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cpeilun 的所有文章

(Q&A) 就讀體制外小學,要如何避免未來銜接國中時適應不良?

 

問:小孩明年上小學,正考慮學區國小或體制外小學(如:道禾、或其他森林小學),請問未來銜接國中要如何避免適應不良?(40歲 男 科技業跨國公司 經理)

 

答:(謝宇程)以下針對一般的情況來設想,給您作參考。

 

 

小學問題並不嚴重

 

首先,在台灣各階段的體制內教育當然都不完美,但是小學階段卻是相對問題比較小一些些的。大致上教改團體過去曾對小學的抨擊及訴求,近年來改改善不少,例如不再體罰,也不再升學導向教育,班級學生人數也減少,許多小學老師也發展靈活、趣味、創意,具啟發性的教學。

 

雖然情況因地點,因學校、因教師而異,而且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小學至今是讓我最樂觀的一個階段。如果我是小孩,要在各階段之中選一個階段進入體制內教育,我最可能選擇的是小學。小學之後的體制內教育實況,普遍來說是讓人更加憂慮的。

 

體制內小學並不完美,但已是各階段之中問題相對不大的。

體制內小學並不完美,但已是各階段之中問題相對不大的。

 

 

銜接國中適應不良純屬必然

 

關於您所問的「如何避免未來銜接國中時適應不良?」,這個問題答案是非常明確:銜接國中是一定會適應不良。

 

從體制外國小進入體制內國中會適應不良,體制內國小升體制內國中也會適應不良,我聽過許多國中老師本身就頗為適應不良,希望及早退休。

 

因為現在國中還在一個多種期待並存,頻繁改革變動,舊模式雖瓦解、新模式仍沒有完善建立的尷尬狀態。

 

正常化教育的改革,在十二年國教之中,國中是重點,但是仍有許多家長期待國中是「拼明星高中」的鬥爭培訓場。國中的學生處於躁動的青春期,老師現在失去了管束的威權,但是無論體制上,或老師的教學方法上,都尚未發展出一個完整的模式 (例如選課制、創造導向而非聽考導向),引導及善用學生內發的動能。

 

國中教學的目標精神、課堂操作、學習方針,都仍在角力、碰撞和變化之中,也許再過幾年,國中教學可以從比較落後的狀態下蛻變,但目前還在陣痛期。

 

 

用駭客精神面對不完美體制

 

如何應對這樣的學習環境,關於方法細節,我未來會有更多文章討論分享。在這裡想提供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駭客精神。

 

如果您熟悉軟體界,駭客精神並不是許多人會聯想到的「發病毒、竊資料、破壞網站」。那些程式高手們談的駭客精神,是一種高度的自主精神及動手意願:如果什麼事情不完美,我不坐著抱怨,不等待別人來救贖,我會深刻了解問題,然後捲起袖子把它解決了。每一個程式高手,都有這樣的精神人格,而他們都用這樣的方式在教育他們的孩子。

 

說更實際一點,無論在什麼樣的教育體制之中,我們都要抱持一個更獨立自主的心態,思考教育的目標意義,判斷何為好的教育內容、方法、模式。

 

 

找方法繞過學習限制

 

不完美的制度和不頂好的教師,總會構成學習限制,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免落後,甚至用某些荒唐的方式來評價孩子。我們不必和環境生死決鬥,要有辦法心平氣和看待,也不必臣服被牽著鼻子走錯的路,聰明地用手邊的資源,繞過限制,溜開錯路,走向自己人生前途。

 

例如,因為學校體系人事制度的僵硬落後,在學校中必有幾個科目的老師,可能是能力不佳、方法落後、偷懶怠惰。我們過去的方法是家教和補習,現在也許能利用網路資源,組成學生共學,也許更能提升學習成效果。

 

又例如,因為教育體系風氣的落後,體育、藝術等科目竟然被視為不重要,程式、商業知識、第二外國語這些前瞻性的科目被視為不必要;我們不必等(也等不到)學校做出改變,其實身邊早就有各種資源及途徑幫助我們好好學習。

 

這部分的實作方法,我也正在蒐集資料和分析,之後會有不少相關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Q&A) 如何有效地跟父母或長輩溝通不一樣的觀點呢?

 

問:我們通常比較少談「對上」的教育問題,如何有效地跟自己的父母或是長輩溝通我們對事不一樣的觀點呢?(31歲 男 澳洲打工度假)

 

答:(謝宇程)關於您的提問,有很多背景資訊其實很重要,例如,您想溝通的是什麼樣的課題,您和父母的關係如何,溝通的目標又是什麼。在沒有這些資訊的情況下,只能依我本身的經驗,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和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

 

 

傳統家庭親子相處的難處

 

您和我年紀相差不多,都是男生,如果您也覺得和父母溝通不良(造成您如此發問的原因),也許這些構成了我們的基本相似之處。

 

我從高中起到幾年之前,和父母關係也很不好。有幾個原因。首先,我父母本來就不是那種溫柔、和煦、善於傾聽的人,他們是老一輩,習慣用管教指責來表達關愛。我在高中之後對自己的人生相當迷惘,而我似乎無法依照他們的期待來過人生,這都造成雙方的隔閡,有時候衝突頗為激烈。

 

我也曾經很怨,為什麼沒有和某些人和父母那樣親愛如蜜的關係。聽過一些「親子關係專家」分享的方法,也很難套用在我身上。和父母的關係,一直到這兩三年才有些改善,我的辦法並不感人,也不花俏。

 

常常,衝突最激烈的,是應該要最親密的家人。

常常,衝突最激烈的,是應該要最親密的家人。

 

 

從緊張對立到正向和緩

 

過去幾年,我和父母沒有住在一起,互動不如過去多,我也愈來愈接受他們的愛好、習慣、想法和我是不一樣的,很可能無法徹底改變。

 

所以,許多他們的意見,如果不會干涉到我的生活,我就不試著說服他們。相對的,關於我的生活和想法,我多提他們認同、放心、熟悉的事情。至於其他的部分,例如政治、人生觀…的想法,既不易溝通,實際上我們也不需要完全同步,我就不和他們提,就算偶然提起,我也尊重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和習慣。

 

另外,在相處的時候,我可能多帶到一些有共識、共同(有點)關心的話題,例如運動、營養、市場菜價、新知見聞、世界經濟。慢慢的,對話之中的共識增加,對立減少,關係漸漸和緩正向。最近父母主動裝了 LINE,偶爾互傳網路笑話、短文,似乎走入比較正向的循環。

 

目前的溝通,也許比起許多模範等級的親子關係,還差一大截,我們沒有每天說愛,也沒有早晚擁抱(我和父母都是內歛的人),但我已經覺得很慶幸了。

 

我們常期待和父母建立極為深入親密的親子關係,但這不見得是每個家庭的最佳模式。

我們常期待和父母建立極為深入親密的親子關係,但這不見得是每個家庭的最佳模式。

 

 

合適的親子關係,各家庭各時期不相同

 

這篇文章和您分享的最主要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要摸索合適的親子關係,每個家庭、每個時期不見得一樣。那些甜美如蜜的親子關係,需要一些雙方特質的前提條件,不見得是標準,不見得每個人都達得到。

 

有些父母和子女,可以達成深度的互相了解、支持、同心的關係,是很令人羨慕,但我們不見得要如此高的期待,至少不必急著達成。不見得要期待父母現在能理解和深度認同我們的一切。有時候子女不要對父母有太多期待、壓力、幻想,正如父母也不該對子女有一個預期,要子女成為怎麼樣的人。

 

所以,也許合適的溝通是,不期待在對話的時候說服對方什麼、證明什麼是對是錯。人與人的對話,不可能也不需要求得全然的共識。在對話之中,可以只是表達認同、重視、願意理解,如此,可以減少父母的自身焦慮。其實父母也有他們的脆弱吧,和我們這些做子女的一樣。

 

如果您期待達成父母與子女無話不談,徹底的彼此認同,成為深刻的心靈親密同伴,也許這篇文章無法滿足您,這也是我目前沒有到達的境界。推薦您「深度匯談」的相關資料,這是一系列在組織中達成共識的對話方法,在家庭中也可能某程度適用。

 

 

(Q&A) 剛到美國進修,如何有效率提升英文溝通能力?

 

問:我是一個平常沒有在寫文章,唸英文的地區醫院婦產科醫師,陰錯陽差拿到 Visiting scholar 身份,帶著全家來美國進修半年,剛到芝加哥三天。常聽去過美國進修的朋友講,丟到這個環境慢慢就會適應,聽力就會進步,小弟到目前為止還沒這個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平常用的太少,想請問版上的名師,有沒有更快適應美國生活的方法,光是這樣辦事(開戶、租屋),聽力就會進步嗎?不需要再做額外的努力嗎?(39歲 男 婦產科主任)

 

答:(謝宇程)您好,拿到獎學金與家人一起海外進修,真是一大美事。如果能充分運用這段時間,您不但能加深專業能力,相信您的視野、人際關係,都能向前大幅邁步。

 

語言能力是您擴展經歷與見識的必要工具。要有水準以上的英語溝通能力,才可能結交外國朋友,包括同專業或專業外的朋友。這不但是為了生活需求,也是為了確保上課或參加研討會有收獲,進而向同領域的人展現你的能力,誰知道可以為您帶來什麼樣的機會?

 

而您的懷疑是對的,平常辦些開戶租屋的手續,不足以讓您的英文自動進步,美國的空氣沒有讓英文自動進步的魔力。半年時間不長,用掉一天少一天,要短時間提升英語溝通能力,絕對要用有效率的方法。
以下提供您幾個方法:

 

有機會進修充電,值得好好把握。圖為元智大學校園一景。

有機會進修充電,值得好好把握。圖為元智大學校園一景。

 

 

新聞 podcast 訓練聽力也增加聊天話題

 

建議從現在開始,無論採買、煮菜、洗澡、散步…任何只要耳朵能空出來的時間,都用來聽新聞廣播的 podcast。之所以使用新聞廣播,是因為它雖然不斷變化,但略有主題性,例如,最近 ISIL 的事件就不斷報導,幾個關鍵字聽熟了,內容就大致能掌握。

 

再則是因為新聞是和他人聊天的重要話題,和歐美朋友聊聊蘇格蘭獨立失敗後西班牙與比利時的分裂問題,談談美國再次出兵伊拉克,他們會把你當成一個「世界人」。

 

資源推薦:National Public Radio Podcasts

 

 

影集強化聽力且兼顧樂趣

 

聽新聞的時候可以是像流水一般聽過去,抓到多少懂多少,期待順其自然的進步。另外,聽力要快速進步,還需要專注訓練。而影集能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

 

首先,請選購一套合適的影集。除了你喜歡之外,也可挑一下主題。依您的背景來說,最好是挑醫療為背景的影集。以一般人生活為主題的幽默影集也可。

 

其次,建議這樣看:若沒有中文字幕就完全看不懂,可以先開中文字幕看一遍,若可以,就跳掉這個步驟。然後,開英文字幕來看,若有看不懂的地下就停下來,倒退一點重看,或是查個字典。最後,關掉字幕再看一次,若可以,儘量聽懂每句話的意思。

 

這樣的學習,大致上可以兼顧樂趣,實際用途(用於聊天),了解美國人溝通與思考,而且由影集教你英文,相對便宜,而且不會沒耐心。

 

資源推薦:
List of medical drama television programs(醫療相關)

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幽默)

 

學習英文,是許多台灣人從小到大難逃避的焦慮。圖為某英文補習班的巨幅廣告。

學習英文,是許多台灣人從小到大難逃避的焦慮。圖為某英文補習班的巨幅廣告。

 

 

語言交換訓練口說

 

如果您有些資金,當然不妨找個短期的英文家教。如果您想省些錢,可以找語言交換,許多大學都有這樣的服務或中介機構。您可以找一個想學中文、能說英文的人(想學中文的人可不少),您和他定期見面聊天,一半時間用中文,一半時間用英文。

 

特別建議找歐陸來的人,他們英文會在水準以上,但是比美國人更能同理外國人的情況,面對破破的英文比較有耐心,他們也更容易和亞洲人交朋友。事實上,最可能和您交上朋友的,是其他從各地孤身而來的訪問學者,而不是已有人際關係網絡的當地人。

 

要做這些事,都是要花心力時間,但要有收獲總要先付出。這些建議應該可以達成「擒蛇打七寸,好鐵鑄刀口」的效果。祝您在美國的學習與生活充實又愉快。

 

 

教育資源

(Q&A) 教育體制令人昏頭,講者對目前「體制外」教育的看法?

 

問:請問講者對目前台灣「體制外」教育的看法(如全人、華德福等)?背景自然是,現在光怪陸離的教育體制令人昏頭,正努力加強親職教育,但若要到都在家自己教恐怕有些難度,感謝回應!(29歲 女 醫師)

 

答:(謝宇程)台灣的教育體制,令人失望已經很久。但,是否執行體制外的教育,就以華德福來說,是必要?或是會對學生顯著較好?

 

 

長話短說「華德福」

 

首先,華德福教育體系和模式,背後有一套相當高尚光明的信念。就看這些信念的字面,大致上你我都會認同 — 雖然其中有一些關於「靈性」的信念問題見仁見智。華德福教育體系在世界各地也推行數十年,整體來說並沒有太大的爭議,也受到不少肯定。

 

在網路上,我們偶而也可以看到對華德福不利的言論。但這此批評主要是針對各別學校與幼兒園,甚至是部分教師的個人問題,根本質疑其理念與核心方法的言論相當少見。華德福的教育理念認為,在幼兒時期不必勉強做智力的教育(例如認字、算數)。因為等到智力快速發展的階段,早年的學習造成的差異很小,所以小時候的時光,可以用來學更重要的東西,例如美感、人格等方面。這些說法,大致上也有不少研究佐證。

 

即使如此,是否一定要就讀這些體系外的幼兒園或小學呢?似乎不一定。

 

 

「花錢就消災,昂貴即好貨」適用教育嗎?

 

教育資源

除了特殊的教育體系之外,提供各種教育資源的管道愈來愈多。圖 / 雲門舞集為小小孩開設舞蹈班的廣告。

 

首先,從各種資料來看,雖然華德福沒有顯著的、整體的不妥,但也沒有特出優良。華德福收費相當高,相對的,在環境、師資上特別認真經營,也許對學生成長有好處,但沒有明確而可靠的資訊顯示華德福畢業的孩子,日後絕對會在能力、人格、成就等方面有過人之處。考量大部分會將孩子送入華德福體系的家庭,可能是特別重視教育,或本身比較富裕,華德福教育出來的學生,表現不輸,甚至略勝平均值,這並不讓人意外。

 

第二,在幼兒園階段,並沒有公定教材,每間幼兒園,甚至每個老師,對於智力層面教學有多看重,都不相同,而且常常看市場需求而轉向。有些很重視全英語、雙語教學,有些也很重視人格養成和才藝玩樂,其實選項頗多。至於小學,其實這是台灣的教育體系中,體質最好,問題最少的一個階段。考試升初中的時代過去已久,而且現在嚴重少子化,一般國小的師生比,在堪稱健康的範圍內,並且愈來愈不會以考試來主導教學。

 

這種狀況下,是否要花大錢,進一個有名堂的幼兒園或是小學,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了。對於那些富裕的父母而言,錢確實不是重要的議題,寧可信品牌效應,高價買安心,這當然也是合理的選擇。

 

但是,如果您的收入不到一個「付幾萬塊沒感覺」的階層,也許面對「為了孩子的未來,多付一些也值得」這樣的說法,就可以三思。

 

最好的那個

引用創意藝術家李瑾倫的話「要成為最好的那個,其實沒有那麼少,沒有那麼難。」

 

 

教育特效藥何在?少些幻想 少些執著。

 

許多人迷信名牌,台灣人更常有「特效藥」心結,認為世界上總存在一個東西,雖然貴,但是效果滿檔、人人適用、服用簡易、藥到病除、無後遺症……這種藥真的存在嗎?

 

其實,大部分的情況,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心智、身體健全的人,也不是這麼的困難,這並不是只有極少數人要花大錢才能辦到的事。我們不該忽略人類,本來就有的調適力和生命韌性。多數人並不會只為在孩童時代受了些壓力、委曲、辛苦、挫折,日後一生就完蛋。

 

台灣的家長對於「美好童年」可以少些幻想,正如對「成績卓越」可以少些執著。

 

當然,在少數較極端的案例中,孩子對於一般學校體系,產生絕對的不適應,例如:在學習上,或是和老師與同學的相處上,出現極大障礙。也許可以考慮求助於特別的教學方法來嘗試解決。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中,父母對孩子親密的感情、父母與教師密切的溝通合作,以多元而趣味的方式陪伴孩子認識世界,這就已經是孩子成長茁壯 必要 且 充分 條件了。

 

 

會展

(Q&A) 生活環境的教育資源不足,如何讓小孩擁有充沛資源?

 

問:雙薪家庭(都在醫院工作),生活在花蓮,似乎教育資源相對不足的情況下,是否要為了小孩的教育,在國高中之後,到其他城市生活?若有其困難度,該如何讓小孩同樣擁有充沛資源?(36歲 醫師 女)

 

答:(謝宇程)我住在台北,台北在很多方面是比較方便,尤其如果你要買精品、吃美食、和政府打交道,或是到大公司找工作,這些我都完全不懷疑。但唯獨教育,父母的收入、眼界、思維,對孩子造成的助益或限制,遠遠大於城鄉因素,在網路時代尤其如此。

 

 

網路時代前,城市孩子有哪些優勢?

 

許多在台北的孩子,因為父母對孩子教育的漠視,孩子每天打電動;有些父母太過關心追逐短期成績,孩子出校門後都直奔補習班。對這些孩子來說,生長在台北有什麼好處嗎?很少,刺激和分心因素太多,近程短期的壓力佔了他們所有的注意力,反而讓許多這個年紀的孩子膚淺急躁,思維見解狹隘。

 

要說是否有什麼優勢,是花蓮孩子得不到的,當然也是有。例如,時裝精品、高級餐廳、工商會展,這些東西有助於孩子拓展他們人生的想像、對世界的瞭解,確實在城市中比較多元。但在實際上,台北的孩子,會利用這些資源的很少很少,通常連大學生都不會去接觸,國、高中就不用說了。另一個方面,都市裡的孩子,確實可以遇到更多強勁的考試對手,在考試這方面淬練他的能力。

 

然而,這一種陳舊思維下的優勢,面對變動的未來還有多少價值,我就很質疑了。

 

會展

台北的會展,其實是有教育意義,可以拓展眼界的資源,但事實上,大部分台北的學生都不會去利用這個資源。圖 / 2014 年資訊展

 

 

鄉村地區的教育優勢:空間、指尖、林間

 

現在,大量的知識與資源是在網路上的,對於台北和花蓮的孩子都非常公平。住在花蓮的家庭,只要懂得利用資源,極可能利用花蓮生活的優勢:「空間」,帶給孩子絕不遜於(甚至優於)台北的學習環境。

 

具體而言,以下這幾個建議,您也許可以參考:

 

首先,家裡的空間。
同樣的價錢,在花蓮可以買到的房子,是台北市的許多倍大。您可以空出一間房,專門作書房和學習之用。除了放滿好書之外,還有幾把靠窗的桌椅,讓這個地方舒服明亮,是全家人共同學習與交流的地方。

 

第二,花蓮空間的「隔絕性」。
花蓮沒有許多供年輕人流連玩樂的地點(如西門町),大眾交通又不完善,孩子們往來並不方便。您若願意,可以鼓勵孩子常常邀請朋友來家中,一起讀書、寫功課、討論、閱讀。若有一小群好朋友,從小建立了共學的習慣,日後一起做科展、想法交流、砥礪互補,將會是您的孩子最大的資產。

 

第三,花蓮的好山好水生態環境。
在城市之中,孩子們身邊沒有自然,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是從書本上習得。住在花蓮,更便於帶孩子看河看山,學習地球科學,看蟲看鳥看花看樹,驗證生物學。當台北的孩子在補習班之中寫考卷,也許您的孩子能在大自然之中獲得真正的學習興趣。

 

大自然

直接觀察大自然,可能引發的興趣,是課本和練習題所無法批擬的。圖 / 數年前我和某個地質學家長輩一同出遊,觀察岩層時所拍的照片。

 

最後,培養孩子閱讀的能力。

在這樣的空間環境之下,您若能把孩子閱讀的能力培養起來,尤其是英語能力及早專心打下基礎,讓他定得下心,能夠自主求知,用網路向世界伸展學習的觸角。多看高品質、提供前緣資訊的網站與資訊平台,拓展眼界。偶而帶孩子和他的小伙伴們一起來台北,聽個音樂會,看個設計展,開開眼界,回家路上交流心得。長此以往,您孩子的潛力和實力會遜於都市學生嗎?我不這麼認為。

 

 

圍城:城外想進去,城內想出來!

 

錢鍾書的小說《圍城》裡,提到男女的感情像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想進去,城內想出來 – 現在許多父母看待孩子的教育,也在相似的兩難中。其實,有一批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花了大錢從都市移居宜蘭或鄉間,您可以在網路上查到不少案例。您不見得應該反其道而行。

 

尤其,現在台灣的學制一直在轉型,雖然跌跌撞撞,但是大方向是明確的,也值得認同 — 就是避免以考試競賽來評價優秀。在這樣的趨勢下,您的孩子所累積的潛力,將更容易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