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扭曲的社會化 下的所有文章

扭曲的社會化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扭曲的社會化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系列前文:

重新衡量「學校教育」的效益和風險

上學有風險?現今「學校教育」的三個層次

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教師?

教育現場:未來教育的樣貌

不自由學習的風險代價:浪費時間

 

 

為什麼學生上課不願意發問?

 

大約一年前,我到一個學校演講,這個學校排了兩班高一學生聽講。當時我問一個女同學:你上課聽講若不懂,會不會問老師呢?這個女同學說她絕對不會。我訝異她的答案,更訝異她回答的方式如此堅決。我問為什麼。

 

「因為這種人最討厭了」這位女同學幾乎惡狠狠地丟下答案,似乎還朝某個方向瞪了一眼。我環視四周,想看看同學們的表情是否和我心中的疑惑相似。一望之間,我粗略的發現,這個女同學周圍幾個學生也露出鄙夷的表情,有另一群學生則怒目相視,大部分的學生似笑非笑,一臉看熱鬧。

 

我回家的路上一直回想起這一幕,並且一直思考:我們總以為上學是必然的社會化學習歷程;但這個社會化的形態與品質,似乎有極大的風險。

 

 

扭曲的社會化

送兒女上學,我們希望他們學到的,除了知識之外,同等(也許更加)重要的是如何和人相處 — 在這方面,學校的成果如何?

 

 

角色認同的限縮

 

台灣學校所採行的學制,是嚴格的年級區分制,每年紀一劃,同年齡的學生編成一班,上課、吃飯、午休、打掃,都在一起。在工業化時代,將教育當成流水生產線的規劃思維下,這也是正常的:同類半成品放在一起,用同樣的工序加工,能提升知識裝填的效率。

 

學習知識,這樣的規劃是否最佳最優,我們先不討論。但在學習「做人」這個面相上,這樣的方式是很危險的。

 

同班級每天時時刻刻一起生活的學生,既是幾乎同齡,就表示他們「幼稚程度」也差不多。他們生活中彼此評價,互相對待的方式,都是同齡者互相模仿,其實是不利於他們人格成長速度。

 

兒童和青少年學習知識,也許適合和長輩與老師學。但學習人格與行為不見得是同一回事。對於高中以下的學生,老師屬於另一個世界,他們的言行好惡無法仿效。最適合向大哥哥大姊姊學 —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過去自然地著迷社團中的學長姊。

 

身旁都是「一樣幼稚」的人,用彼此的眼光看世界,就會發生「有問題問老師的人最討厭」這樣扭曲的社會化。

 

 

人際圈被班級綁架

 

此外,「班級」這個制度架構框限了人際關係的流動,學生每天要進同一個教室和同一群人密切相處至少八小時,其實我今日想來十分可怕。

 

其中有些人我討厭,但我離不開;其中有些人欺負我,但我逃不掉。被我暗戀的女孩喜歡了另一個男生,但我每天還是要和他們同處一教室;那些和我有過節的同學,每天將有教室上演明爭暗鬥。

 

對,明爭暗鬥,我猜測這就是為什麼那個女同學會丟出惡狠狠的回答,以及為什麼兩群同學之間互相瞪視。

 

討論學校的功能,許多人都會說:「社會化」,這些父母擔心,不送孩子去上學,孩子學不會「社會化」。但是我想提醒,即使送孩子去上學,他們可以學到什麼樣的社會化,也許我們不能太視為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