營很辛苦,而盤商與出版社也有他們該賺的,加上退書成本、終端售價不高,一個剛起步的團隊,走這條路有點危險。

 

後來想出電子書,找上了 LeanPub平台,很喜歡他們家的低抽成(只抽 10% 作者保留九成),以及即時更新、隨時更新,連定價都可以更新的作法。但 markdown 寫作模式,對我們這種非技術出身的人有點困難,我真的試過,但放棄了。

 

有興趣研究 LeanPub 的朋友,可以參考 XDite 這篇:[電子出版] Rails 101 的兩年來的一些數據。為了深度理解這個平台,我買過 XDite 的電子書。

 

後來真是走投無路,無計可施。某一天,在處理網站的時候,忽然想到,我們可以用會員制的網站來處理,增加實體書沒辦法有的互動與更新,加上實體書一起發行,達到讓各位讀者在手機、平板、電腦、捷運通勤、高鐵上都能看的狀態。

 

在企劃微調的過程中,團隊也發現,這個新模式其實比較類似我們所辦的「小班課程」與「大型研討會」,而不像是傳統意義上的「書」,或者「電子書」。

 

EDU_Meed2014-236

 

所以,就有了《新思惟網路講堂:我們來談教育》。

 

回頭一想,這個問答,很有「史觀」討論況味呢!

 

 

研究型作家 謝宇程

謝宇程 研究員 簡介

 

 

研究型作家 謝宇程

 

 

具大量訪談經驗,深切感知台灣教育現況的研究型作家!

 

現職

 

研究型作家(教育趨勢與現況)

學與業小棧 站長

 

 

學經歷

 

芝加哥大學 社會科學碩士(政府與民間溝通機制研究:倫敦個案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 工商管理系 工業管理組

TEDxNTNU《教改,叫誰改?》演講

撰寫並出版《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機要副研究員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 助理研究員

 

 

簡介

 

曾經以為我可以依循大家都在走的路,靠著比別人更認真、更努力、更乖順,來換得平安、幸福、快樂的人生,但我後來發現這件事在我身上不會發生。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普通,和別人只有一點點不一樣。但最後,我發現那一點點不一樣,無可迴避地決定了我生命的一切,那一點點不一樣的部分是:我堅持,我們值得一個更適合人類的生活。

 

一個更適合人類的生活,依我們的努力程度,聰明程度,早就應該可以達到。但是我們也許錯認了目標,也許錯用了方法,我們的努力自相抵消,我們的聰明用於虛耗。我們如今,多少人厭惡自己的人生、對這個社會悲觀,感到這個人生對不起自己所受的苦楚。

 

現在我正在努力,透過寫作或演講的方式,將許多知識和想法傳遞給讀者。寫作和演講的事業,是從這個世界當中開採知識的礦藏,提煉與鍛造之後,打造成清晰的樣貌、製作成方便的款式,讓人們運用在人生之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業。

 

現在,我優先投入的題材,是關於兩種「業」的關係。一種是「學業」,一種是「產業、企業、商業、事業、專業」。我愈來愈意識到,「事業、專業」決定了個人的悲喜,「產業、企業、商業」則決定了群體的禍福。

 

然而,我們的「學業」,該如何為我們個人的「事業、專業」打底,有沒有為「產業、企業、商業」鋪建基礎?我們愈來愈感覺,比成績和爭名次,不見得是我們最好的「學業」模式,但是,什麼才是?這是我現在所經營的主要課題。

 

我之所以會投入這個議題的研究,原因很多。在我未來將寫、已經寫過的文字中已經提過不少,簡單陳述如下:

 

1. 家長和學生對學習與生涯的規劃,往往抱持輕忽的態度

 

在台灣,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時抱持輕忽的態度,我們比較少思考「什麼是該學的?」,比較常思考「什麼是會考的?」「學什麼有助於我的名次和升學競爭?」。

 

2. 輕忽學習與生涯的規劃,似乎沒有明顯改善

 

這幾年,官方、媒體、民間意見領袖,都指出了過往盲目競爭的受教模式是不理想的。然而,我們卻沒有普遍地看到家長和學生拿回他們自主規劃的權力,反而是更高程度的放棄。

 

3. 輕忽學習與生涯的規劃,是教育體系改善的關卡

 

如果父母和學生,判斷和選擇的方式沒有改變,將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礙。如果我們繼續花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教育上,只是為了盲目地、不顧學生特質與世界實況,將擠入某個學歷窄門視為教育目標,所有的升學制度改變,很有可能只是讓教育換一種方式被扭曲。父母和學生,看起來沒有權力和責任,其實大權在握、責任重大,因為每個人的生涯,說到底還是由自己決定的。

 

4. 年輕人該以終為始,及早為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與準備

 

事業、專業、企業、產業的面貌複雜,愈來愈複雜,而且不斷變化。學生愈早了解「業」的世界,和「學」的世界有所不同,愈早了解「業」的世界的多樣性,可能性,學生將會愈早開始對未來,進行比較準確的選擇與預備。年輕階段的時間、心力、資源有限,家長和學生該怎麼思考,如何行動,值得更多細緻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