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生 下的所有文章

扭曲的社會化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扭曲的社會化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

上學有風險?現今「學校教育」的三個層次

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師?

教育現場:未來教育的樣貌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浪費時間

 

 

為什麼學生上課不願意發問?

 

大約一年前,我到一個學校演講,這個學校排了兩班高一學生聽講。當時我問一個女同學:你上課聽講若不懂,會不會問老師呢?這個女同學說她絕對不會。我訝異她的答案,更訝異她回答的方式如此堅決。我問為什麼。

 

「因為這種人最討厭了」這位女同學幾乎惡狠狠地丟下答案,似乎還朝某個方向瞪了一眼。我環視四周,想看看同學們的表情是否和我心中的疑惑相似。一望之間,我粗略的發現,這個女同學周圍幾個學生也露出鄙夷的表情,有另一群學生則怒目相視,大部分的學生似笑非笑,一臉看熱鬧。

 

我回家的路上一直回想起這一幕,並且一直思考:我們總以為上學是必然的社會化學習歷程;但這個社會化的形態與品質,似乎有極大的風險。

 

 

扭曲的社會化

送兒女上學,我們希望他們學到的,除了知識之外,同等(也許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和人相處 — 在這方面,學校的成果如何?

 

 

角色認同的限縮

 

台灣學校所採行的學制,是嚴格的年級區分制,每年紀一劃,同年齡的學生編成一班,上課、吃飯、午休、打掃,都在一起。在工業化時代,將教育當成流水生產線的規劃思維下,這也是正常的:同類半成品放在一起,用同樣的工序加工,能提升知識裝填的效率。

 

學習知識,這樣的規劃是否最佳最優,我們先不討論。但在學習「做人」這個面相上,這樣的方式是很危險的。

 

同班級每天時時刻刻一起生活的學生,既是幾乎同齡,就表示他們「幼稚程度」也差不多。他們生活中彼此評價,互相對待的方式,都是同齡者互相模仿,其實是不利於他們人格成長速度。

 

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知識,也許適合和長輩與老師學。但學習人格與行為不見得是同一回事。對於高中以下的學生,老師屬於另一個世界,他們的言行好惡無法仿效。最適合向大哥哥大姊姊學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過去自然地著迷社團中的學長姊。

 

身旁都是「一樣幼稚」的人,用彼此的眼光看世界,就會發生「有問題問老師的人最討厭」這樣扭曲的社會化。

 

 

人際圈被班級綁架

 

此外,「班級」這個制度架構框限了人際關係的流動,學生每天要進同一個教室和同一群人密切相處至少八小時,其實我今日想來十分可怕。

 

其中有些人我討厭,但我離不開;其中有些人欺負我,但我逃不掉。被我暗戀的女孩喜歡了另一個男生,但我每天還是要和他們同處一教室;那些和我有過節的同學,每天將有教室上演明爭暗鬥。

 

對,明爭暗鬥,我猜測這就是為什麼那個女同學會丟出惡狠狠的回答,以及為什麼兩群同學之間互相瞪視。

 

討論學校的功能,許多人都會說:「社會化」,這些父母擔心,不送孩子去上學,孩子學不會「社會化」。但是我想提醒,即使送孩子去上學,他們可以學到什麼樣的社會化,也許我們不能太視為理所當然。

 

 

Coffee time

關於學生談戀愛

 

講者:黃世宜 老師

 

 

Coffee time

 

 

昨天,跟高中中文班那一對新出爐的班對聊天。

 

說實在話,自從他們兩個在一起後,兩個人眼睛發光很幸福貌(用台灣的流行話就是很閃超閃非常閃)感覺得出來,他們迫不及待宣告所有人,以分享他們的喜悅,呵呵。但我有時候又不知道,跟學生之間該不該主動說些什麼,畢竟我不是很清楚瑞士人隱私的界限在哪裡,尤其在學生跟老師之間。

 

「老師……」全班都回家了,教室只剩我跟這一對情侶,他們甜蜜地看著我。

 

「恭喜……恭喜你們啊……」我有點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好。

 

「謝謝!」他們看起來很幸福,我突然覺得他們就是因為信任我,所以也就像朋友一樣聊起來。

 

「老師,我們幼稚園的時候曾經同班喔!」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搶著跟我說,「後來他轉學到另一個城市,國中三年級的時候才又轉學回到這個城市,但那時我們並沒有來電,雖然知道彼此是誰。」

 

「所以你們是上高中之後,因為選修中文課才相戀的?」我說。

 

「對啊!」兩人很幸福地笑著回答。

 

「哇!真是浪漫啊!這就叫做緣分!」我驚嘆道。

 

「什麼叫緣分?」學生問。突然想到,對耶!緣分是屬於我們這個文化的說法,他們是瑞士孩子,聽不懂。正準備苦思怎樣用淺顯易懂的法文來解釋抽象的緣分時,女孩突然自己開口說,

 

「老師,您是不是要說,就是一種命運的安排?」

 

「對對對,就是命運,就是命運!」我很驚喜。「所以我說很浪漫啊!」

 

「對啊!因為我們兩個自己也覺得這是命運的安排。」他們兩個聽到我這麼認同他們兩人的交往,笑得更開心了。

 

看著他們兩個手牽手離開教室,走向雪地的背影,我突然覺得,我好幸運好幸運,可以分享到年輕生命的情感與思維,點點滴滴,沒有距離。

 

後記:說到綠制服,我跟我學生談起我們高中的事情,他們不大能接受綠制服跟榮譽之間的關聯。很有趣,他們喜歡自由穿著的生活,很不能想像要穿制服的樣子。本校也是第一志願,可是他們也沒有那種身為明星高中學生的榮譽感,我想這也是文化差異吧!

 

 

Graduate institute

瑞士年輕人獨立思考的秘密

 

講者:黃世宜 老師

 

 

Graduate institute

 

 

最近寫了一些關於瑞士學生自主的文章。其實,這些文章除了不僅僅是近距離觀察的心得,也是我自己心路歷程的反映。我常常在思索,要怎樣才能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最近我發現,養成獨立思考的前提竟是,要懂得自私自利。

 

前一陣子,接到校方通知,說今年暑假在上海有一個青少年夏令營,瑞士將從眾多申請者選派三名代表,參加九天食宿全免的中國之旅。作為老師的我,來到班上向大家宣布好康消息,以為瑞士學生會為此歡呼感激大好機會的降臨,結果沒有。瑞士學生竟然一派冷靜淡定,馬上潑了我很多冷水:

 

「老師,雖然食宿全免,可是我要付機票,卻只去中國九天,並不划算。您是否可跟主辦單位確認一下,是不是可以在夏令營之後還可以留下來遊學至少一個月?」

 

「老師,我從來沒去過亞洲,第一次單獨做遙遠的長途旅行,我很擔心。不知道主辦單位有沒有安排安全可靠的接機服務?」

 

「老師,參加這一個夏令營,有沒有什麼證書或是課程,可以讓我寫在未來的履歷裡?」

 

「老師,有沒有以前參加過這個夏令營的瑞士學生,可以分享他們的經驗?」

 

沒有感恩客套,沒有歡呼口號,只有為自己著想的實際問題。懂得為自己設想,為自己的利益捍衛,懂得權衡利害,懂得思考做決定:自私自利,原來可以是一種認真的生活態度。

 

一種認真看待自己生命價值的生活態度。

 

註:如果您是台灣善良民眾,自私自利四字讓您一時承受不了,我可以改一下,就是 「愛自己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