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盈盈醫師於放射線醫學會口頭報告

教年輕人寫論文:完成那些他們以為做不到的事

 

講者:蔡依橙 醫師

 

周曉竺 醫師 @ 超級學術大道比賽

為增進科學簡報技巧,舉辦「口頭報告:超級星光大道」,五位評審聆聽周曉竺醫師報告中。

 

在醫學中心擔任主治醫師的四年間,我帶了不少住院醫師寫了相當多論文,光 SCI 就有十篇,非 SCI 的加進來就更多了。

 

其中幾位特別傑出,像是:林雁婷醫師,一個人有兩篇 SCI 系列文章;奇美的吳宛玲醫師,外訓三個月,打過大量的胸腔、心臟、血管 CT 報告,又完成了 AJR 一篇;或者蔡欣宇醫師,在住院醫師期間,就到國內外會議多次發表得獎,後來還把這些科學簡報的技術開成課程

 

怎麼做到的,以下分享。

 

 

老師自己要夠強

 

如果一個老師,自己連完成一篇 SCI 都有問題,動動嘴巴就想叫年輕人寫一篇掛你名字,這種其實不算教學。多數時候不會成功的,本質上,只是在等一個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來幫忙抬轎。的確偶爾會被你捕獲,順利協助升等,但就我個人的長期追蹤,後來這些關係都會以互相怨懟收場,因為「不世出的武學奇才」不笨,他們很快會發現這之間的不公平交易關係。

 

這是個連咖啡豆都講公平交易的年代,很難想像人均 GDP 兩萬的台灣,竟然很多人是這樣在經營論文數目。資源的分配錯置,應該就是國家進步遲滯的根本原因:「有能力的沒權力,有權力的沒能力。」

 

做為一個老師,你教人,自己總要有寫過文章的經驗,瞭解學術界怎麼評估一篇文章的好壞,才知道怎麼去幫年輕人。這是基本要件。

 

 

循序漸進動機最珍貴

 

記得我們怎麼教小朋友吃飯嗎?一開始就叫他自己拿筷子捧整碗吃飯,不會成功的。你總要先幫他鋪好報紙、圍好餐巾,然後從湯匙使用開始,而且會從磨好的、他喜歡的食物,像是蘋果泥,引誘他吃,然後才能漸漸的提升難度。

 

所以,我建議讓年輕人從國內學會開始,由我們先給主題,病例報告也行,讓他們先學會寫摘要,通常不過 250 字,彼此折磨不會太久。又因為國內學會幾乎每投必中,成就感容易取得,很適合做為起步。

 

因為台灣還沒流行電子壁報,所以如果在「口頭報告」與「紙本壁報」間選,我建議要求年輕人上台口頭報告 (請看這篇的 2011 年部分),練習表達力、組織力,並實際體驗,站在台上的感覺是什麼。有些年輕人喜歡這種感覺,之後研究寫作會更有動力!

 

洪盈盈醫師於放射線醫學會口頭報告

洪盈盈醫師於 2011 年 RSROC 年會報告,後來整理發表於 KJR,impact factor = 1.55。

 

下一步,就是把報告主題寫成文章,這個階段,主要是讓他們學習「寫作的形式」,懂得每一段應該寫什麼?怎樣描述才會受審閱者注意?圖片怎麼處理、圖說怎麼寫?不要期待學生寫出來的東西要上多好的期刊,殘酷的事實是:「最後能登多好的期刊,取決於老師對主題選擇的洞見 (vision)。」

 

我們是來教學的,不是來搜刮年輕人當樂透彩券的。

 

 

給出引導的方向而非責罵與批評

 

學生的初稿一定會不好的,從摘要一直到全文,你看了絕對不會滿意 (不然他當老師就好了)。這時候,你可以面露不悅,但不要在言語上太過失格。

 

你可以說「嗯,這樣可能不會被接受。」「嗯,這樣的內容,掛我的名字上去,我會感到有點壓力。」但不要說「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簡直丟我們醫院的臉」,別懷疑,後者就是在我起步時,曾被長輩當面指責的真實內容。我們,要讓世界更好,試著從我們自己開始,讓這樣的難堪話語不再出現。

 

該怎麼做呢?你可以找一篇好的範例,印出來,請他拿回去研究:人家的文章,「每一段」放進了什麼?跟你的有什麼不一樣?約好三天後,拿著寫滿筆記的論文來跟你進行下一步的討論。

 

現況不好,我們要指引他,什麼叫做「好」,方向有了,這路該讓他自己去走。如果現況不好,作老師的,只是原地鞭打、羞辱他,年輕人永遠不會知道該往哪裡修正的,只是徒增對你、對學術界的憎恨。

 

 

一個教好就會有一堆來跟你學

 

其實住院醫師的程度都不錯,畢竟能在台灣考上醫學系,也經過了很多場考試戰役。只要作到以上所說的,很快你的第一個學生就會有成績,當其他的年輕人,看到跟你學的人有結果,陸續就會有一堆人來拜師學藝,而你也將教到更聰明、更有才華的學生,擁有更好的教學成績

 

 

讓自己更上層樓

 

 

講者文章列表:黃世宜謝宇程蔡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