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德福 下的所有文章

(Q&A) 離開教育體制,或是離開台灣,怎樣對孩子最好?

 

問:最近很流行「非體制內教育」(最有名的例子為宜蘭的華德福),想請問講堂主人們對於選擇「體制內」或「非體制內」,甚至是離開台灣,怎樣才是對孩子最好?請給一個徬徨的媽媽一點建議。謝謝!(30歲 家醫科醫師)

 

答:(謝宇程)

 

相關文章:

要不要自學?並非二分,而是幅度拿捏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

上學有風險?現今「學校教育」的三個層次

(Q&A) 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

(Q&A) 教育體制令人昏頭,講者對目前「體制外」教育的看法?

(Q&A) 就讀體制外小學,要如何避免未來銜接國中時適應不良?

(Q&A) 請問公私立學校如何選擇及家長如何適應?

(Q&A) 小學要不要遠讀資優班?

 

光是在新思惟講堂中,相似的提問就出現了許多次。每再出現一次,我就再一次感受到台灣父母的焦慮和急迫感-希望找到一個標準答案、一條正確道路、一個權威意見,只要依照遵循,一切就會完美。

 

每次我都要克制自己給「簡單答案」的衝動,我也建議您克制要找簡單答案的衝動。因為,我研究到現在,探討許多案例,真的沒發現某一條路一定是錯的,或是某一條路一定是對的。

 

如果一定要給一個最接近「正確」的答案,它不是關於哪個具體的機構、路徑、選項,而是關於父母與學生的心境。

 

 

在南投的暨大附中,校長老師合立建構非常豐富而且舒服寬敞的圖書館,體制內也有人在盡心盡力。

在南投的暨大附中,校長老師合立建構非常豐富而且舒服寬敞的圖書館,體制內也有人在盡心盡力。

 

避免天梯獨橋式的教育視野

 

日前我在商周刊出一則文章:《理化老師幫我考了高分,卻讓我從此遠離「科學」》分享我在高中的時候,以為做習題與考高分就是學科學,後來很堅決地不走這條路,多年後才發現這是個誤解。

 

後來有一些網友留言,指出我這個做學生的當時也有責任:「BBC 科普紀錄片早就有了,建中二十年前就有和中研院的人才培養合作,建中更是少數照表進行實驗的學校。你沒有發現科學的真貌,也要怪自己沒好奇心,不要只說老師不好。」

 

說真的我是感覺稍有委曲,我檢討的是教學目標的問題,而不是責難這兩位教師個人。但他說的沒錯,在高中的時候,是我自己蒙蔽掉了各種可能性。那時候我打從心裡認定了,高分、考試、升學,這既然就是對的路,何必還要冒「歧路亡羊」的風險?古書不是都教我們要專心致志、鐵杵磨針、愚公移山、心無旁鶩…嗎?

 

事實上,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體制之中,只要心中存著「天梯獨橋」的思維-認定了只有某條路、某學校、某方法才是唯一正解,從今以後不必向外探求,只要遵循這一套方針指引,就會走向幸福美滿的人生。如果你相信,那就慘了。若有人和你推銷這樣的說法,請你在心中默默地說:「呸,騙子。」(借了羅輯思維的梗)

 

 

抱持網絡多元式的教育態度

 

在教育課題上,我至今沒有發現無敵的神功。所有的判斷,都該依據具體的人、環境、目標來下決策,而這是一種態度與行動方針。

 

 

日前造訪暨大附中演講,和校長及老師深談,發現他們非常努力將外界視野帶入學校,學校也在改變中。圖為暨大附中一景。

日前造訪暨大附中演講,和校長及老師深談,發現他們非常努力將外界視野帶入學校,學校也在改變中。圖為暨大附中一景。

 

 

這個行動方針是指,對外,要儘量去接觸各種資源、材料、方法。客觀評判它們的價值。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放在一個知識的網絡之中,而不能只吃一個知識奶媽的奶水。現在,我們的知識網絡可以包括 Coursera, TED, Codecademy, BBC, 好學網,當然也包括體制內外的學校及老師。我們不必效忠於任何一個知識來源,無論他的知識多充沛多優良。

 

而態度是指,對於任何學習管道,我們都是在「效益」原則之下來使用它,而不是讓它來定義與評價自己。我們可以透過 Codecademy 學程式,如果你在多方試用後最喜歡它;我們可以看 BBC 記錄片學歷史,只要你在比較後發現是最適合的;當然也可以在體制內的學校中學,只要你知道要在其中學什麼。如果用某個方法,怎樣也學不好,該把它換掉,如果某條路怎樣都走不順,就換一條;不要讓學校或科目來認定自己是模範生或是劣等生。

 

我看過一些人,態度和方針是對的,他們在體制內學習,也極有創新精神和能力。他們曾經在有些壓力,有些死板的地方學習、成長、工作,但這個過程沒有壓死他們,反而讓他們更堅韌。因為他們的心靈面向無限的知識網絡,願意嘗試多元的目標、方法、內容,學校的水泥圍牆其實擋不住他們的學習。

 

反而,在任何所謂明星級、改革派的教育體制之中,信仰著某個知識來源、信仰這個體制是絕對正確的,這仍然是鬼遮眼的狀態。

 

 

教育資源

(Q&A) 教育體制令人昏頭,講者對目前「體制外」教育的看法?

 

問:請問講者對目前台灣「體制外」教育的看法(如全人、華德福等)?背景自然是,現在光怪陸離的教育體制令人昏頭,正努力加強親職教育,但若要到都在家自己教恐怕有些難度,感謝回應!(29歲 女 醫師)

 

答:(謝宇程)台灣的教育體制,令人失望已經很久。但,是否執行體制外的教育,就以華德福來說,是必要?或是會對學生顯著較好?

 

 

長話短說「華德福」

 

首先,華德福教育體系和模式,背後有一套相當高尚光明的信念。就看這些信念的字面,大致上你我都會認同 — 雖然其中有一些關於「靈性」的信念問題見仁見智。華德福教育體系在世界各地也推行數十年,整體來說並沒有太大的爭議,也受到不少肯定。

 

在網路上,我們偶而也可以看到對華德福不利的言論。但這此批評主要是針對各別學校與幼兒園,甚至是部分教師的個人問題,根本質疑其理念與核心方法的言論相當少見。華德福的教育理念認為,在幼兒時期不必勉強做智力的教育(例如認字、算數)。因為等到智力快速發展的階段,早年的學習造成的差異很小,所以小時候的時光,可以用來學更重要的東西,例如美感、人格等方面。這些說法,大致上也有不少研究佐證。

 

即使如此,是否一定要就讀這些體系外的幼兒園或小學呢?似乎不一定。

 

 

「花錢就消災,昂貴即好貨」適用教育嗎?

 

教育資源

除了特殊的教育體系之外,提供各種教育資源的管道愈來愈多。圖 / 雲門舞集為小小孩開設舞蹈班的廣告。

 

首先,從各種資料來看,雖然華德福沒有顯著的、整體的不妥,但也沒有特出優良。華德福收費相當高,相對的,在環境、師資上特別認真經營,也許對學生成長有好處,但沒有明確而可靠的資訊顯示華德福畢業的孩子,日後絕對會在能力、人格、成就等方面有過人之處。考量大部分會將孩子送入華德福體系的家庭,可能是特別重視教育,或本身比較富裕,華德福教育出來的學生,表現不輸,甚至略勝平均值,這並不讓人意外。

 

第二,在幼兒園階段,並沒有公定教材,每間幼兒園,甚至每個老師,對於智力層面教學有多看重,都不相同,而且常常看市場需求而轉向。有些很重視全英語、雙語教學,有些也很重視人格養成和才藝玩樂,其實選項頗多。至於小學,其實這是台灣的教育體系中,體質最好,問題最少的一個階段。考試升初中的時代過去已久,而且現在嚴重少子化,一般國小的師生比,在堪稱健康的範圍內,並且愈來愈不會以考試來主導教學。

 

這種狀況下,是否要花大錢,進一個有名堂的幼兒園或是小學,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了。對於那些富裕的父母而言,錢確實不是重要的議題,寧可信品牌效應,高價買安心,這當然也是合理的選擇。

 

但是,如果您的收入不到一個「付幾萬塊沒感覺」的階層,也許面對「為了孩子的未來,多付一些也值得」這樣的說法,就可以三思。

 

最好的那個

引用創意藝術家李瑾倫的話「要成為最好的那個,其實沒有那麼少,沒有那麼難。」

 

 

教育特效藥何在?少些幻想 少些執著。

 

許多人迷信名牌,台灣人更常有「特效藥」心結,認為世界上總存在一個東西,雖然貴,但是效果滿檔、人人適用、服用簡易、藥到病除、無後遺症……這種藥真的存在嗎?

 

其實,大部分的情況,把孩子培養成人格、心智、身體健全的人,也不是這麼的困難,這並不是只有極少數人要花大錢才能辦到的事。我們不該忽略人類,本來就有的調適力和生命韌性。多數人並不會只為在孩童時代受了些壓力、委曲、辛苦、挫折,日後一生就完蛋。

 

台灣的家長對於「美好童年」可以少些幻想,正如對「成績卓越」可以少些執著。

 

當然,在少數較極端的案例中,孩子對於一般學校體系,產生絕對的不適應,例如:在學習上,或是和老師與同學的相處上,出現極大障礙。也許可以考慮求助於特別的教學方法來嘗試解決。但是在一般的情況中,父母對孩子親密的感情、父母與教師密切的溝通合作,以多元而趣味的方式陪伴孩子認識世界,這就已經是孩子成長茁壯 必要 且 充分 條件了。

 

 

children

(Q&A) 在歐洲,是否有為孩子量身打造符合年齡的學習環境?

 

問:

  1. 想問世宜老師,關於您提及歐洲與台灣幼兒園的差別。那歐洲會有教育「派系」的不同嗎?
  2. 我自己是認同學齡前教育(0-6 歲)是人格及生活習慣養成的基礎,不過好奇一件事,在國外,真的絕大部分都會依照小孩年紀準備剛好尺寸的東西嗎?(掃帚、抹布等)有時候看到小孩子主動想試,卻因為沒有合適尺寸,總是跟他說「你太小,不會」似乎不是挺理想的回應?(雖然我們也是這樣長大……)(29急診醫師)

 

答:(黃世宜)

 

 

歐洲教育也存有「派系」

 

有的。在歐洲,以瑞士幼稚園為例,也存在著不同的派系。

 

一般來說,我所熟悉的是一般歐洲公立幼兒園的做法。但是,也有所謂的私人幼兒園,因為校方有著特殊的教育理念,比如:堅持早期多語學習,而比一般公立幼兒園多上幾門外語,也有所謂的蒙特梭利華德福幼兒園。一般來說,公立幼兒園必須在教學上遵守共同的教育政策和學習目標,但私人辦學的幼兒園,因為各校自主,所以往往擁有自己辦學的教育特色。

 

 

讓孩子參與生活實作

 

 

children

 

 

在歐洲,許多超市(不只玩具店)有販售非常完備、適合孩子使用的生活器具,比如小掃把,小廚具,小吸塵器,小鏟子,小锯子等等。目的就是讓孩子可以參與生活實作。但……

 

即使沒有,歐洲大人也往往放手讓孩子參與。

 

比如幼兒園安排了自制披薩的活動。讓孩子自己切青椒絲,火腿片,洋菇片等等。起初很驚訝學校老師竟然讓孩子用大人用的小刀來切菜,因為對我來說實在還太危險,但是他們竟然就讓孩子這麼使用。關於這一點,坦白說我自己還沒有辦法辦到完全放手。

 

比如大人用的拖把,給小孩子拿去拖地我認為是無妨的,因為並不會發生危險,頂多就是被拖把的柄敲到頭而已。但讓小孩子用刀子切菜還是讓我心驚膽跳,由此可以發現,歐洲大人在生活教育上,尺度放得很大,這一點我個人無法做到,更無法向其他台灣家長建議。

 

畢竟,我個人認為,孩子的健康與安全是基本前提,安全做到了,其他都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