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黃世宜

(Q&A) 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

 

問:在《(Q&A) 新加坡的工作邀約該如何從各面向來考量》一文中,校長提到了:「大器不扭捏,從孩子到年輕醫師到資深醫師,都一樣,他們很少會不好意思、客氣退讓、扭扭捏捏。這是我最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但在台灣不是很容易培養。」

 

而我的小朋友就有這種症頭,在外人面前很害羞,等到別人走了才回神,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引導,想請教如何「在台灣培養大器不扭捏的孩子」?(35歲 男 核醫科主任)

 

答:(黃世宜)

 

害羞或許是人的天性

 

其實,在歐洲不少孩子和青少年,也包括我的兩個女兒,在外人面前也是非常害羞的噢!又或者,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取得時間跟信任,他們才願意放下心防願意侃侃而談分享一切。也因此,我的觀察與教學經驗是,特別害羞或許就是人的天性吧。

 

而對於我的瑞士學生們,即使已經是高中生,百分之九十在初次見面時,也往往不願公開表示太多個人意見。要到願意侃侃而談的程度,我想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覺得安心,確認他們說什麼都不會被反對、被拒絕,那麼他們就會願意打開心門大方分享。

 

 

讓孩子勇於與世界對話的撇步

 

要讓孩子慢慢勇於與世界對話,是得經過一個漫長過程的,以下有一些撇步:

 

 

fb_kids

 

 

第一階段:請給害羞的孩子時間,先跟他們一樣保持沈默,讓他們感到我們是同一陣線的。請不要心急,讓害羞的孩子有時間準備自己的心情。家長或教師如果遇到孩子不願公開表示意見,那就不要強迫他們,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認識自己,有時間面對這個要求他們直面對話的世界。

 

請記住,害羞也是對這個世界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沒有什麼不好。相反地,如果在第一階段要求孩子大方,反而容易招致孩子的排斥,未來將更不願意公開表達自己的情緒跟想法。

 

第二階段:孩子一旦在公開場合有應對,開始說出隻字片語,請公開即時給予肯定與耐心傾聽。孩子要在公眾場合表達流暢完整的意見,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而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已經在公開場合表達許多東西了,比如一些情緒的反應(如大哭或亂丟東西)或是短短一句無釐頭的話(那個阿姨怎麼長得像斑馬?)諸如此類。

 

基本上,孩子要成熟理性地表述對一個議題的看法,至少還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教育,換句話說,最快也要到國中以後,才能完整這樣的思維邏輯訓練過程。而在這之前,往往多是情緒而無釐頭的表現。而這一些情緒與無釐頭的公開表達,看似幼稚,但卻是邁向成熟的重要必經過程,千萬別輕忽或責備,請家長一定不管如何都要給予耐心理解與支持噢!因為在這一個階段如果一旦被打斷或被責罵嘲笑,很容易從此被打擊,之後孩子往往就更不想再公開表達自己任何想法了。

 

第三階段:儘量用開放式的小問句,不要加入自己的長篇價值判斷。基本上第一跟第二階段都熬過去之後,孩子會很願意分享,分享的細節與內容也會越來越多。這時候,在他們停頓或希望長輩的回應時,儘量不要加入自己長篇的講話,而是用開放的引導式小問題,讓孩子慢慢去思考原來還能再表達些什麼。以下舉例:

 

建議:什麼時候可以看電視?看什麼樣的電視節目?為什麼?(用小問題讓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決定,讓他自己找答案自己表達)

 

不建議:你回來之後要寫完功課,七點以後才能看電視。而且只能看卡通。其他的電視有暴力情節有色情畫面,對你非常不好。(開始碎碎念,然後孩子只能靜靜地聽大人說,沒有機會自己思考自己表達)

 

 

爸媽請慢慢來,給孩子時間。

 

綜合來說,我想您的小朋友跟我們家小朋友一樣,也像我其他的瑞士學生一樣呢!我想只要是人,都害怕在公開場合受到傷害,都期待在公眾面前受到肯定,尤其來自最親最愛的人的肯定。所以爸爸媽媽請慢慢來,給孩子好幾年的時間,慢慢從基礎打起,有朝一日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有自信勇於表達自己的人噢!

 

 

book

(Q&A) 在自我實現及教育子女間如何取得最佳平衡?

 

問:我是醫院護理部督導長,女兒念三年級。我現在念博士班七年級了。在多重角色下總讓自己很急。請教老師在自我實現及教育子女間如何取得最佳平衡?下班回家陪小孩,我的功課又落後。然而放下孩子寫文章又覺得沒盡母責。有些挫折…

 

答:(黃世宜)其實您的情形也正是我的情況呢!我的觀點和做法是,自我實現以及教育子女之間並沒有衝突,而且甚至,我發現,自我實現其實也應該是教育子女的一部份。

 

 

book

 

 

從愧疚到獲得新領悟

 

起初我跟您一樣,心裡感到很愧疚,覺得似乎沒有放下自己的學業工作,沒有專心陪伴小孩,好像是一個失職的母親…但是,後來有一次與大學時代的恩師敘舊,得到了新的領悟,很願意跟您分享。

 

是這樣的,我恩師本身是國文系的教授,她有三個孩子,如今兩個台大醫科,一個台大電機。雖然孩子的成就不能用學校科系來評量,但是,因為恩師從孩子還小時,就已經是忙碌的博士生,一直到如今的學者,中間發表了不知道多少論文著作!這一切不禁讓我好奇,在如此繁忙的研究教學工作中,又如何顧及孩子的功課?於是我特地問了我恩師。

 

 

身教,作為孩子模仿的對象。

 

恩師說,其實很簡單,身教。小孩子看到母親認真工作,都在看書寫論文,懂得自己在工作與家庭兩者間取得平衡,不需要特地陪伴,不需要說教,孩子喜歡模仿,自然就會跟著認真學習,學母親那一樣,自動自發規劃自己的興趣與學業。

 

後來,我照著恩師的方法,發現果然非常有效。一來自己不再愧疚,知道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是身教的一部份,又能兼顧自己的學業。二來孩子更加自動自發。過去完全放下自己的事情去陪伴他們,反而容易因為心急而口氣焦躁,造成孩子無形的壓力。放手做自己的事情,孩子更有喘息的空間去觀察父母的身教,接著進一步主動模仿。

 

就像我恩師當時告訴我的,「又不是喝酒吸毒,媽媽認真進取絕對是好事!」,千萬不要為自我實現自責,尤其身為一個女人,一個母親,更是辛苦。所以加油!我們一起努力。

 

 

(Q&A) 經典文學小說與歐洲哲學著作推薦

 

問:想請問幾位老師是否有些平常看的閒書推薦?(30 歲 男 復健科醫師)

 

答:(黃世宜)因為我個人興趣的關係,所以我看的書籍集中在文史哲這個領域。尤其是我個人特別推薦古今中外文學的經典小說,以及歐洲哲學著作這兩大類。

 

 

shihyi-recommendation

 

 

古今中外文學的經典小說

 

個人推薦文學經典的原因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文字本身精煉,經得起考驗。而內容方面,展現了人性複雜的多元,對理解現在我們所處的世界很有幫助。之所以選擇小說這個文類,是因為我本身就是一個喜歡聽故事、說故事的人,小說的閱讀對我來說,特別有舒解壓力的幫助。

 

古今中外有非常多的文學經典小說,您可根據自己的喜愛選讀。我個人特別喜愛、定期翻閱的是,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還有曹雪芹的紅樓夢。而其他文學經典小說,我都來者不拒,永遠讀不完。金瓶梅,紅與黑,追憶逝水年華,雪國,咆哮山莊,水滸傳…我看文學小說就像女人期盼時尚那樣的熱切,沒看過的作家,沒看過的小說,會想盡辦法搜刮…

 

 

歐洲哲學家的著作

 

為什麼是歐洲哲學家?這也是單純興趣。可能這跟我是基督徒有關,而基督教信仰是歐洲哲學思想的重要基石,不管是質疑還是服膺。閱讀歐洲歷代哲學家的思想著作,會讓我有一種更親近地思考自身處境與世界變動的聯結。

 

在這裡我也並沒有特別推薦哪一位,因為我也是來者不拒,都有興趣拿來就讀。而且我發現每一個時期,隨著心境不同,所欣賞推薦的哲學家也就不一樣。比如今年,由於台灣香港的社會不安與變動,我對漢娜鄂蘭以及盧梭就特別有興趣。

 

以上推薦給您!

 

 

近期課程

 

 

children

(Q&A) 在歐洲,是否有為孩子量身打造符合年齡的學習環境?

 

問:

  1. 想問世宜老師,關於您提及歐洲與台灣幼兒園的差別。那歐洲會有教育「派系」的不同嗎?
  2. 我自己是認同學齡前教育(0-6 歲)是人格及生活習慣養成的基礎,不過好奇一件事,在國外,真的絕大部分都會依照小孩年紀準備剛好尺寸的東西嗎?(掃帚、抹布等)有時候看到小孩子主動想試,卻因為沒有合適尺寸,總是跟他說「你太小,不會」似乎不是挺理想的回應?(雖然我們也是這樣長大……)(29急診醫師)

 

答:(黃世宜)

 

 

歐洲教育也存有「派系」

 

有的。在歐洲,以瑞士幼稚園為例,也存在著不同的派系。

 

一般來說,我所熟悉的是一般歐洲公立幼兒園的做法。但是,也有所謂的私人幼兒園,因為校方有著特殊的教育理念,比如:堅持早期多語學習,而比一般公立幼兒園多上幾門外語,也有所謂的蒙特梭利華德福幼兒園。一般來說,公立幼兒園必須在教學上遵守共同的教育政策和學習目標,但私人辦學的幼兒園,因為各校自主,所以往往擁有自己辦學的教育特色。

 

 

讓孩子參與生活實作

 

 

children

 

 

在歐洲,許多超市(不只玩具店)有販售非常完備、適合孩子使用的生活器具,比如小掃把,小廚具,小吸塵器,小鏟子,小锯子等等。目的就是讓孩子可以參與生活實作。但……

 

即使沒有,歐洲大人也往往放手讓孩子參與。

 

比如幼兒園安排了自制披薩的活動。讓孩子自己切青椒絲,火腿片,洋菇片等等。起初很驚訝學校老師竟然讓孩子用大人用的小刀來切菜,因為對我來說實在還太危險,但是他們竟然就讓孩子這麼使用。關於這一點,坦白說我自己還沒有辦法辦到完全放手。

 

比如大人用的拖把,給小孩子拿去拖地我認為是無妨的,因為並不會發生危險,頂多就是被拖把的柄敲到頭而已。但讓小孩子用刀子切菜還是讓我心驚膽跳,由此可以發現,歐洲大人在生活教育上,尺度放得很大,這一點我個人無法做到,更無法向其他台灣家長建議。

 

畢竟,我個人認為,孩子的健康與安全是基本前提,安全做到了,其他都好說。

 

 

統計

(Q&A) 請問關於教育的研究,是否會經過科學的角度來驗證?

 

問:我是一位剛養育了一個正在經歷 terrible two 階段,也正準備迎接第二個寶寶的新手爸爸,因為本身是一位醫師,想請問關於教育的研究有像實證醫學一樣,用科學的角度來驗證不同教育方法在實做之後的成果嗎?(32眼科醫師)

 

答:(黃世宜)教育其實是一門橫跨人文與科學的領域,涵蓋了質的研究與量的研究。換句話說,教育研究跟實證醫學不一樣的是,不僅可以用科學量化的研究方法,也可以使用人文領域常用的質化研究法。

 

比方說,在教育學領域中,有一門專科叫做教育統計學,這一門研究方法就是重視數據的整理,用數據來支持某一種教育研究。

 

 

統計

醫學常用的統計方法,在教育統計上也會使用。

 

 

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在教育學研究論文中,以實證掛帥的量化研究越來越罕見。筆者十幾年前剛進入高雄師範大學時,還存在著以量化研究為主要研究方法的論文,而且教育統計學當時也屬必修教育學分科目,但隨著十幾年過去,筆者發現量化研究的教育論文幾近絕跡。

 

事實上,在教育學質化研究中,也是有數據來支持論證的,但是,這一些數據不是主角,質化研究更重視軟性的推論演繹,而不是追求一對一的必然。

 

換言之,教育學研究是介於人文和科學之間的研究:它不僅需要感性的人性推敲,同時也需要理性的實證推理。

 

 

深度對談 教養 /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