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共玩中,學習「發現和掌控風險」。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日前上一個廣播節目,主持人比我還年輕四歲,他和我見面時坐在輪椅上,雙腿不能行走,雙手能動,但手指仍不靈光-把鴨舌帽戴在頭上需要費一番工夫。

 

訪談完之後,我問了他原因。原來是在他大三的時候,和同學到海邊戲水,同學們從岩石上跳水入海,他一跳竟然撞到岩石,脊椎嚴重受傷,頸部之下沒有感覺、不能動作。日後他恆心復健,今日已大幅進步,但距離「完全恢復」,仍遙遙無期。

 

類似這樣的意外,年輕人外出遊玩導致重傷或致命,台灣每年都有聽聞。在 2013 年 6 月,又發生一次這樣的意外。一群台大學生出遊蘭嶼,兩個學生共騎機車,失控撞上水泥護欄,兩人均當場喪命;騎車的學生沒有駕照,之前沒騎過機車,出意外的原因很可能是經驗不足。他的父母除了承受喪子之慟,還被後載的學生家長提告,真是情何時堪。

 

面對生活中可能的風險或意外,父母可以怎麼做呢?

 

 

「徹底無視風險」或「完全迴避風險」

 

有一種想法是:生死有命,反正也管不了,管了又會吵架,也不能管一輩子,就讓孩子去冒險吧。願意把孩子的安危交給蒼天與運氣的父母十分可敬,但若發生意外,我們真能承受下場?

 

另一個想法是:逃避所有風險,只要可能不安全就絕對不碰。我在大學時代,有一次和同學出遊台東,其中一個女生沒有和父母商議好。我們火車剛到台東,她父母就打電話來,勒令女兒直接搭火車返回台北。父母能逃避風險到什麼時候?命令孩子永遠不到外地玩,不和同學出遊,不出國旅行,不接近海邊和河谷?

 

把人放在保險櫃中鎖起來,當然是人生的選項之一,但這是最好的嗎?

 

 

親子共玩是學習「發現風險、掌控風險」的重要教育

 

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我想起一位朋友曾經和我聊過,他帶孩子去公園玩遊戲器材的時候,並不是單純坐在長椅上發呆、觀看,或是拍可愛照。他會帶孩子一起觀察器材,哪裡尖銳,哪裡破損,哪裡斷裂,哪裡容易跘倒,然後再放孩子自己玩,培養他注意自己的安全。他曾經在童軍圈裡行走多年,這個教育方式也許與童軍有關。

 

 

教孩子辨視危險,對應危險,可能從身旁簡易的玩耍開始。

教孩子辨視危險,對應危險,可能從身旁簡易的玩耍開始。

 

 

也許這個想法才是值得拓展和實踐的-父母和子女一起玩耍、出遊,除了共享美好時光,還可以發揮重大的功能:學習掌控風險。

 

例如那位跳水受傷的年輕人,如果他的父母曾經在童年一起出去玩的時候,帶領他養成習慣,跳水前必要先探查水深、岩石分布,而不是看別人跳了自己就跟著跳,也許有機會避掉這場凶劫。

 

又例如那位無照駕駛的學生,如果他的父母和他有「預判風險」的習慣,也許出遊前可以討論,去蘭嶼是不是有騎機車的可能性?如果討論中「務實地」判斷,基於追女孩的需求,或是基於團體分工的必要,到時候真的無可迴避地要騎機車,「比較好」的方案也許是:父母先借台機車給兒子練習,在空地或巷弄中兜轉一下午,講解一下租車時怎麼測煞車、騎車時怎麼注意安全…。也許結果不會這麼慘痛。

 

兒女是父母的心頭肉,而且也實際承受連帶責任。完全迴避風險,或徹底無視風險,都不是好方法。學習辨視、控制風險,也許是比較好的模式。此能力不見得依年歲成長而出現,不見得因考試讀書而產生,反而,親子共玩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跨國公司律師建議:面向未來,最有價值的學習是「學那些沒有人在學的事」。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全球化的時代,台灣要和哪些國家站在一起,才能有效互補合作?當台灣要和歐美、日韓走在一起,頂多跑腿和代工;到中國進行商業合作,卻因為當地法治不成熟而膽戰心驚。也許更適合和我們合作交流的國際同伴其實是東南亞。若要讓這個契機落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眼光,又如何教育培養?

 

 

顛沛流離是資產,不是缺憾。

 

現任跨國公司法務的 Joseph,出生地和童年成長地是福州,因此熟悉閩北方言與風俗。在小學時,父母因政治因素逃亡到澳門住了幾年,因而會說粵語。在高中時來到台灣,因為家裡窮,他讀高中時還擺攤賣蔥油餅掙錢,因此台灣主流的閩南語也說得很流利。這樣的經歷,讓他一直覺得自己不是「正港台灣人」。

 

Joseph 很感慨地告訴我,他曾經以為青少年時期的顛沛流離是他的人生缺憾,但他現在才知道這是他的資產。他在東南亞工作,常常遇到祖籍東南亞各地的華僑,除了台商之外,廣東和福建後代極多。因為他青少年時代在各地居住,深知許多地方的風俗、語言、生活方式,因而他可以隨時切換認同,找到雙方的共同點,明白對方的喜好與立場。這對他在工作中,和他人建立信任與對話基礎有極大的幫助。

 

 

教育要打破單一

 

Joseph 的工作經驗,讓他深刻感受到,在經歷、語言、知識、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發展多元人才是多麼重要。尤其,我們和東南亞接近,和他們合作的空間大,但我們有沒有去了解他們的現況、歷史、產業?

 

對台灣大部分的人來說,也許學習英文很重要。但是熟悉越南文、泰文、印尼文的人,將會是未來台灣的重要資產。尤其外籍婚姻移民的第二代,如果能結合他們雙親的知識資源,讓他們真的學會「母語」,他們會真的是未來台灣的寶藏。

 

 

企業與政府要打破封閉與短視

 

歐美、日韓、中國的政府和企業,近年來用各種方式讓年輕人了解「開發中國家」,包括東南亞、印度、非洲。而且為達到這個目標,開發了許多台灣人不太熟悉的管道。除了留學生、交換學生、短期工作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借調」這個制度。

 

世界快速變動,別再只用「外勞」眼光來看待東南亞朋友了。圖為某建設工地。

世界快速變動,別再只用「外勞」眼光來看待東南亞朋友了。圖為某建設工地。

 

 

借調這個詞,在英文中叫 secondment,在台灣比較常見的狀況是政府邀請教授擔任首長及官職的時候。但在歐美日韓,借調愈來愈常發生在各領域、跨國界的人才合作交流,而且常發生在中階以下的職務。

 

例如,日本政府派有年輕(且低階的)官員,借調到緬甸政府的經貿部門上班。一來,這位官員了解日本企業情況,可以讓雙方貿易更為通暢便利;第二,這位年輕官員將會深耕緬甸的人脈、語言、產業、政府,將成為雙方的橋樑,是政界商界都需要借重的人才。

 

 

非典型學習歷程,是最有價值教育。

 

未來,每個人都將面向全部的世界,面向多元的可能性。面對未來,最有價值的學習,不是花時間將人人在做的事做得更好一點點;最有價值的學習是學那些沒有人在學的事,培養一整套很少人擁有的能力組合,讓自己難以被取代。

 

 

跨國公司律師提醒:台灣要成為舞台要角,機會在東南亞。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今天回頭看,讓我得益最深的,是我顛沛流離逃難各地的童年;讓我受害最深的,是過去十五年我在台灣受到的限縮式教育。」

 

Joseph 是一位跨國公司律師,他在台灣取得律師資格和碩士之後,曾經經營小型律師事務所,後來被跨國公司延攬,到香港、上海負責法務多年,現在長居東南亞。他對這幾年東南亞的變遷,與台灣人這一代的機遇,很有感觸。

 

為什麼他有這樣的感觸?因為他看到了國際局勢中,台灣的前景及機會,以及面對這些機會所需要的資源能力。

 

 

台灣的前景不在歐美、日韓或中國

 

三星不只把力量用在研發製造手機,在各地市場建立形象與延攬一流人才,都是戰略的重要拼圖。圖為三星在台北市的某門市。

三星不只把力量用在研發製造手機,在各地市場建立形象與延攬一流人才,都是戰略的重要拼圖。圖為三星在台北市的某門市。

 

若有人想要跨出台灣的邊界找舞台,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可能的選項。歐美(好像)很美好,如果努力,也許可以爭取成為受雇者,努力融入,過上(可能)很美好的小日子。很多人愛日韓劇,欣賞日韓貨,我們可以當粉絲和消費者,但在國際分工體系中,我們彼此仍然是競爭者多於合作對象。投向中國曾經是閃亮的選項,現在愈來愈值得遲疑,中國官方強勢,民間企業也已經壯大,台商與台幹已經沒有優勢。

 

 

台灣要成為舞台要角,機會在東南亞

 

台灣人這個群體,如果還希望在國際上有所重要性,要做些從無到有,從有到大的事業,機會在東南亞。東南亞土地廣大、人口眾多、物資豐裕,目前的一哥是島城新加坡,力量排行老二的就是馬來西亞,次之是泰國。無論在任何方面,台灣和他們(至少)平起平坐一點都不難。

 

 

經略東南亞,台灣有優勢與資源

 

相對東南亞的許多國家,台灣在許多方面有優勢,可與之互補。首先,台灣的教育水準、科技層次、法治程度,社會開放和穩定度領先大部分東南亞國家。台灣多數人能說流利中文,一部分人英文能力不錯,要和世界兩大經濟體互動都容易。

 

東南亞有大量華僑,與台灣親近性甚高;在台灣有許多東南亞移民的二代,有血緣與文化的親近性。

 

台灣手機大廠 HTC,在台灣知名度很高,但出了台灣,就似乎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圖為 HTC 總部。

台灣手機大廠 HTC,在台灣知名度很高,但出了台灣,就似乎還有巨大的進步空間。圖為 HTC 總部。

 

 

經略東南亞,台灣需要追趕補課

 

台灣從二十多年前開始,就開始運用東南亞的廉價勞力當作生產基地。但日韓謀劃經營東南亞為市場,已經數十年,從未間斷或離開。例如,緬甸較為有錢的人高比例購買日本車,市佔率最高的高端手機是三星,日韓知名度養用戶,以用戶養在地資源的循環不斷深化。台灣的納智捷和 HTC 在東南亞反而不見縱影。

 

又例如,日本長年資助 NGO ,協助東南亞許多國家,進行教育推廣、普及醫療。這些都讓日本在東南亞,擁有相當好的形象與社會關係。東南亞常有「排華」事件,不見「排日」,很可能和此有關。

 

台灣要成為世界強國,可以說註定不可能。但台灣人,成為跨國人才,成為跨國公司創辦人,為世界開創新的服務與商品,這絕非不可能,而且現在,東南亞可能是最容易讓台灣人發光發熱的舞台。然而,要走上這座舞台,我們的門檻和困難何在?在下一篇中,將要細細分析。

 

 

電玩

史丹佛畢業生回想:誘發學習動力的最好手段不是考試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我也和 Sharon 談到,台灣學校利用考試來督促學生,沒考試學生就不學習了-這和她的中學經驗完全不一樣。美國的中學如何激發學習動力?她舉了幾個例子:

 

 

誘發學習的妙藥:爬蟲、雞蛋

 

在美國的中學,考試不見得是學習的大事,競賽才是。美國有各種各樣的比賽,從音樂演奏到運動競技,到學科知識。

 

Sharon 曾參加過爬蟲類生物競賽,現場真的有一隻蜥蜴在桌上,參賽者們依據觀察的結果,配合參考書找資料,來判斷這隻蜥蜴的名稱。她也參加過「摔蛋 (egg drop )」大賽:看誰可以運用主辦單位指定的材料,讓蛋從最高的地方掉下來而沒有破掉。每年的指定材料都不一樣,今年是報紙和保麗龍,明年可能是鞋子和棉線。

 

電玩

電玩太吸引人,讓學生都不讀書?我們是否想過如何讓學習變得更像電玩?

 

 

培養未來優秀工程師的利器:樂高

 

還有個比賽叫「write it and do it」。由兩個人組隊參加,比賽會場有一個由電線和樂高組成的結構,第一個參賽者必須在五分鐘內,用文字將它描述在紙上,之後他離開房間,結構收走。另一個隊友進來後會拿到一包材料,他需要根據同伴留下的文字,嘗試做出一樣的結構。

 

這個比賽培養工程師很重要的理解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例如太空人在外太空修理機械,許多機械原理他們並不懂,但必須要會描述所見,讓地面的專家判讀;而當地面的專家告訴他們如何修理,也必須能夠正確執行。

 

 

數學與物理的「可能任務」

 

還有個比賽叫「可能的任務 (mission possible)」,在這個比賽中,參賽者會拿到一個大木箱(上面有一個入口和一個出口)和一顆彈珠。在兩個月內,要在木箱的入口和出口間設計一個彈珠的行進路線,以及各種彈珠觸發的機關。例如讓彈珠開燈、點火、發出響聲、畫出圖形、推倒骨牌…設計最多機關,並且最精巧的人,能獲得勝利。

 

在這個比賽中,參加者不只要用到創造力、想像力,還要活用物理原理、數學工具,及各種木工、電工,甚至金屬焊接等實作能力。

 

 

珍惜孩子多元成就,造就社會精采發展

 

讀中學的時候,Sharon 發現無論學生在哪一個領域有所成就,美國的老師、家長、同學,都會真心予以喝采。從來不會有「學這個、玩這個有什麼用?」的質疑。這些比賽,都讓學生在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敘述表達、創意設計,培養深厚的興趣熱情,而且打從心底了解學校教的有什麼用。

 

爬蟲、雞蛋、樂高、彈珠比賽,看似玩鬧,卻是美國各領域人才輩出,在創造力上執牛耳的原因。

 

 

補習班

史丹佛畢業生回答:為何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Sharon 是台灣的小留學生,到美國讀中學,在 MIT 完成大學教育,剛從史丹佛取得博士學位。她結婚回台宴客的假期中,和我談了台美教育情況的差別。

 

當她知道台灣多數中學生是多麼認真拼命讀書,國際評比 PISA 測驗也名列前矛,但大學之後的表現就趨向落後,生活品質和人均收入還是差歐美一大截,她問我:你覺得為什麼亞洲學生贏在起跑線,歐美贏在終點線?我一時無言。

 

Sharon 認為,這和中學時期的教育方式大有關係。

 

中學教育

中學的教育方式,可能真的是社會整體表現的關鍵。圖為台北市某中學的校門。

 

 

選修制讓師生間產生良性循環

 

首先,Sharon 認為中學就採行選修制是一個關鍵。在選修制之下,老師之間產生正向競爭,學生很早就要學習判斷:什麼是有價值的學習、什麼是有價值的時間利用方式。老師和學生之間產生良性循環,課程教學改進不斷自動發生。

 

美國的中學,老師因應學生興趣和需求開課很常見。例如當許多學生表示他們對統計課有興趣需求,就會有老師開設統計課,從高一到高三的學生都可以評估選修。

 

 

沒有升學大考,生涯發展才是重點考量

 

在美國並沒有一體適用的課綱,沒有普遍共同的教師手冊,要等到升大學,才有全國性共同評量 (SAT),而且和台灣韓國的大考相比,這個評量的內容相當有限。

 

在這樣的情況,因為沒有大考的威脅,中學老師在日常教學之中,大概只花 25% 力氣引導學生準備標準化測驗,而用 75% 力量幫助學生做多元深入的發展,引導學生去學長遠而言最他們最有益的事物。

 

 

不強調正確答案最速解,講求深入思考

 

美國優秀的中學老師,不會要求學生反覆練習、快速地在短時間寫出「正確答案」;相反地,老師會鼓勵學生提出新的看法,用長時間去思考、查資料,並提出自己的見解。

 

一個影響 Sharon 最多的歷史老師,課堂中的主要活動就是帶領同學討論,要同學思考:「這個事件,美國怎麼看,英國怎麼看,法國又怎麼看?法國的商人、貴族、農民又各是怎麼看?」

 

在美國,老師比較少花時間在改考卷,花比較多時間在啟發思考、創造和多元觀點。

 

補習班

快速求解、標準答案、反對創新與多元見解的教育模式,造就什麼樣的人才?圖為台北市大型公職補習班。

 

 

贏在起跑點,也許就是輸在終點的原因

 

企圖讓學生快速記憶知識、被動接受灌輸和操練,較早在考試測驗上展現優勢「贏在起點」的思維,並無法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自發學習、前瞻因應的能力,最後反而「輸在終點」。

 

在當今世界上,真正決定誰是領導者與先驅,絕不是比較誰擅於服從安排、熟練技能、貯裝知識。第一流人才的關鍵在於思考、判斷、決策、規劃,找到自己要走的路,並且能理解世界的複雜性和多元觀點-而這些,是歐美的學生從中學就開始培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