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臉書 下的所有文章

(Q&A) 如何培養時事洞見,並與身邊的人關心大環境?

 

 

 

 

問:追蹤蔡醫師臉書數年,台灣的情況險峻,貴團隊是正向能量的珍貴火種,終於有機會以行動支持,助人助己。

1. 在蔡醫師臉書常見精闢的時事評論,請問如何培養洞見?

2. 家人已習慣政府媒體營造的小確幸,講究禮貌,愛好和平,UDN 是家人主要的資訊來源。請問如何讓身邊的人一同關心我們的大環境?

 

答:(蔡依橙)非常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

 

的確,我的想法就是:「與其說,不如做,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動手努力。」

 

對於時事的評論,是從我開始理解「金主一定會影響媒體言論」這個很簡單的事實開始。畢竟,事情很難有完全客觀的真相,只有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詮釋。而媒體,在經營艱困的現在,一定有他的生存策略,對於爭議問題的立場,也一定會向其利益靠攏。

 

可能是他們想表現得更好,讓金主、政府、低調勢力投更多的廣告。可能是他們想更迎合理盲濫情的觀眾,獲得更多的購買量。

 

但無論如何,深度的論述,尤其站在人民長遠未來角度的評析,媒體幾乎沒有任何動機去做。

 

所以,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以不信任的角度思考新聞,去想:「為什麼他們要發這樣的新聞稿?而媒體為什麼下這樣的標題?他們想引導出怎樣的輿論?」長久練習,配合事情後來的走向,漸漸就能抓到方向了!

 

至於家人政治立場,我建議不用強求。他們先是你的家人,然後才可能是你政治的盟友,即使政治理念不同,他們還是家人。

 

能勸就勸、能溝通就溝通,但到了吵架邊緣,就閃躲吧。

 

假設你的自由思想,多影響一個人,台灣未來就多一份可能。那麼,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我們應該去啟蒙那些「本來沒在想這些事,但你說的時候他會聽」這樣的人。

 

這些人,可能是你的同事、學長姐、學弟妹,可能是你的 facebook 朋友。把時間花在這樣的族群上,更容易收到效果,畢竟票票等值,父母若真是鐵桿 UDN 粉絲,你只要感化兩個年輕人去投票,馬上抵銷他們的效果,感化四個人,還逆轉勝呢!

 

先從能勸的人、能溝通的人、能聽的人,開始做起,也是不錯的策略!所以你看我常上 facebook 就是這樣 XD

 

 

facebook

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我們應該去啟蒙那些「本來沒在想這些事,但你說的時候他會聽」這樣的人。

 

 

近期課程

 

 

網路疏離

(Q&A) 網路世代,關心的事物、對象,是否陌生人多於朋友?

 

問:社群網站上,美食、旅遊、無病呻吟可以換來大家的關心;相對的,如果是一些旁聽演講心得、或是學習分享,往往就乏人問津。是這個世代對時事、學習特別冷漠嗎?但同時間,PTT 上面卻有蠻多質量不錯的文章,甚至是願意幫助一些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提供職涯分享。不是很奇怪嗎?寧可花時間與不認識的網友分享,也鮮少貼文在自己的塗鴉牆跟真實朋友分享。(25歲 男 露天拍賣交易安全部研究員)

 

答:(黃世宜)您的問題我分兩方面來回答:

 

 

網路疏離

 

 

1. 這個世代對時事、學習是否特別冷漠?:

 

關於這一點跟閱讀習慣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

 

資訊網路電子螢幕取代傳統紙張書報的閱讀方式,人的眼睛接受訊息的頻率跟容忍長度已經不像以前這麼長。比方說,美食旅遊的照片或是輕鬆短小的笑話漫畫,就容易被肉眼接受並轉載。

 

同樣的,時事、學習等嚴肅主題,因為需要長篇論述或評析,所以文字篇幅較長,比如手機要滑兩三頁才讀得完,所以就很容易干擾閱讀的意願。但是,觀察一下,如果這一類時事學習主題撰寫的時候,儘量控制在手機不用滑就可以讀完整篇的精簡長度,或是加上簡潔標題排版或吸睛圖片,那麼就能提高閱讀率或轉載率。

 

 

2. 為何 PTT 上面卻有蠻多質量不錯的文章,願意幫助一些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

 

關於這一點,我認為跟網路隱私有關。歐洲有一位作家曾說過:匿名的人,敢說真話。以 PTT這樣的平台來說,全用暱稱,不知真實身份,可以放心盡情書寫,分享所有的感覺,無形中也幫助了許多陌生人;不像臉書可從背景資料還有交友名單推測,因此在發表文章也容易多所顧忌。

 

或者我們也可以說,不同的網路社群平台,各有不同的書寫風格,各有不同的資訊接收和傳送方式,為這個資訊世代平添不少多彩多姿的風景。

 

 

瑞士鄉下

誰需要鼓勵?誰需要督促?

 

講者:黃世宜 老師

 

 

瑞士鄉下

 

 

剛剛終於考完了,三個月忙碌緊湊的課程,終於可以劃下一個休息的逗點。

 

猶記得最初決定重拾學業時,聽到一些反對的雜音,比如我已經是一個老師,一個母親,再當學生,會不會太忙了?孩子可以照顧得來嗎?最大的質疑就是,小孩都進小學,要督促功課,媽媽真的可以自私地去讀書嗎?

 

我想記錄三個月來,我們母女間的對話。

 

女兒說,媽媽,我很擔心明天的法文聽寫。

 

我說,哈哈,我懂,媽媽幾天後也有考試,我也很害怕呢。法文也不是我的母語。

 

女兒說,媽媽你不要怕。

 

我說,那你也不要怕喔。

 


 

女兒走過來,說,媽媽,你不是說你有考試嗎?怎麼玩臉書(Facebook)?

 

媽媽說,對對對,是不應該是不應該,媽媽檢討。等我寫完這一個留言,這是很重要的議題。

 

我對孩子說話從來不掩飾自己的弱點,用詞也把他們當大人討論。感動的是,這三個月來,孩子並沒有因為媽媽讀書去而荒廢學習,相反地,女兒作業考試還有課外活動通通自己準備自己規劃,我常常覺得比我更自動自發。

 

我不是一個盡責的完美母親,女兒做的勞作比我手巧,房間整理得我比整齊。我想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心靈上的陪伴。雖然早上各自在各自的學校努力,但是相處時的分享卻是我最珍惜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