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謝宇程

(Q&A) 歐美培養學生創造「影響全世界」的產品;台灣教育學生成為「和別人一樣」的輪班星人?

 

問:老家在台中市,許多親友都競相驅使小孩報考私立初中,所持理由是教學品質,管教嚴格、同儕素質,減少霸凌。請問謝老師的看法如何?(40歲 男 跨國科技公司)

 

答:(謝宇程)同一間學校,老師及各別班級經營情況都不同,每年也會改變。所以我以下回答不針對問題中的私立學校。

 

 

教育是要讓學生學習運用自由或培養順從?

 

在我對教育的理解中,一間強調管教嚴格的學校,也許適合用來暫時約束毒病或偏差行為的少年。但若是教育正常的年輕人,強調管教嚴格的學校,我認為沒有資格討論教學品質、學生素質、減少霸凌。

 

近幾年稍稍研究了比爾蓋茲、祖克伯格等人的教育歷程,以及歐美優良學校的教育方式。我在這些卓越人物的長成過程中,在這些名校的管理模式之中,最找不到的,就是「管教嚴格」。

 

 

部分高中以較自由開放的風氣聞名,例如師大附中和圖中的建國中學。

部分高中以較自由開放的風氣聞名,例如師大附中和圖中的建國中學。

 

 

那些卓越的人,年輕的時候往往是得到極大的自由,而教育、師長、父母所做的,是教他們如何思考判斷,如何運用時間,如何督促自己完成重大困難的事,如何過一個快樂、精采、有價值的人生。這樣的學生,當然不會去霸凌同學;這樣的學生,才有資格來討論「素質」。

 

 

「減少霸凌」為名的嚴格管理是一種「學校霸凌」

 

台灣有些虛假的明星學校,它們的特徵是:把學生培養成忍耐順從的高手。這些學校的專長在於剝奪削除學生一切可能的自由:沒有自由運用的時間(課後自習、假日補習),沒有自由選擇的機會(衣著、髮長、課外學習、校系主修)。

 

他們所有的時間都由學校排定,所有的選擇都已經有了必然的指導。也許同學間的霸凌減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系統性地,有秩序地被學校霸凌-剝奪自由、強制行動、鉗制思想。培養出來的學生,日後是怎樣的情景呢?

 

 

忍耐順從帶來錦鏽前程?

 

擅於忍耐順從的學生,粗略來說,日後有兩個走向。

 

第一類,他們繼續當乖孩子,他們可以在死板守舊的職業環境下生存良好,例如公務員、學校教師、公營企業、銀行職員、基層工程師等。他們對於在工作上沒有決策權、沒有自己的聲音或意見,沒有創見或特殊表現,能感到安然自得。對於上層種種合理和不合理的規定,熱衷遵守。他們每周吃一兩次美食,每年一兩次出國旅行,就覺得很開心。

 

另一類學生,當他們終於有自由的時候,例如大學或從學校畢業,他們會迷失茫然,他們不擅於做決定與下判斷。有人將自由投注在膚淺的玩樂中,浪費掉一段時間歲月,甚至闖下小災或大禍。有些人開始想讓自己不一樣,想做些事,想獨當一面,才發現自己沒有自信,難以獨當一面,不擅發表見解,沒有辦活動及經營社群的經驗…。有一些人能克服難關,有一些人永遠不會克服內心深處壓抑與順從的模式。

 

 

選擇「影響全世界」或「和別人一樣」?

 

賈伯斯、比爾蓋茲、祖克伯格…這些人從小學習運用自由,他們的教育中很少硬性規範,沒有人生的正確道路,沒有必然的選擇與生活模式。他們三十歲之前,都領導團隊、運用創意,發表了影響全世界的產品。

 

而在地球的另一邊,有幾萬個人,三十歲的時候,是歐美品牌外包廠商的生產基地中的、每天輪班照表操課的基層工程師。他們的教育,教他們順從、聽話、忍耐、不要有意見,和別人一樣就好。

 

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三十歲的時候,「比較像」哪一邊?您希望您的孩子未來是什麼樣的人?

 

如果您問我,我絕對不會選擇讓孩子在「限制多元視野、自主判斷和行動」的環境受教育。

 

 

(Q&A) 請問公私立學校如何選擇及家長如何適應?

 

問:私立教育與公立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包括未來十二年國教及境外教育的分析)與家長的適應。(男 42歲 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答:(謝宇程)這位朋友的問題非常浩大,只用一篇文章來寫,是寫不完、寫不深、寫不仔細的。不過,幾乎我所有的文章都是和這些課題相關,歡迎您持續收看,長期交流。

 

在此先提供一個簡要的說法,讓大家有個鳥瞰式的理解。很多推論在簡短的篇幅中得省略,若略顯得武斷,請見諒。

 

教育課題牽涉極廣,這麼多的書籍都討論不完。在不同的環境、時代之中,需要孕育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台灣不能盲目仿效、更不能死守過往。

教育課題牽涉極廣,這麼多的書籍都討論不完。在不同的環境、時代之中,需要孕育出不同的教育模式。台灣不能盲目仿效、更不能死守過往。

 

 

「不必然推薦」和「必然不推薦」的私立學校

 

我在〈富裕家庭子女培育的不靠譜解方〉一文之中有提到,私校分兩種。

 

一種以「貴族學校」自我定位,以外語課程、豐富資源、多元體驗為號召。這種學校有些確實用心經營,有些則多多少少名勝於實,不能一概而定。但即使是經營良好的貴族學校,也要避免孩子陷入狹小框框,無知於社會多元複雜的現實。

 

另一種是軍事化的考試機器培訓所,其教育模式遠遠落後於時代,諻論面對未來。當然也許有些原因我沒考慮到,但現在我看不出任何理由,應該拿這筆錢讓孩子去受過時的僵化教育。

 

 

從「不完美」到「更不完美」的教改

 

公立學校的情況就更複雜。小學、國中、高中、大學情況各異,城市與鄉村、明星學校和後段學校差別甚大。

 

簡單來說,無論哪個學校都有懷抱熱忱、善心的老師與校長,但他們常是少數。另有不少教師抱持的教學態度是:盡完上課的職責,其他不關我事。由於大局目標混亂、士氣低落、管理僵化,使後者似乎愈來愈多。

 

關於十二年國教的相關改革,雖然推動者也是一番善意,但是其改革核心既是所謂「教學正常化」,那就在「除去歷史錯誤」的層次,並不是對應當前世界大環境的變遷與趨勢而發生的前瞻性謀劃。

 

十二年國教更大的失誤在於,將「升學方式」視為改革重點;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課表設計等重要課題改革有限。而且升學方式是機會爭奪的零和賽局,當然會產生極強大的鬥爭。

 

最後,這個改革的初衷達成得有限,造成的成本及損害卻很大。在〈為何教育專家研擬的制度與現實落差大,常朝令夕改?〉一文當中有提到相關的看法。

 

 

和「人生現場」有距離的「教學現場」

 

家長在這個環境之中,要用什麼樣的方式看待與對應教育體系呢?

 

首先,請區分兩件事:「教學現場」與「人生現場」。教學現場是教室中的動態:學生是否安靜或吵鬧,聽課是否專心或在睡覺,考試成績是高還是低。人生現場是這個變化中的大千世界:如何傑出、快樂、有貢獻。

 

教學現場的乖孩子、優等生,與後來人生現場的開創者、生活家,不見得是同一批人。請把心思重心放在我們的「人生現場」,若付出了大量資源與努力,讓孩子在教學現場風光,但在人生現場步履蹣跚,並不值得。

 

 

拿回「教育主控權」

 

再來,要拿回對教育的主控權。我們都知道人生有極多元的路徑與邏輯,而且快速變化;其中很大一部分,教學現場的經營規劃者並不理解也跟不上。但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今日,知識的取得極為便利,人生路徑極多,教育資源管道極多。

 

教育這件事,不見得只能聽任學校與教育體系「宰制」。我們可以在各種資源之間靈活取捨、截長補短。這部分,我在〈要不要自學?並非二分,而是幅度拿捏〉一文中有略述,之後會更詳細說明。

 

 

(Q&A) 就讀體制外小學,要如何避免未來銜接國中時適應不良?

 

問:小孩明年上小學,正考慮學區國小或體制外小學(如:道禾、或其他森林小學),請問未來銜接國中要如何避免適應不良?(40歲 男 科技業跨國公司 經理)

 

答:(謝宇程)以下針對一般的情況來設想,給您作參考。

 

 

小學問題並不嚴重

 

首先,在台灣各階段的體制內教育當然都不完美,但是小學階段卻是相對問題比較小一些些的。大致上教改團體過去曾對小學的抨擊及訴求,近年來改改善不少,例如不再體罰,也不再升學導向教育,班級學生人數也減少,許多小學老師也發展靈活、趣味、創意,具啟發性的教學。

 

雖然情況因地點,因學校、因教師而異,而且都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是小學至今是讓我最樂觀的一個階段。如果我是小孩,要在各階段之中選一個階段進入體制內教育,我最可能選擇的是小學。小學之後的體制內教育實況,普遍來說是讓人更加憂慮的。

 

體制內小學並不完美,但已是各階段之中問題相對不大的。

體制內小學並不完美,但已是各階段之中問題相對不大的。

 

 

銜接國中適應不良純屬必然

 

關於您所問的「如何避免未來銜接國中時適應不良?」,這個問題答案是非常明確:銜接國中是一定會適應不良。

 

從體制外國小進入體制內國中會適應不良,體制內國小升體制內國中也會適應不良,我聽過許多國中老師本身就頗為適應不良,希望及早退休。

 

因為現在國中還在一個多種期待並存,頻繁改革變動,舊模式雖瓦解、新模式仍沒有完善建立的尷尬狀態。

 

正常化教育的改革,在十二年國教之中,國中是重點,但是仍有許多家長期待國中是「拼明星高中」的鬥爭培訓場。國中的學生處於躁動的青春期,老師現在失去了管束的威權,但是無論體制上,或老師的教學方法上,都尚未發展出一個完整的模式 (例如選課制、創造導向而非聽考導向),引導及善用學生內發的動能。

 

國中教學的目標精神、課堂操作、學習方針,都仍在角力、碰撞和變化之中,也許再過幾年,國中教學可以從比較落後的狀態下蛻變,但目前還在陣痛期。

 

 

用駭客精神面對不完美體制

 

如何應對這樣的學習環境,關於方法細節,我未來會有更多文章討論分享。在這裡想提供一個最重要的原則:駭客精神。

 

如果您熟悉軟體界,駭客精神並不是許多人會聯想到的「發病毒、竊資料、破壞網站」。那些程式高手們談的駭客精神,是一種高度的自主精神及動手意願:如果什麼事情不完美,我不坐著抱怨,不等待別人來救贖,我會深刻了解問題,然後捲起袖子把它解決了。每一個程式高手,都有這樣的精神人格,而他們都用這樣的方式在教育他們的孩子。

 

說更實際一點,無論在什麼樣的教育體制之中,我們都要抱持一個更獨立自主的心態,思考教育的目標意義,判斷何為好的教育內容、方法、模式。

 

 

找方法繞過學習限制

 

不完美的制度和不頂好的教師,總會構成學習限制,教學內容和方法不免落後,甚至用某些荒唐的方式來評價孩子。我們不必和環境生死決鬥,要有辦法心平氣和看待,也不必臣服被牽著鼻子走錯的路,聰明地用手邊的資源,繞過限制,溜開錯路,走向自己人生前途。

 

例如,因為學校體系人事制度的僵硬落後,在學校中必有幾個科目的老師,可能是能力不佳、方法落後、偷懶怠惰。我們過去的方法是家教和補習,現在也許能利用網路資源,組成學生共學,也許更能提升學習成效果。

 

又例如,因為教育體系風氣的落後,體育、藝術等科目竟然被視為不重要,程式、商業知識、第二外國語這些前瞻性的科目被視為不必要;我們不必等(也等不到)學校做出改變,其實身邊早就有各種資源及途徑幫助我們好好學習。

 

這部分的實作方法,我也正在蒐集資料和分析,之後會有不少相關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敬請期待。

 

 

(Q&A) 如何有效地跟父母或長輩溝通不一樣的觀點呢?

 

問:我們通常比較少談「對上」的教育問題,如何有效地跟自己的父母或是長輩溝通我們對事不一樣的觀點呢?(31歲 男 澳洲打工度假)

 

答:(謝宇程)關於您的提問,有很多背景資訊其實很重要,例如,您想溝通的是什麼樣的課題,您和父母的關係如何,溝通的目標又是什麼。在沒有這些資訊的情況下,只能依我本身的經驗,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和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

 

 

傳統家庭親子相處的難處

 

您和我年紀相差不多,都是男生,如果您也覺得和父母溝通不良(造成您如此發問的原因),也許這些構成了我們的基本相似之處。

 

我從高中起到幾年之前,和父母關係也很不好。有幾個原因。首先,我父母本來就不是那種溫柔、和煦、善於傾聽的人,他們是老一輩,習慣用管教指責來表達關愛。我在高中之後對自己的人生相當迷惘,而我似乎無法依照他們的期待來過人生,這都造成雙方的隔閡,有時候衝突頗為激烈。

 

我也曾經很怨,為什麼沒有和某些人和父母那樣親愛如蜜的關係。聽過一些「親子關係專家」分享的方法,也很難套用在我身上。和父母的關係,一直到這兩三年才有些改善,我的辦法並不感人,也不花俏。

 

常常,衝突最激烈的,是應該要最親密的家人。

常常,衝突最激烈的,是應該要最親密的家人。

 

 

從緊張對立到正向和緩

 

過去幾年,我和父母沒有住在一起,互動不如過去多,我也愈來愈接受他們的愛好、習慣、想法和我是不一樣的,很可能無法徹底改變。

 

所以,許多他們的意見,如果不會干涉到我的生活,我就不試著說服他們。相對的,關於我的生活和想法,我多提他們認同、放心、熟悉的事情。至於其他的部分,例如政治、人生觀…的想法,既不易溝通,實際上我們也不需要完全同步,我就不和他們提,就算偶然提起,我也尊重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和習慣。

 

另外,在相處的時候,我可能多帶到一些有共識、共同(有點)關心的話題,例如運動、營養、市場菜價、新知見聞、世界經濟。慢慢的,對話之中的共識增加,對立減少,關係漸漸和緩正向。最近父母主動裝了 LINE,偶爾互傳網路笑話、短文,似乎走入比較正向的循環。

 

目前的溝通,也許比起許多模範等級的親子關係,還差一大截,我們沒有每天說愛,也沒有早晚擁抱(我和父母都是內歛的人),但我已經覺得很慶幸了。

 

我們常期待和父母建立極為深入親密的親子關係,但這不見得是每個家庭的最佳模式。

我們常期待和父母建立極為深入親密的親子關係,但這不見得是每個家庭的最佳模式。

 

 

合適的親子關係,各家庭各時期不相同

 

這篇文章和您分享的最主要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要摸索合適的親子關係,每個家庭、每個時期不見得一樣。那些甜美如蜜的親子關係,需要一些雙方特質的前提條件,不見得是標準,不見得每個人都達得到。

 

有些父母和子女,可以達成深度的互相了解、支持、同心的關係,是很令人羨慕,但我們不見得要如此高的期待,至少不必急著達成。不見得要期待父母現在能理解和深度認同我們的一切。有時候子女不要對父母有太多期待、壓力、幻想,正如父母也不該對子女有一個預期,要子女成為怎麼樣的人。

 

所以,也許合適的溝通是,不期待在對話的時候說服對方什麼、證明什麼是對是錯。人與人的對話,不可能也不需要求得全然的共識。在對話之中,可以只是表達認同、重視、願意理解,如此,可以減少父母的自身焦慮。其實父母也有他們的脆弱吧,和我們這些做子女的一樣。

 

如果您期待達成父母與子女無話不談,徹底的彼此認同,成為深刻的心靈親密同伴,也許這篇文章無法滿足您,這也是我目前沒有到達的境界。推薦您「深度匯談」的相關資料,這是一系列在組織中達成共識的對話方法,在家庭中也可能某程度適用。

 

 

(Q&A) 剛到美國進修,如何有效率提升英文溝通能力?

 

問:我是一個平常沒有在寫文章,唸英文的地區醫院婦產科醫師,陰錯陽差拿到 Visiting scholar 身份,帶著全家來美國進修半年,剛到芝加哥三天。常聽去過美國進修的朋友講,丟到這個環境慢慢就會適應,聽力就會進步,小弟到目前為止還沒這個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平常用的太少,想請問版上的名師,有沒有更快適應美國生活的方法,光是這樣辦事(開戶、租屋),聽力就會進步嗎?不需要再做額外的努力嗎?(39歲 男 婦產科主任)

 

答:(謝宇程)您好,拿到獎學金與家人一起海外進修,真是一大美事。如果能充分運用這段時間,您不但能加深專業能力,相信您的視野、人際關係,都能向前大幅邁步。

 

語言能力是您擴展經歷與見識的必要工具。要有水準以上的英語溝通能力,才可能結交外國朋友,包括同專業或專業外的朋友。這不但是為了生活需求,也是為了確保上課或參加研討會有收獲,進而向同領域的人展現你的能力,誰知道可以為您帶來什麼樣的機會?

 

而您的懷疑是對的,平常辦些開戶租屋的手續,不足以讓您的英文自動進步,美國的空氣沒有讓英文自動進步的魔力。半年時間不長,用掉一天少一天,要短時間提升英語溝通能力,絕對要用有效率的方法。
以下提供您幾個方法:

 

有機會進修充電,值得好好把握。圖為元智大學校園一景。

有機會進修充電,值得好好把握。圖為元智大學校園一景。

 

 

新聞 podcast 訓練聽力也增加聊天話題

 

建議從現在開始,無論採買、煮菜、洗澡、散步…任何只要耳朵能空出來的時間,都用來聽新聞廣播的 podcast。之所以使用新聞廣播,是因為它雖然不斷變化,但略有主題性,例如,最近 ISIL 的事件就不斷報導,幾個關鍵字聽熟了,內容就大致能掌握。

 

再則是因為新聞是和他人聊天的重要話題,和歐美朋友聊聊蘇格蘭獨立失敗後西班牙與比利時的分裂問題,談談美國再次出兵伊拉克,他們會把你當成一個「世界人」。

 

資源推薦:National Public Radio Podcasts

 

 

影集強化聽力且兼顧樂趣

 

聽新聞的時候可以是像流水一般聽過去,抓到多少懂多少,期待順其自然的進步。另外,聽力要快速進步,還需要專注訓練。而影集能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

 

首先,請選購一套合適的影集。除了你喜歡之外,也可挑一下主題。依您的背景來說,最好是挑醫療為背景的影集。以一般人生活為主題的幽默影集也可。

 

其次,建議這樣看:若沒有中文字幕就完全看不懂,可以先開中文字幕看一遍,若可以,就跳掉這個步驟。然後,開英文字幕來看,若有看不懂的地下就停下來,倒退一點重看,或是查個字典。最後,關掉字幕再看一次,若可以,儘量聽懂每句話的意思。

 

這樣的學習,大致上可以兼顧樂趣,實際用途(用於聊天),了解美國人溝通與思考,而且由影集教你英文,相對便宜,而且不會沒耐心。

 

資源推薦:
List of medical drama television programs(醫療相關)

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幽默)

 

學習英文,是許多台灣人從小到大難逃避的焦慮。圖為某英文補習班的巨幅廣告。

學習英文,是許多台灣人從小到大難逃避的焦慮。圖為某英文補習班的巨幅廣告。

 

 

語言交換訓練口說

 

如果您有些資金,當然不妨找個短期的英文家教。如果您想省些錢,可以找語言交換,許多大學都有這樣的服務或中介機構。您可以找一個想學中文、能說英文的人(想學中文的人可不少),您和他定期見面聊天,一半時間用中文,一半時間用英文。

 

特別建議找歐陸來的人,他們英文會在水準以上,但是比美國人更能同理外國人的情況,面對破破的英文比較有耐心,他們也更容易和亞洲人交朋友。事實上,最可能和您交上朋友的,是其他從各地孤身而來的訪問學者,而不是已有人際關係網絡的當地人。

 

要做這些事,都是要花心力時間,但要有收獲總要先付出。這些建議應該可以達成「擒蛇打七寸,好鐵鑄刀口」的效果。祝您在美國的學習與生活充實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