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政策 下的所有文章

cars

(Q&A) 每天工時 12 小時以上,如何兼顧工作之外的生活?

 

問:當每天工時 12 小時以上(不含值班)時,如何兼顧醫院之外的生活?(30歲 女 外科醫師)

 

答:(蔡依橙)簡短兩句話,那種獨特的生命回憶又回來了。半夜三點,在沒有人的醫院走廊,流著汗快走,去處理病危患者。因為實在是睡太少了,已經沒有什麼情緒,標準化的說著該說的話、做著該做的事。卑微的願望是,希望晨會之前,還能睡兩個小時。

 

明白說吧,一個壞消息、一個好消息。

 

 

cars

最累的那幾年,週末去參加家族聚餐,開車都會睡著……

 

 

壞消息

 

壞消息是,含值班,每週工作超過 100 小時的醫師,「根本沒有」醫院之外的生活。因為 physically 你就已經被綁在醫院裡頭,即使出去,大概也只有時間吃飯,而且很大的可能,你會在開車去的路上,因為停紅燈而睡著。這樣的生活,連社交飯都吃不好,遑論進修、交朋友、學新東西。

 

如果一個學弟問你:「學姐,我外頭有家族事業要顧,每週一百小時得忙,要如何兼顧住院醫師訓練?」我想,大家都會給他白眼吧!XD

 

 

好消息

 

好消息是,我們活在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藉由網路,你可以稍微延伸你的觸角,不用因為行動範圍被限制,而完全被剝奪思想的自由。在訓練的過程中,還是能夠保持對世界的敏銳度。

 

有幾件事情,是你可以做的。

 

1. 買台「大螢幕手機」。每天走來走去,能坐下來的時間有限,平板跟筆電都不是零碎時間的好朋友。銀幕小,眼睛跟頸椎退化都快,建議 5 吋以上比較理想。續航力不用擔心,反正開刀房都有電腦,帶條線,隨時可以 USB 充電。價格從 500022000都有,隨便挑。

 

2. Medscape註冊帳號,並訂閱你有興趣的頻道電子報。例如:general surgeryplastic surgery。追蹤專業領域新聞,可以培養我們看事情的高度與視野,又能結合現在的訓練。別以為英文網站的東西枯燥乏味,其實很多是有關商業、醫療創新、廠商策略等,學習面向甚廣。(放射科朋友,可以追蹤 AuntMinnie。)

 

3. 設定 Google 快訊假設你對達文西有興趣,那就設「da Vinci surgery」,這樣全世界任何網站有達文西的消息,都會 email 通知你。

 

4. 改變 facebook 的使用習慣,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多添加「言之有物」的朋友、減少「負能量多、愛抱怨」的朋友,增加人際網路質量。多看視野宏觀、發人深省的文章,並多與人留言討論,三言兩語也好,增加「弱連結」人際網路。互聯網時代,創造知識交融與噴發的,多數是弱連結。(因為「強連結」出現不易,且很吃環境。增長速度與多元性都不如「弱連結」。)

 

行有餘力,還可以將「文章質量佳」的來源網站,加進 feedly,並不定期閱讀。但我猜,您工作的忙碌程度,前四步的東西看完,大概時間也沒了。所以這點可以以後再做。

 

我住院醫師時代,就開始大量利用數位資源了,所以,我很確定這些都可以作得到,也對我們有幫助!

 

 

cell_phone_google_alerts

最近創業了,所以對趨勢與政策要多點瞭解,我也訂閱了「創業」的 Google 快訊。

 

 

近期課程

 

 

研究型作家 謝宇程

謝宇程 研究員 簡介

 

 

研究型作家 謝宇程

 

 

具大量訪談經驗,深切感知台灣教育現況的研究型作家!

 

現職

 

研究型作家(教育趨勢與現況)

學與業小棧 站長

 

 

學經歷

 

芝加哥大學 社會科學碩士(政府與民間溝通機制研究:倫敦個案探討)

國立台灣大學 工商管理系 工業管理組

TEDxNTNU《教改,叫誰改?》演講

撰寫並出版《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機要副研究員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內政組 助理研究員

 

 

簡介

 

曾經以為我可以依循大家都在走的路,靠著比別人更認真、更努力、更乖順,來換得平安、幸福、快樂的人生,但我後來發現這件事在我身上不會發生。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普通,和別人只有一點點不一樣。但最後,我發現那一點點不一樣,無可迴避地決定了我生命的一切,那一點點不一樣的部分是:我堅持,我們值得一個更適合人類的生活。

 

一個更適合人類的生活,依我們的努力程度,聰明程度,早就應該可以達到。但是我們也許錯認了目標,也許錯用了方法,我們的努力自相抵消,我們的聰明用於虛耗。我們如今,多少人厭惡自己的人生、對這個社會悲觀,感到這個人生對不起自己所受的苦楚。

 

現在我正在努力,透過寫作或演講的方式,將許多知識和想法傳遞給讀者。寫作和演講的事業,是從這個世界當中開採知識的礦藏,提煉與鍛造之後,打造成清晰的樣貌、製作成方便的款式,讓人們運用在人生之中。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事業。

 

現在,我優先投入的題材,是關於兩種「業」的關係。一種是「學業」,一種是「產業、企業、商業、事業、專業」。我愈來愈意識到,「事業、專業」決定了個人的悲喜,「產業、企業、商業」則決定了群體的禍福。

 

然而,我們的「學業」,該如何為我們個人的「事業、專業」打底,有沒有為「產業、企業、商業」鋪建基礎?我們愈來愈感覺,比成績和爭名次,不見得是我們最好的「學業」模式,但是,什麼才是?這是我現在所經營的主要課題。

 

我之所以會投入這個議題的研究,原因很多。在我未來將寫、已經寫過的文字中已經提過不少,簡單陳述如下:

 

1. 家長和學生對學習與生涯的規劃,往往抱持輕忽的態度

 

在台灣,有不少家庭和學生,在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法時抱持輕忽的態度,我們比較少思考「什麼是該學的?」,比較常思考「什麼是會考的?」「學什麼有助於我的名次和升學競爭?」。

 

2. 輕忽學習與生涯的規劃,似乎沒有明顯改善

 

這幾年,官方、媒體、民間意見領袖,都指出了過往盲目競爭的受教模式是不理想的。然而,我們卻沒有普遍地看到家長和學生拿回他們自主規劃的權力,反而是更高程度的放棄。

 

3. 輕忽學習與生涯的規劃,是教育體系改善的關卡

 

如果父母和學生,判斷和選擇的方式沒有改變,將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障礙。如果我們繼續花大量的時間和資源在教育上,只是為了盲目地、不顧學生特質與世界實況,將擠入某個學歷窄門視為教育目標,所有的升學制度改變,很有可能只是讓教育換一種方式被扭曲。父母和學生,看起來沒有權力和責任,其實大權在握、責任重大,因為每個人的生涯,說到底還是由自己決定的。

 

4. 年輕人該以終為始,及早為自己的人生進行思考與準備

 

事業、專業、企業、產業的面貌複雜,愈來愈複雜,而且不斷變化。學生愈早了解「業」的世界,和「學」的世界有所不同,愈早了解「業」的世界的多樣性,可能性,學生將會愈早開始對未來,進行比較準確的選擇與預備。年輕階段的時間、心力、資源有限,家長和學生該怎麼思考,如何行動,值得更多細緻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