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網路講堂

(Q&A) 如何有效地跟父母或長輩溝通不一樣的觀點呢?

 

問:我們通常比較少談「對上」的教育問題,如何有效地跟自己的父母或是長輩溝通我們對事不一樣的觀點呢?(31歲 男 澳洲打工度假)

 

答:(謝宇程)關於您的提問,有很多背景資訊其實很重要,例如,您想溝通的是什麼樣的課題,您和父母的關係如何,溝通的目標又是什麼。在沒有這些資訊的情況下,只能依我本身的經驗,提供一些思考方向和建議,希望對您有幫助。

 

 

傳統家庭親子相處的難處

 

您和我年紀相差不多,都是男生,如果您也覺得和父母溝通不良(造成您如此發問的原因),也許這些構成了我們的基本相似之處。

 

我從高中起到幾年之前,和父母關係也很不好。有幾個原因。首先,我父母本來就不是那種溫柔、和煦、善於傾聽的人,他們是老一輩,習慣用管教指責來表達關愛。我在高中之後對自己的人生相當迷惘,而我似乎無法依照他們的期待來過人生,這都造成雙方的隔閡,有時候衝突頗為激烈。

 

我也曾經很怨,為什麼沒有和某些人和父母那樣親愛如蜜的關係。聽過一些「親子關係專家」分享的方法,也很難套用在我身上。和父母的關係,一直到這兩三年才有些改善,我的辦法並不感人,也不花俏。

 

常常,衝突最激烈的,是應該要最親密的家人。

常常,衝突最激烈的,是應該要最親密的家人。

 

 

從緊張對立到正向和緩

 

過去幾年,我和父母沒有住在一起,互動不如過去多,我也愈來愈接受他們的愛好、習慣、想法和我是不一樣的,很可能無法徹底改變。

 

所以,許多他們的意見,如果不會干涉到我的生活,我就不試著說服他們。相對的,關於我的生活和想法,我多提他們認同、放心、熟悉的事情。至於其他的部分,例如政治、人生觀…的想法,既不易溝通,實際上我們也不需要完全同步,我就不和他們提,就算偶然提起,我也尊重他們有自己的判斷和習慣。

 

另外,在相處的時候,我可能多帶到一些有共識、共同(有點)關心的話題,例如運動、營養、市場菜價、新知見聞、世界經濟。慢慢的,對話之中的共識增加,對立減少,關係漸漸和緩正向。最近父母主動裝了 LINE,偶爾互傳網路笑話、短文,似乎走入比較正向的循環。

 

目前的溝通,也許比起許多模範等級的親子關係,還差一大截,我們沒有每天說愛,也沒有早晚擁抱(我和父母都是內歛的人),但我已經覺得很慶幸了。

 

我們常期待和父母建立極為深入親密的親子關係,但這不見得是每個家庭的最佳模式。

我們常期待和父母建立極為深入親密的親子關係,但這不見得是每個家庭的最佳模式。

 

 

合適的親子關係,各家庭各時期不相同

 

這篇文章和您分享的最主要想法就是:每個人都要摸索合適的親子關係,每個家庭、每個時期不見得一樣。那些甜美如蜜的親子關係,需要一些雙方特質的前提條件,不見得是標準,不見得每個人都達得到。

 

有些父母和子女,可以達成深度的互相了解、支持、同心的關係,是很令人羨慕,但我們不見得要如此高的期待,至少不必急著達成。不見得要期待父母現在能理解和深度認同我們的一切。有時候子女不要對父母有太多期待、壓力、幻想,正如父母也不該對子女有一個預期,要子女成為怎麼樣的人。

 

所以,也許合適的溝通是,不期待在對話的時候說服對方什麼、證明什麼是對是錯。人與人的對話,不可能也不需要求得全然的共識。在對話之中,可以只是表達認同、重視、願意理解,如此,可以減少父母的自身焦慮。其實父母也有他們的脆弱吧,和我們這些做子女的一樣。

 

如果您期待達成父母與子女無話不談,徹底的彼此認同,成為深刻的心靈親密同伴,也許這篇文章無法滿足您,這也是我目前沒有到達的境界。推薦您「深度匯談」的相關資料,這是一系列在組織中達成共識的對話方法,在家庭中也可能某程度適用。

 

 

(Q&A) 剛到美國進修,如何有效率提升英文溝通能力?

 

問:我是一個平常沒有在寫文章,唸英文的地區醫院婦產科醫師,陰錯陽差拿到 Visiting scholar 身份,帶著全家來美國進修半年,剛到芝加哥三天。常聽去過美國進修的朋友講,丟到這個環境慢慢就會適應,聽力就會進步,小弟到目前為止還沒這個感覺,不知道是不是平常用的太少,想請問版上的名師,有沒有更快適應美國生活的方法,光是這樣辦事(開戶、租屋),聽力就會進步嗎?不需要再做額外的努力嗎?(39歲 男 婦產科主任)

 

答:(謝宇程)您好,拿到獎學金與家人一起海外進修,真是一大美事。如果能充分運用這段時間,您不但能加深專業能力,相信您的視野、人際關係,都能向前大幅邁步。

 

語言能力是您擴展經歷與見識的必要工具。要有水準以上的英語溝通能力,才可能結交外國朋友,包括同專業或專業外的朋友。這不但是為了生活需求,也是為了確保上課或參加研討會有收獲,進而向同領域的人展現你的能力,誰知道可以為您帶來什麼樣的機會?

 

而您的懷疑是對的,平常辦些開戶租屋的手續,不足以讓您的英文自動進步,美國的空氣沒有讓英文自動進步的魔力。半年時間不長,用掉一天少一天,要短時間提升英語溝通能力,絕對要用有效率的方法。
以下提供您幾個方法:

 

有機會進修充電,值得好好把握。圖為元智大學校園一景。

有機會進修充電,值得好好把握。圖為元智大學校園一景。

 

 

新聞 podcast 訓練聽力也增加聊天話題

 

建議從現在開始,無論採買、煮菜、洗澡、散步…任何只要耳朵能空出來的時間,都用來聽新聞廣播的 podcast。之所以使用新聞廣播,是因為它雖然不斷變化,但略有主題性,例如,最近 ISIL 的事件就不斷報導,幾個關鍵字聽熟了,內容就大致能掌握。

 

再則是因為新聞是和他人聊天的重要話題,和歐美朋友聊聊蘇格蘭獨立失敗後西班牙與比利時的分裂問題,談談美國再次出兵伊拉克,他們會把你當成一個「世界人」。

 

資源推薦:National Public Radio Podcasts

 

 

影集強化聽力且兼顧樂趣

 

聽新聞的時候可以是像流水一般聽過去,抓到多少懂多少,期待順其自然的進步。另外,聽力要快速進步,還需要專注訓練。而影集能幫助你達到這個目標。

 

首先,請選購一套合適的影集。除了你喜歡之外,也可挑一下主題。依您的背景來說,最好是挑醫療為背景的影集。以一般人生活為主題的幽默影集也可。

 

其次,建議這樣看:若沒有中文字幕就完全看不懂,可以先開中文字幕看一遍,若可以,就跳掉這個步驟。然後,開英文字幕來看,若有看不懂的地下就停下來,倒退一點重看,或是查個字典。最後,關掉字幕再看一次,若可以,儘量聽懂每句話的意思。

 

這樣的學習,大致上可以兼顧樂趣,實際用途(用於聊天),了解美國人溝通與思考,而且由影集教你英文,相對便宜,而且不會沒耐心。

 

資源推薦:
List of medical drama television programs(醫療相關)

The Big Bang Theory(生活幽默)

 

學習英文,是許多台灣人從小到大難逃避的焦慮。圖為某英文補習班的巨幅廣告。

學習英文,是許多台灣人從小到大難逃避的焦慮。圖為某英文補習班的巨幅廣告。

 

 

語言交換訓練口說

 

如果您有些資金,當然不妨找個短期的英文家教。如果您想省些錢,可以找語言交換,許多大學都有這樣的服務或中介機構。您可以找一個想學中文、能說英文的人(想學中文的人可不少),您和他定期見面聊天,一半時間用中文,一半時間用英文。

 

特別建議找歐陸來的人,他們英文會在水準以上,但是比美國人更能同理外國人的情況,面對破破的英文比較有耐心,他們也更容易和亞洲人交朋友。事實上,最可能和您交上朋友的,是其他從各地孤身而來的訪問學者,而不是已有人際關係網絡的當地人。

 

要做這些事,都是要花心力時間,但要有收獲總要先付出。這些建議應該可以達成「擒蛇打七寸,好鐵鑄刀口」的效果。祝您在美國的學習與生活充實又愉快。

 

 

跨國公司律師建議:面向未來,最有價值的學習是「學那些沒有人在學的事」。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全球化的時代,台灣要和哪些國家站在一起,才能有效互補合作?當台灣要和歐美、日韓走在一起,頂多跑腿和代工;到中國進行商業合作,卻因為當地法治不成熟而膽戰心驚。也許更適合和我們合作交流的國際同伴其實是東南亞。若要讓這個契機落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眼光,又如何教育培養?

 

 

顛沛流離是資產,不是缺憾。

 

現任跨國公司法務的 Joseph,出生地和童年成長地是福州,因此熟悉閩北方言與風俗。在小學時,父母因政治因素逃亡到澳門住了幾年,因而會說粵語。在高中時來到台灣,因為家裡窮,他讀高中時還擺攤賣蔥油餅掙錢,因此台灣主流的閩南語也說得很流利。這樣的經歷,讓他一直覺得自己不是「正港台灣人」。

 

Joseph 很感慨地告訴我,他曾經以為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是他的人生缺憾,但他現在才知道這是他的資產。他在東南亞工作,常常遇到祖籍東南亞各地的華僑,除了台商之外,廣東和福建後代極多。因為他青少年時代在各地居住,深知許多地方的風俗、語言、生活方式,因而他可以隨時切換認同,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明白對方的喜好與立場。這對他在工作中,和他人建立信任與對話基礎有極大的幫助。

 

 

教育要打破單一

 

Joseph 的工作經驗,讓他深刻感受到,在經歷、語言、知識、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發展多元人才是多麼重要。尤其,我們和東南亞接近,和他們合作的空間大,但我們有沒有去了解他們的現況、歷史、產業?

 

對台灣大部分的人來說,也許學習英文很重要。但是熟悉越南文、泰文、印尼文的人,將會是未來台灣的重要資產。尤其外籍婚姻移民的第二代,如果能結合他們雙親的知識資源,讓他們真的學會「母語」,他們會真的是未來台灣的寶藏。

 

 

企業與政府要打破封閉與短視

 

歐美、日韓、中國的政府和企業,近年來用各種方式讓年輕人了解「開發中國家」,包括東南亞、印度、非洲。而且為達到這個目標,開發了許多台灣人不太熟悉的管道。除了留學生、交換學生、短期工作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借調」這個制度。

 

世界快速變動,別再只用「外勞」眼光來看待東南亞朋友了。圖為某建設工地。

世界快速變動,別再只用「外勞」眼光來看待東南亞朋友了。圖為某建設工地。

 

 

借調這個詞,在英文中叫 secondment,在台灣比較常見的狀況是政府邀請教授擔任首長及官職的時候。但在歐美日韓,借調愈來愈常發生在各領域、跨國界的人才合作交流,而且常發生在中階以下的職務。

 

例如,日本政府派有年輕(且低階的)官員,借調到緬甸政府的經貿部門上班。一來,這位官員了解日本企業情況,可以讓雙方貿易更為通暢便利;第二,這位年輕官員將會深耕緬甸的人脈、語言、產業、政府,將成為雙方的橋樑,是政界商界都需要借重的人才。

 

 

非典型學習歷程,是最有價值教育。

 

未來,每個人都將面向全部的世界,面向多元的可能性。面對未來,最有價值的學習,不是花時間將人人在做的事做得更好一點點;最有價值的學習是學那些沒有人在學的事,培養一整套很少人擁有的能力組合,讓自己難以被取代。

 

 

跨國公司律師提醒:台灣要成為舞台要角,機會在東南亞。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今天回頭看,讓我得益最深的,是我顛沛流離逃難各地的童年;讓我受害最深的,是過去十五年我在台灣受到的限縮式教育。」

 

Joseph 是一位跨國公司律師,他在台灣取得律師資格和碩士之後,曾經經營小型律師事務所,後來被跨國公司延攬,到香港、上海負責法務多年,現在長居東南亞。他對這幾年東南亞的變遷,與台灣人這一代的機遇,很有感觸。

 

為什麼他有這樣的感觸?因為他看到了國際局勢中,台灣的前景及機會,以及面對這些機會所需要的資源能力。

 

 

台灣的前景不在歐美、日韓或中國

 

三星不只把力量用在研發製造手機,在各地市場建立形象與延攬一流人才,都是戰略的重要拼圖。圖為三星在台北市的某門市。

三星不只把力量用在研發製造手機,在各地市場建立形象與延攬一流人才,都是戰略的重要拼圖。圖為三星在台北市的某門市。

 

若有人想要跨出台灣的邊界找舞台,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可能的選項。歐美(好像)很美好,如果努力,也許可以爭取成為受雇者,努力融入,過上(可能)很美好的小日子。很多人愛日韓劇,欣賞日韓貨,我們可以當粉絲和消費者,但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我們彼此仍然是競爭者多於合作對象。投向中國曾經是閃亮的選項,現在愈來愈值得遲疑,中國官方強勢,民間企業也已經壯大,台商與台幹已經沒有優勢。

 

 

台灣要成為舞台要角,機會在東南亞

 

台灣人這個群體,如果還希望在國際上有所重要性,要做些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事業,機會在東南亞。東南亞土地廣大、人口眾多、物資豐裕,目前的一哥是島城新加坡,力量排行老二的就是馬來西亞,次之是泰國。無論在任何方面,台灣和他們(至少)平起平坐一點都不難。

 

 

經略東南亞,台灣有優勢與資源

 

相對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台灣在許多方面有優勢,可與之互補。首先,台灣的教育水準、科技層次、法治程度,社會開放和穩定度領先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台灣多數人能說流利中文,一部分人英文能力不錯,要和世界兩大經濟體互動都容易。

 

東南亞有大量華僑,與台灣親近性甚高;在台灣有許多東南亞移民的二代,有血緣與文化的親近性。

 

台灣手機大廠 HTC,在台灣知名度很高,但出了台灣,就似乎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圖為 HTC 總部。

台灣手機大廠 HTC,在台灣知名度很高,但出了台灣,就似乎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圖為 HTC 總部。

 

 

經略東南亞,台灣需要追趕補課

 

台灣從二十多年前開始,就開始運用東南亞的廉價勞力當作生產基地。但日韓謀劃經營東南亞為市場,已經數十年,從未間斷或離開。例如,緬甸較為有錢的人高比例購買日本車,市佔率最高的高端手機是三星,日韓知名度養用戶,以用戶養在地資源的循環不斷深化。台灣的納智捷和 HTC 在東南亞反而不見縱影。

 

又例如,日本長年資助 NGO ,協助東南亞許多國家,進行教育推廣、普及醫療。這些都讓日本在東南亞,擁有相當好的形象與社會關係。東南亞常有「排華」事件,不見「排日」,很可能和此有關。

 

台灣要成為世界強國,可以說註定不可能。但台灣人,成為跨國人才,成為跨國公司創辦人,為世界開創新的服務與商品,這絕非不可能,而且現在,東南亞可能是最容易讓台灣人發光發熱的舞台。然而,要走上這座舞台,我們的門檻和困難何在?在下一篇中,將要細細分析。

 

 

電腦遊戲世界也能學習溝通與領導?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上集:電腦遊戲也可以成為優良教材?

 

在我小時候,第一次玩過電動玩具是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父親買了一台遊戲機給我,我開始瘋狂玩超級瑪利 ─ 但是每到第五關就跳不過一個極寬的峽谷。

 

幾天之後,或許因為我弟生氣我不陪他玩,或是我霸佔遊戲機不給他玩,總之,他拿剪刀將遊戲機遙控器的線一刀剪斷了。

 

既然只打得到第五關,再也前進不了;既然因為衝突導致遊戲機被弄壞,我也沒興致再玩,甚至沒拿去修。自此,我留下「電動遊戲也沒什麼好玩」的印象。台灣之後流行過的電腦遊戲,我都沒有參與。在朋友聊遊戲的時候,我不作聲;同齡男生一起打遊戲的時候,我自顧讀書、寫作業。

 

TonyQ 則相反,他整個高中都在玩遊戲、管理遊戲討論版。十幾年後,我們兩個人如何呢?

 

 

pic103

我曾經是知識宅,是兩年前開開始學習演講和活躍。圖為我近日演講時的照相。

 

 

曾是個做好自己的事即可的「知識宅」

 

大約 30 歲前,我都是獨來獨往的人。高中、大學、研究所,一路讀書都是「做好自己的事即可」。從學校到工作,都不要求我站在人群面前,甚至工作文化也認為,太「招搖」是不好的。因此我在 30 歲時、演講發表、溝通領導的能力都沒有開發,甚至可能比 20 歲時更退步了。

 

相對於「電動宅」,我應該是「知識宅」,然而社會對這種「宅」並沒有太多的批評或擔憂。在 30 歲的時候,我自己覺得生命受到太多框限,才跳出來重新發現自己、突破自己。

 

 

當「知識宅」遇見程式社群領袖

 

當我(32歲)和 TonyQ(28歲)接觸時,我不禁暗自比較我四年前和他的高下。

 

28 歲的 TonyQ ,已經是網路社群之中的領袖之一。他不只在技術社群中常常發表演講,他在柯 P 的選舉團隊中也扮演了資訊方面的要角。和他談話時,他沒有多數 28 歲年輕人的輕浮青澀;個子雖小,卻異常沉穩自信。

 

我暗自疑惑:我在當知識宅的時候,他也在當電玩宅,為什麼 28 歲的他不是我們印象中羞怯而拙言的宅男?

 

 

從管理遊戲論壇學制定規則與協調

 

原來,TonyQ 從開始就不只是遊戲玩家。他在高中的時候,接下了巴哈姆特上最熱門討論版版主。討論版在高峰期每天發四千到五千篇的文章,動不動就筆戰,所以版主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在沒有人要當版主的情況下, TonyQ 把擔子接下來。

 

TonyQ 說,擔任版主期間,每天要看數千篇文章,刪除不當發言,處理筆戰雙方,進行私下協調。在網路上,表達只透過文字,和面對面溝通不同,許多細節更要精準拿捏。雖然只透過文字,但情緒表現比見面時更不留情 ─ 他常常上一秒刪文,下一秒就收到一串髒話的信件。

 

因此,雖然沉浸在遊戲裡,他卻在溝通、說理、協調、制定規則等方面快速成長。他要保持絕對中立,獲得網民的信任,否則鄉民隨時會洗版暴動、人肉起底;他要制定眾人能遵守、有利社群的規則,並在執行時剛正不阿;他要和其他意見領袖拉好交情,在爭端的時候,才不會烽火四起。

 

 

任何事物都可以是學習的開始

 

版主之故,他發文量極大,思考速度和打字速度都愈來愈快,而且都要有縝密的論述、中立的態度。高壓管理環境當中,他學會複雜的溝通領導技巧,這都成為他才能與優勢的重要一部分。

 

當然,我們能說,不是每個在玩電動遊戲的人都在高速、有效地學習,許多也都沒有被啟發寫程式的能力。至少現在,我還不會普遍把電玩視為必然的好教材。

 

但另一方面,如果哪個年輕人已經沉迷上電玩,我們也不見得要認為他毀了、浪費生命了。也許,我們可以引導他從中有所學習,就像 TonyQ 曾在遊戲中的學習一樣 ─ 甚至最後,涵蓋了溝通與領導的領袖技能,也是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