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謝宇程 下的所有文章

師生關係:「站在巨人肩膀上看得更遠」或「拜在師尊跟前伏得更低」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千年來的古訓。在這句古訓之下,老師的定位,應該是給予可靠、正確、真實的知識;而學生的責任就是接受、尊奉、傳承。今天,這個觀念也許可以和算盤一起放進博物館中。

 

某個朋友,在跨國公司工作認真努力,升遷相當快速。今年,她被選拔參加總公司的策略研討,全球各地分公司的代表齊聚一堂討論該產業未來趨勢前瞻成功者案例、以及該公司總體策略。回來後,她找我分享當時的情況。

 

 

「踴躍討論」才是最讓人驚喜的學習經驗

 

在這次三天的策略研討之中,四十多個國家來的代表坐成馬蹄形,有一個資深顧問在中間主導討論,他的課程不是講授自己的真知灼見,而是引導討論,讓各國各專長背景的代表抒發意見,互相辯答、凝聚結論。她說,這是她有生以來最有收獲的一次課程。

 

過去,當她讀台灣最好的高中、大學,老師在台上講課,她多半會睡著,總是靠自己讀書一路讀到高學歷。這一次踴躍激盪的討論,確實是最令她驚喜的學習經驗之一。

 

 

在台灣,多數的課程形式是安靜聽講抄筆記,這個形式已經有許多人提出反思。

在台灣,多數的課程形式是安靜聽講抄筆記,這個形式已經有許多人提出反思。

 

 

但她也同時也到非常挫折,因為她是最沒有貢獻的學員-她這麼覺得,她知道其他人也這麼覺得。她的英文不錯,卻一直趕不上討論,她對討論的議題一開始都沒有想法,當別人聊了一段時間,終於有個概念的時候,就跳到下一個問題,她根本來不及找出個人的見解看法。

 

這不奇怪,因為多年來,台灣的學習模式就是,由老師教授將「道」從自己睿智的腦中吐出,而由學生謙虛若渴地接受。這是我們早就習慣的師生互動模式。

 

 

師生互動模式仍和兩千六百年前類似

 

曾經有到台灣讀書的外籍學生和我說,他們上課問問題,提出質疑,或是請授課教師說清楚他們的個人觀點。有時候教師會不高興,有時候不回答,有時候還反脣相譏。甚至,台灣學生還會和他們說,請他們尊重老師,並且不要打擾老師講課,減損了他們聽課抄筆記的時間。

 

談到這裡,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有相同的感觸-原來,東西方教學的常模,在兩千六百年前就定了,在上百世代之後,我們今日依然承襲仿照。

 

 

愈來愈多人期待看到活潑的課堂,將主體性還給學生。但,這樣子的教學,如何能學到深刻的知識,還需要好的方法與師資。

愈來愈多人期待看到活潑的課堂,將主體性還給學生。但,這樣子的教學,如何能學到深刻的知識,還需要好的方法與師資。

 

 

在華人世界,最早最經典的師生模型是孔丘和孔門弟子,他們的互動載於論語。而論語的內容,少部分是弟子請益,孔子一鎚定音後弟子聆聽受教;多數的內容是孔子直接吐露真道至理,弟子在旁點頭稱是,抄寫記錄。因此,現今我們看到論語不到一萬六千字,是薄薄一本小冊,其中充滿了做人方針、治國至道,被許多人尊奉今日(至少一百年前)。

 

 

西方老師激發思考、開啟思辯過程

 

我從小是看慣論語的,當我看到西方的經典教師蘇格拉底時,覺得好不習慣。柏拉圖全集之中,描述了蘇格拉底和當時哲士與弟子的談論辯詰,連篇累牘,長達三千餘頁。我總是看不出結論何在,拿著螢光筆卻畫不下重點。但這是西方的老師面貌:激發思考、開啟思辯過程。西方的老師不是用來尊奉的;柏拉圖和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兩人的哲學觀截然相反。這也是為什麼亞里士多德要說:吾愛吾師,更愛真理。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看似一種使命襟懷,但另一方面,也是對師生關係的錮禁:學生有惑,師長來解;師長有道,學生聽從;師長授業,學生承繼。學生若質疑、不聽從、不承繼,就是對師長的反叛拒絕,甚至是讓師長的身分地位無從成立。

 

希臘時代,以及科學啟蒙之後,西方對老師的看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東方習慣的模式是:拜在師尊的跟前伏得更低。在孔子和蘇格拉底之後的兩千六百年,我們今天也許可以想想,我們認同哪一種師生模式,或是,該創造另一種?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不靠譜解方 — 讀私校、送出國、防護罩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前幾篇文章之中,我們談到並不是富裕家庭就一定能培養人格健全、卓越優秀的子女。

 

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造惡、無知、不長進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安全感、友情焦慮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志向、無病識

 

富裕家庭要成功地培育子女,有其結構性的困難,所以需要更多巧思、心力,正確的引導。可惜,有些富裕家庭,資源和財力有餘,但不見得正確運用;有些父母花了時間、心力、金錢,但卻不見得有益,甚至有害。這些「不靠譜的解方」,最常見的是以下幾項:

 

 

讀私立學校,花大錢就消災?

 

私立學校有兩種。

 

一種是軍事化管理,嚴考勤教,以升學率為目標導向。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非常落後過時的模式。現代的世局變化快速,成功路徑、方法、形態多樣,而且不斷變化,請不必再迷信名次或學歷的競爭。請別讓孩子白受這種苦了。若有興趣,請參拙作:《做自己的教育部長》。

 

有人認為十二年國教下,學生的升學壓力反而更大。

有人認為十二年國教下,學生的升學壓力反而更大。

 

另一類的私立學校強調的是菁英教育,例如學生父母極多是政商高官、產學名人。這些學校往往強調外語培訓、資源充裕、特殊體驗。無可諱言,這類學校確實是較能給學生比一般學校更多的見識能力,也出了不少優秀畢業生。但這些學生若長期只和同為富裕子女的那群人互動,某種程度上也使學生的社會認知限縮狹礙,最後可能會和某位富裕的政界二代相似,就恕我不點破。

 

 

送出國受教育,一定能成人才?

 

另一件事是及早送孩子出國讀書,尤其是美國、加拿大、澳洲最常見。有些孩子送出國後來表現得好,有些則不然。例如,前文提到的夜店殺警案,主嫌曾威豪就是從國中就被送到澳洲唸書,唸完大學返台。

 

據我觀察,如果一個孩子性格平衡健康,和父母關係融洽親密,早年為尋求更好的教育環境而出國,可能表現得會不錯。但如果是在本身性格、與父母關係都不好的情況下,隻身遠赴異地,風險其實不少。這個部分,已在〈(Q&A) 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一文中有詳細的討論。

 

 

金錢與權力撐架防護罩,愛之反害之。

 

有一部分富裕父母,或許忙碌,或許缺乏對教育的深入思想,或許對疏於與孩子相處懷有罪咎感,於是想透過沒有止境的寬宏、供給、保護,來表達對孩子的關愛。有些父母不但無盡地提供物質與金錢上的協助,甚至憑權勢幫孩子在政府、企業中安插職位。

 

在許多錯誤的養育模式之中,這也許是最有害的。這種方式被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最為迷惘。他們有錢買毒,有車可飆,甚至有權力可濫用,對自己、家庭、他人的傷害也可能最大。

 

說了這麼幾個「不靠譜解方」之後,究竟相對比較靠譜的解答是什麼呢?這會兒我先賣個關子。在下一篇文章中,再和讀者們說明。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 — 缺志向、無病識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缺安全感、友情焦慮〉一文中,我們討論了兩個困難點,另兩個留在這篇文章中談。這兩個困難點,比上一篇文章說得更加的「無形無相」,但是它的影響可能更加深遠沉重。

 

 

缺乏志向,被欲望所掌控

 

物質和金錢資源比較稀缺的孩子,往往有在某個部分是比較充裕:志向。志向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方向,一個是意志-用物理學上的「向量」概念就很好理解了。

 

嘗過缺乏的年輕人,他們很輕易地可以得到初步的人生方向感:生存、賺錢、過好日子。感受過辛苦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看著父母家人吃苦的年輕人,更可以很年輕的時候,就在心中湧起一分意志力:為了改善自己和家人的人生,他們願意辛苦,願意受委曲與磨難。

 

當然,他們都知道這不是人生的全部,但他們更知道,缺了現實上的資源,他們的生活可以多糟糕。

 

然而,家境富裕的年輕人,卻可能陷入人生目標的迷茫:我的生命、力氣、時間、心神要用來做什麼?要賺錢嗎?已經很多錢了呀。無論是否努力,生活都會過得好,那麼又何必要努力呢?

 

吃高檔餐廳、開名車去夜店喝酒請客,看到朋友和美女們羨慕敬佩的眼神,那多爽。如果我缺了錢,我想辦法搞定爸媽,讓他們給我錢,問題就解決了不是嗎?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富家子女闖大禍之後,父母第一個反應都是:他很乖啊,怎麼可能?他很乖是因為他搞定你們了。

 

在這種情況下,要說服年輕人認真學習,忍受辛苦,磨練實力,可不見得容易。要年輕人發現生物欲望之外,還有很重要的生活目標,這需要智慧、知識、學養、胸懷,不見得很早就能培養,更不是一般的學校、老師、教科書所能傳達的。

 

台灣的教育環境,將升學等同於教育,常常沒有給年輕人志向引導、心理關懷的空間。

台灣的教育環境,將升學等同於教育,常常沒有給年輕人志向引導、心理關懷的空間。


 

 

缺病識感,找不到人開導

 

一個普通人家的孩子,他若對未來茫然、感到悲觀挫折,會比較能意識到問題-存款會告訴他。知道自己的問題後,他若焦慮可以找人問,可以和許多辛苦的年輕人一起抱怨訐譙,也許心態上比較健康。

 

反觀一個家境富裕的孩子,他可能要什麼有什麼,可能存款夠他花下半輩子(或很多輩子),他也常常打高爾夫、開名車跑夜店、出國渡假,別人看在眼中羨慕得要死。他不見得能意識到自己是茫然的、不見得能意識到他其實有深層的自卑、因為沒有目標而脆弱;更不見得會意識到他其實極為害怕得不到朋友、異性的肯定。

 

就算他意識到了,也不一定找得到人來開導輔助他。向朋友說?朋友說:你別鬧了,你怎麼可能心情不好,走我們去喝酒。向父母說?有些事業有成、位居政商要津的父母不願面對眼前的事實:也許我的孩子心裡有很深的問題,他們害怕自責,也害怕面子掛不住。

 

這些課題,更不是追求升學率的高中、爭搶學術卓越的大學可以解答的。遇到這些問題的年輕人,有些人經過一段時間摸索到出路,但有一些人,他們在找到出路之前,就跌下了再也爬不出來的幽暗深谷。

 

再次強調,我絕非認定家境富裕的孩子一定會出問題。我在說明:家境富裕的孩子,會遇到的問題,很少得到洞悉理解。不是他們本質壞,也不是父母犯了錯,而是他們的處境往往結構性地造成了另一種脆弱,這個部分在教育過程中很少得到應有的重視。

 

許多父母想要避免發生這樣的情況,或是發現問題後嘗試解決。他們對孩子情深意切,但可惜,有些方式或者是錯的,或者是沒有用的。

 

 

富裕家庭培育子女的關鍵困難點 — 缺安全感、友情焦慮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在〈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一文之中,整理了富裕家庭子女可能出現的幾種高風險歧路。你可能會想問:究竟為什麼呢?

 

富裕家庭中,父母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往往高於平均;孩子從小可能有充足的資源學才藝,讀各種教材書籍,他們通常會住在非常好的學區,就讀極好的公立學校或是昂貴的私立學校,甚至做了一大堆「XX的小孩不會變壞」的工夫。我們總覺得,在這樣的條件下,孩子應該不會走偏吧?其實,還真的不見得。

 

在一些訪談、了解一些個案之後,我整理了以下富裕家庭培育子女可能遭遇的困難點:

 

 

習於用物質評量價值,對情感無安全感

 

富裕的家庭通常有一個共通點:父母親至少其中之一是個大忙人。勤於工作的父母可能忙到沒有時間對家人付出感情。有一種方式可以「快速」表達感情:送東西,禮物或金錢。你送食物、玩具、衣飾給孩子,你看到孩子的笑容了,你覺得自己可以稍微不要感到歉咎了。但一次一次下來,給孩子什麼樣的認知?禮物=價值=關愛。

 

當這種認知建立後,會出現許多種類的危險。

 

富裕的父母有一個共同困境:忙碌。圖為某銀行辦公大樓,該銀行以加班聞名,而且不只基層員工。

富裕的父母有一個共同困境:忙碌。圖為某銀行辦公大樓,該銀行以加班聞名,而且不只基層員工。

 

例如,當許多出身富裕的小孩在一起,有可能彼此互相比較,總會有些東西是別人有而我沒有,這可是危及自身價值感的事:我擁有的比別人少,是因為我比較不值得愛。這樣的孩子,日後也更可能需要藉由擁有物質、奢華消費來肯定自己,若無法達成,往往陷入深度焦慮。

 

 

「有錢」常是被排斥的理由

 

當出身富裕的小孩和出身一般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學習有另一種危機,就是孩子總在找機會互相排斥,而「富有」有時候也是一個原因。富家孩子會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他可能比較早學英語,可能有其他孩子沒有的喜好和習慣,其他孩子會說什麼?「喲,愛現鬼」、「你和我們不一樣」,這些都是一個被排斥的好藉口。

 

尤其,家境優沃的孩子如果偏偏長得不像王子公主,例如矮一點、胖一點、黑一點,或不太靈敏,稍有點笨手笨腳,別人更容易針對他嘲笑。倘若,這時候老師冷漠地袖手旁觀(我甚至聽過有老師加入排擠學生行列的案例),或是反過來,對這個孩子刻意(或不刻意地)迴護偏愛,都可能使情況更惡化。

 

 

難得而艱辛的友誼發展

 

其實在孩童到青少年時期,孩子的最重大課題之一,都是尋求同儕的認同,簡單說就是交朋友。出身富裕的孩子,他們所有的資源是金錢,而且他們心理上也傾向認為:我喜歡你,所以送東西給你,是理所當然的。

 

也許他用這樣的方式也可以交到一些朋友,但某一天他也可能開始懷疑:這些朋友和我來往,是真心喜歡我,或者是為了那些好處?如果某天他真的發現,有人是為了利益而當我朋友,其實並不真的喜歡我,他當然玻璃心要碎一地了。

 

因此,富裕家庭的孩子後來,往往特別渴求友情、期盼朋友的認同,特別容易被朋友的意見影響,怕被看不起,又特別害怕受到欺騙背叛。甚至,他們往往在感情與戀愛交往之中,也有相似的弱點。

 

寫到這邊,我們可以說部分解答了一部分富裕家庭子女的生長風險。因為習慣透過物質表達的情感和價值,容易因為無法擁有某個東西,就失去價值感和安全感。他們也容易被朋友影響,做出別人眼中的傻事。

 

 

富裕家庭子女成長的風險

 

講者:謝宇程 研究員

 

我們常有一個成見:生長在富裕家庭,將會無憂無慮,而且得到許多教育資源、各種人生發展的協助,日後優秀成才是理所當然的。

 

真的如此嗎?

 

當然,相較於某些家庭,本身已經破碎、赤貧、父母有犯罪前科…我當然還是比較看好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孩子。但是,看看各種的資料,富裕家庭成功將子女培育成傑出人才的,似乎比我們想像得少;而出身富裕,後來卻表現荒腔走版,卻比我們想像得多。

 

根據我的觀察,「一部分」富裕家庭子女,會在人生過程中暫時,或是長期地出現以下症狀。

 

 

造惡鑄錯,自毀前程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幾天前,台北市信義區知名夜店發生殺警案,四十多名幫派分子圍毆員警致死。警方很快就抓到了帶頭行兇的主嫌,叫做曾威豪,父親是成功生意人,經營大型燈飾公司。曾威豪住在信義區松勇路的豪宅,八十坪大房子,裝潢奢華,還有兩間傭人房,家中坐擁五輛跑車,包括賓士、賓利、奧迪、雪佛蘭等名車。很可悲地,這個年輕人鑄下大錯,自毀前程,再多財富也無用。

 

這幾年,我們看到好些個例子。在 2014 年中發生的捷運殺無差別屠殺案,兇手鄭捷的家族擁有相當成功的事業,也是住豪宅開名車的等級。2012 年造成三人死亡的酒駕車禍慘案,肇事者葉冠亨(被戲稱為葉少爺),父親在高雄市精華地段擁有私人豪華城堡般的住宅。

 

這些案例,當然是富家子女之中最為不幸的。

 

在某鬧區街道停著一排重機,駕駛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其中有多少人是靠自己賺到買車錢呢?

在某鬧區街道停著一排重機,駕駛都是二十歲上下的年輕人,其中有多少人是靠自己賺到買車錢呢?

 

 

聲色犬馬,不知長進

 

另一類的案例,不常在報章雜誌上出現,不常引發我們的注意,但為數可能更為眾多。這一類在台灣有個專有名詞意義相近,叫「李宗瑞們」。

 

李宗瑞的父親是台灣元大金控董事之一,著名而成功的企業家。李宗瑞金錢來得容易,最大的興趣是在各大夜店流連,炫耀名車,飲名酒,結交模特兒。這些都不是犯法的事,而且他們從來也沒能理解:有錢為什麼不能享樂子呢?

 

也許其中大部分就這樣玩下去了,一直到有一天他們結婚、收斂,結束荒唐。但其中有一小部分,或者好奇吸個大麻被警察捉了(如柯同學和房先生),有些人吸一吸就用上了更烈的毒品。有些人尋觀場走多了,就開始用迷藥,或者用欺騙,夜路走多難免跌跤出事,回頭無路了,李宗瑞就是案例。這種跤不是人人能跌,恰巧是有錢有閒的人才有機會。

 

 

狹礙膚淺,不曉世事

 

有一些富家子女一向乖巧,或者放縱之後有一天也願意踏實生活。即使如此,他們仍可能受第三個症狀的困擾:見識狹礙,思慮膚淺。

 

有部分富裕子女,家中一向將他們照護保護得好,讓他們讀昂貴的貴族私立學校,提供資源讓他們在升學、留學、謀職上一路順利,取得表面上的優勢。但他們人生缺乏經歷社會與人群的多種面貌,當他們有一天要做大事,旁人會發現他們很多事不了解,不知道,也想不到。說到這兒,大部分人心中已經有個例證了,我就不必講破。

 

對許多富裕子女而言,這個缺陷也是很嚴重的,因為他們往往比同輩更早擁有權力、責任、知名度。如果他們在責任加身之前沒有做好準備,他們往往會受到挫敗,而且受害的不只自己。

 

說到這兒您也許能理解,富裕家庭要教育孩子,並不是個簡單事兒。有些富裕家庭將兒女教育成材,這並不是理所當然,而可能是付出更多苦心、巧思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