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謝宇程 下的所有文章

書籍推薦

(Q&A) 了解前世今生、因緣命運之書籍推薦

 

問:想請問幾位老師是否有些平常看的閒書推薦?(30歲 男 復健科醫師)

 

答:(謝宇程)書中自有黃金屋與顏如玉,這是古代皇帝欺騙善良老百性的話,用意在於引誘人民都乖乖讀書考科舉,不要批判造反,皇帝的位子就坐得穩了。其實,賺大錢和娶正妹和勤學與深思有關嗎,非常難說。

 

在此我想推薦四種書,而且把重點放在最後一種。

 

 

趨勢現象

 

推薦第一類:趨勢現象推衍。這一類書包括新科技對人類帶來的影響、環境變遷對生靈帶來的衝擊、全球政治與經濟格局變化為個人所帶來的機會與損害。任何的教育、生涯、投資、創業、政治選擇會導向什麼結果,判決者常是趨勢大局。

 

 

企業組織

 

推薦第二類:企業組織分析。現代社會中產生價值的方式,是加入群體中分工協作,也就是形成企業、政府,和各種組織。但組織營運和管理的形式差異極大,不同的組織哲學,就有不同的人才定義。台灣公務體系認同的人才,就鐵定不是 Google 與 facebook 認同的人才。信奉不同的組織和人才哲學,將造成截然不同的生命景貌,也達成不同的整體效益與影響。

 

 

推薦書籍

趨勢大局的書籍,幫助我們理解當下和未來數十年的變化。圖為書店中相關書籍。

 

 

當代經典人物故事

 

推薦第三類:當代經典人物故事。我小時候讀了不少偉人傳記,尤其是古代帝王將領。到今日我發現,那些故事對人生的啟發性很低,因為整個世局環境不同,霍去病和史可法的故事難以帶給我們適用於當代的指引。今日影響世界的人,佩吉布林、祖克伯格、貝佐斯、習近平、歐巴馬…他們為什麼有今天的影響力,他們思考與行事原則是什麼?了解他們,有助於我們了解今日,走向未來。

 

 

巨大的啟發與震撼:文明史

 

推薦第四類,是我從大學時期開始到如今,在不知不覺之間一直在接觸、閱讀、思考的知識領域,而且一路帶給我的人生巨大的啟發與震撼:文明史。

 

 

  1. 為什麼今日世界是如此?

 

為什麼今日的人所想所信、所言所行與過去不同?今日真的比較對嗎?

 

為什麼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全球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放棄了他們過往數千年的生活方式,開始學習英法德這些國家發展出來的文明方式?即使人口眾多、地域廣大、勤勞聰明的中國、日本、印度等國也不能例外?

 

為什麼在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英法德美這些國家能在全世界佔霸權地位?為什麼直到今日我們還羨慕他們,想移民到他們的國家、想學習他們的制度、想輸入他們的文化觀念,甚至想成為他們的配偶?形成這個局面,只是偶然,或是有其原因?

 

為什麼如今我們也求學讀書、認真工作,卻總覺得我們沒有歐美的生活品質,或在經濟收入的統計上也不到歐美國家的一半,我們到底少了什麼?

 

 

書籍推薦

我們所最在乎的事物,偏偏難在實驗室以數值統計中控制驗證,我們又該聽誰的?圖為台北火車站地下街廣告及路過的行人。

 

  1. 我們走向什麼樣的明日?

 

今日,我們還有許多觀念與制度與歐美不同,這些不同之中,是真的「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嗎?還是其中有好壞優劣,我們的文明還有改善空間?

 

今日,中國政權與經濟體再次展現實力,這就表示它的文明模式也是對的?是可以維持的,是我們要學習的,或是不必變化的?

 

今日,我們的文明模式要往未來發展成什麼樣貌,我們能和環境與資源達成平衡嗎?我們會為了短時間的得過且過,讓氣候變遷毀了人類嗎,我們會使(即使是暫時與局部)資源耗盡造成悲劇嗎?人類社會走向自由開放,或走向控管約束,哪一個能達到整體與個人的幸福…?

 

上述的課題,就是文明史的內涵。了解這些問題,是否能讓我賺大錢和娶正妹?我不知道。但我想知道我在哪,我是誰,我的行為與選擇有什麼影響。

 

上述領域,也是我現在經營教育課題的思維基底。

 

 

十二年國教

(Q&A) 十二年國教的峰迴路轉-三分鐘快讀版

 

問:小孩仍還沒上國小,對於十二年國教還沒有切身經驗,也無暇深入了解,只知道失敗了,學生更忙,補習班更多,可以麻煩謝老師幫我們整理來龍去脈,分析為何失敗嗎?謝謝!(40歲 男 電子業主管)

 

答:(謝宇程)

 

相關前文:(Q&A) 為何教育專家研擬的制度與現實落差大,常朝令夕改?

 

 

「高中職就近入學」是原初真正的目標

 

十二年國教,其實也是一群教改團體與專家學者在推動。他們認為台灣的教育問題在於迷信名校,而決定誰能進名校的排序工具是升學大考,而升學大考的存在,就讓整個國中教育被扭曲,知識填鴨、學習狹隘…。他們認為,「名校-大考」這個教育腫瘤必要切除,台灣的教育才有康復的希望。

 

於是,教改團體和學者專家與教育高層長期研討,大致上取得共識:如果能廢除大考,高中職階段學生也像國中一樣就近入學,將可以一舉切除「名校-大考」這個教育腫瘤。請記得,「高中職就近入學」,其實是十二年國教教改原初真正的目標。

 

 

十二年國教

教改推動者認為,「名校-大考」複合體是教育腫瘤,得一起切除。圖為某學校外升學金榜。

 

 

第一項退讓妥協-特招免試分家

 

然而,事情當然沒有如此順利,在明確方案擬定與公布之前就受到抵抗。台灣有很大一群人,仍然相信名校制度,將學生劃分等級教育培養是應該的、合理的、必要的。一連串檯面上面反對、檯面下抵制之後,發生了第一項退讓妥協-維持少數學校(所謂名校)部分名額仍以大考決定,即是「特招」;其他的學校與名額,依就近入學與適性選擇來決定,此為「免試入學」。

 

 

第二項退讓妥協-放棄就近入學

 

然而,爭議沒有在此解決。在學生家長老師的心目中,學校之間有明顯的好惡排序,大家都想搶某些學校的入學名額,也不甘願自己的學生子女與名校絕緣,不甘願有人因為「家裡住得近」就可以穿上一中及一女的制服。於是,一連串檯面上面反對、檯面下抵制之後,發生了第二項退讓妥協-放棄就近入學(小學區制),免試入學名額,仍然採大學區制,例如,北北基所有學生都可以爭取建中與北一女。

 

 

第三項退讓妥協-「免試」變成「比會考」

 

然而,爭議仍然沒有在此解決。既然名校的免試入學名額必然有超額申請,則必然需要比較,要比較就必然要有標準,定標準就得追求客觀、公平、可信、最好數量化。此時,公眾開始將超額申請的比序項目,拿出來一一檢視批判。結論是,無論獎懲、比賽成績、公共服務…這些指標都不可信,都可造假,還是升學大考最公平。

 

於是,一連串檯面上面反對、檯面下抵制之後,發生了第三項退讓妥協-原本十二年國教機制中,國中生畢業時考「會考」是用來鑑別是否具有畢業資格、判定是否需要補救教學的;結果,會考成績被用來當作為升學比序的依據之一,而且可說是最關鍵的依據。事至如今,「免試入學」需比「會考」成績,成為了無奈的諷刺。

 

 

十二年國教

一開始,十二年國教如火如荼,後來,反對者的聲浪勢如破竹。圖為抗議十二年國教團體的海報。

 

 

第四項退讓妥協到士氣崩盤

 

數度改弦易轍的結果,讓「十二年國教漏洞百出」這個印象在民間普遍生了根,反對方也乘勝追擊。民間輿論拿「不公平」、「不易預測」、「考得好也上不了名校」等理據大力批判,於是在超額比序之中,希望維持適性入學、減少考試影響的比序項目:志願序、會考成績三級分制…都守不住。

 

於是,造成了第四項退讓妥協-志願序的佔比愈來愈低,會考成績愈分愈細,和十二年國教改革前的狀態愈來愈接近。改革未成就算了,制度改變造成的不確定感,升學制度的複雜化,反而讓學生、家長更為驚恐、壓力更大、補習更嚴重,原來的教改提倡者,士氣幾乎全面潰敗。

 

 

十二年國教的失敗原因:太相信權力與制度

 

改革推行者相信風行草偃,誤以為訂了制度就會產生結果,誤以宣講說服就是溝通。他們不知道,若沒有改變思維與觀念,改變制度,教育只是換一種方式被扭曲。用童話的方式說:他們沒有聽過,或沒有聽懂「北風與太陽」的故事。

 

 

產業未來

(Q&A) 如何幫助孩子了解產業與未來方向?

 

問:如何讓小孩了解非醫療方面的產業,協助小孩減少學校教育與社會間的鴻溝?(男 35歲 急診醫師)

 

答:(謝宇程)

 

首先,我要給您的發問一個評語:您真內行。這是學生和年輕人非常重要的課題,也是我過去三年來不斷在蒐集資料和思考的事情。了解產業、社會,目的是務實地找尋個人方向、發揮才能與經營事業的契機。

 

 

兩個認知:極端理想+極端現實

 

從許多開創人士的人生看來,他們通常很早年就建立兩個面向的人生觀,有趣的是,這兩個面向恰好一個是極端現實,一個是極端理想。

 

極端現實的人生觀:在世界上生存需要錢,錢帶來個人生活的富裕、自主、快樂;有了金錢維持生活,就可以進一步投入資源與心力實現其他的願望,包括貢獻和改善社會。

 

極端理想的人生觀:在世界上賺到錢的方式途徑無窮無限,而且隨時有新的方式可以發明創造;你賺錢的方式可以是快樂地、充滿成就感、不需犧牲和委曲,只要你找到(或創造)對的方法。

 

 

產業未來

設計是門好生意,仔細觀察,這世界有難以盡數的好生意,更多有待創造。

 

他們常常很早就知道,現實是冷酷無情的,但是卻又(愈來愈)多元到,足以讓人用自已理想的方式生活-這是可能的,但非常困難,要花大量的智能與力氣(也需要一些幸運)才達得到,達成這個高難度目標,正是我們受教育的主要目標。

 

如《挺身而進》的作者,雪柔.桑德柏格(谷歌高階主管、臉書執行長)所說:「人生最頂級的奢侈就是能結合熱情與貢獻,它也是通往快樂的明確途徑。」

 

 

兩個約定:尊重協助+努力探索

 

要在現實的人生中實現一個理想的生活,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大工程,難度有如從雪山兩端同時開鑿隧道,希望在山的中央接通。這需要極多的力量與思維投注其中,而父母與孩子是同一個開山團隊,孩子是總工程師,父母是後勤支援。建議父母及早和孩子建立兩個約定:

 

第一:父母對孩子的最大期待,就是孩子在這個現實冷酷的社會中,找到同時實現自我又生活富足的方法。在這個目標上,父母會尊重孩子的規劃與安排,也會盡力予以支持。

 

第二:孩子的學習責任,就是打通一條隧道,連結自我熱情與生活現實;而這條隧道,就是他的職業生涯-起點由他發現,終點由他定義,過程由他主導。一切學歷、專業、產業、職位…都是過程中可選可取的工具。

 

 

產業未來

了解產業,由孩子的自我實現開始。若他有興趣於廚藝,這些書可以是起步。

 

 

 五個步驟做法:從放手到上手

 

前面幾段,是希望幫助父母和子女釐清,「了解社會與產業」這件事的實質是什麼。它不該是父母強加子女的要求與任務,而是子女在現實中學習自由高飛的過程。

 

如果雙方能達成這個理解與共識,就可以進入實際的做法。

 

步驟一:讓孩子找出他所喜歡的事,放手讓他去做,並讓他思考自己想不想一輩子做相關的事業。

 

步驟二:讓孩子研究社會上哪些產業、企業、專業,用這件事賺錢,了解他們的工作實況、能力資格。

 

步驟三:鼓勵孩子,無論在哪個階段,就開始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做大」。例如演出、辦展覽、做實驗(記得拍成影片上 Youtube)、參與比賽,甚至開始想辦法用他的才能直接接專案、賣作品、提供服務,了解賺錢的機制。(參考資源:TED 演講:教孩子企業家精神

 

步驟四:隨時檢視要把自己喜歡的事情做出職業水準、做到深刻長久,需要哪些知識和能力,然後擅用身旁一切的資源來學習。

 

步驟五:不排斥轉彎,但全力累積。在探索前路、找尋方向的過程中,會愈來愈發現各種「實況」與原先的(樂觀的)猜測不同,計畫與方向調整是可以的。但也要注意,所有努力曾累積的能力與經驗都有價值,每次轉換時要想:如何轉換、轉換到哪裡,能將我過去的累積做最有效的運用?

 

最後整理一下重點:如何幫助孩子了解產業?

 

  1. 為了自己的人生而探索。
  2. 以自己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
  3. 父母在方向與方法上尊重。
  4. 學習與積累是成為專業者的預備。

 

 

留學

(Q&A) 如何為孩子規劃留學地點?

 

問:北歐、英法德國、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韓國之大學與研究所的特質、專長?(醫師)

 

答:(謝宇程)說真的,我凝望著這個問題很久很久,您問了七個地方,各有三億到七百萬的人口,單美國就有數千間各種大學。我可以每個地區寫兩句話交差,但那樣對您的幫助顯然不大。

 

我開始推想您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

 

也許您的孩子現在還在中學階段,人生方向還沒有完全確定,但您認為出國留學是一個很值得考量的安排,而且您心胸開闊,了解到今日留學不見得只能去美國,但面對廣大的世界,幾近無窮的可能性,您在思考如何進行合適的安排。

 

希望我推敲的對。請容我就不羅列簡短到沒有意義的描述,我想和您探討,這個問題要考量的重點有哪些。

 

 

留學

我的留學地是芝加哥大學,回想當年,似沒有好好運用這個機會和環境,殊為可惜。圖為芝大的標誌建築物之一。

 

 

考量留學地點的非關鍵因素

 

首先,考量留學地,「學科領域強弱」不會是很關鍵的因素。「要學什麼,一定要到X國」這樣的描述現在大致上在大部分領域都不成立。大致上,美國、歐陸主要國家,甚至加上日本與新港,這些國家幾乎在所有學科領域都有一定水準。差別頂多在於,在法國合適學法式餐點,在日本學日式料理,但是兩國都有其烹飪傳統、有優良的廚藝學校;要學中醫不適合去北歐,這樣的廢話就不必我多說了。

 

有一些因素,例如學費自付額是高是低、專業主修制度(何時選系,選後是否容易轉)…雖然各國之間有差別,但同一國之中,校與校之間也有重大歧異,一概而論意義不大。這些資料需要逐國、逐校去找資料,並比對個人需求。有些人會把這部分委託留學顧問公司代辦,但我建議學生儘量靠自己的努力去搜集資料、選擇判斷。這是一個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過程。

 

 

留學地思考:未來長居久留的選項

 

有幾項因素是許多人在思考留學的時候不常考量的,我想在此強調。

 

第一,選留學地應該思考:你想將何處變成未來長居久留的第二選項。我們開天窗說亮話,台灣的未來晦暗不明。墮落與退縮的勢力,在產官學媒各領域都還是佔據權位,革新的潛勢還沒有方向、動能、共享的願景。我個人樂見所有人在台灣奮鬥,但您身為父母,您也許希望自己的子女有第二選項。

 

留學是一個畢生最好時機,找一個家鄉台灣之外的久居選項。我建議您思考:什麼地方社會與大環境值得羨慕(包括工作、生活、政治、教育),您兒女日後在當地生根生活會很幸福。在求學的時候,可以發展人際網絡,可以在企業組織實習找機會。畢業後若找到工作、或在當地結婚,都可以長久居留。當然,日後如果台灣需要他們,或他們需要台灣,都還是可以回來。

 

 

留學

芝加哥地區雖然夏季如春,但冬季漫長寒冷,有許多美國大都會陳疴,並不是我心中理想的居住地。圖為芝大夏季的一景。

 

 

留學地思考:第二外語和視野開拓

 

第二個該考量的問題是語言培養。英語是成為世界公民的低限條件,若要擴大優勢,第二外語已經重要到無可忽視。學英語的資源無窮無盡,其實在哪裡都很容易學(相對起來),但是其他重要語種,不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還是很難學好。如果您的孩子學好西班牙文、或是德文、法文日後都是用不完的財富,可能比文憑還重要。

 

第三需要考量的是拓展視野的潛力。千萬不要把留學這件事視為購買文憑,而要將留學視為成為「世界人」的機會。成為世界人,意味著和多文化、多背景、多國籍的人成為朋友,意味著實地遊歷和觀察世界上和台灣差異甚大的地方,意味著在世界各地和各國人士有合作共事的經驗。在留學階段,愈有機會做到這些事,未來的國際能動性愈強,會有更多的機會、選項和資源。在哪裡留學比較容易做到這件事,您可以自行判斷。

 

沒有人能選擇出身地,但能出國留學的人,有接近「再投一次胎」的機會。所以,找尋留學地,請跳脫「大學排名」,思考人生更廣大的景貌。

 

 

資優班

(Q&A) 小學要不要遠讀資優班?

 

問:我的小孩,通過了提早入學檢定,早一年進入公立小學就讀,雖然年紀小其他同學一到兩年,但在班上仍然適應的不錯。在三十個同學裡頭排,成績都是第二、第三名。最近導師問我們,要不要讓他考國小的資優班甄試,這樣三年級就能到具有資優班的學校去就讀。

 

但是,因為我們住在郊區,設有資優班的學校,離我們住的地方,都要單趟 40 分鐘車程以上,塞車的話,更是不敢想。而我們的經濟能力,在高房價的今天,並不足以讓我們搬家……

 

留在原學校因為沒有智能資源班,可能就是在一般的班級中一起學習。我們夫妻倆都知道,其實資優班最難得的,是同儕的切磋。但同時也知道,一天耗掉一個小時半在通車,其實非常浪費。

 

請問宇程老師,您訪談過這麼多不同資質與不同訓練的學生,這樣的狀況,會給我們怎樣的建議呢?(女 31歲 新創公司 CFO)

 

答:(謝宇程)有時候,看似魚與熊掌的兩難選擇,其實是個假困擾:因為,市面上哪有那麼多真熊掌?靠近一點看,也許你會發現只是豬腳。

 

「是否要越區就讀資優班?」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其實先要理清楚,這些學校用什麼方式經營資優班?這樣的經營,是有真實效益的「資優班」嗎?

 

 

不掛牌的真正資優教學

 

之前有分享過幾篇文章探討過在教學中,一些優質學校、認真的教師是如何啟發學生,歡迎重溫和參考:

 

 

文章中提到的 Alan 和 Sharon 提過他們在美國中小學讀的教育狀況。他們的小學中,沒有激烈的考試競爭,沒有不斷重複寫作寫與習題,許多老師將心力用在激發學生的思考。例如,語文課中也可以思考人際互動的方式、歷史課中可以培養多元觀點、用競賽和活動讓科學課程充滿活力。

 

即使他們就讀的班級沒有被冠上「資優班」,但在我心中,那就是真正的資優班,如假包換,而且不是集資優而教之,而是將學生教成資優。

 

 

資優班

教出真正的資優,應該是讓孩子對知識好奇並自主思辨。圖為某校圖書館中學生在下課時間討論和找資料。

 

 

資優班牌背後,落後扭曲的教育

 

相對的,我日前才和一個家長聊到他國小二年級的孩子,進入學校中「程度比較好、老師比較認真」的班級,也就是不掛牌的地下資優班,他的孩子功課寫不完,每次考試後都備感挫折,會為了考七八十分哭泣。

 

之前也和一位教授、一位高中老師,分別聊到資優班教育,轉述他們的想法給您參考。

 

這位教授被邀去評中學資優班的科展,他感到很疑惑:「海報上充滿的是超過中學生日常生活經驗的課題,也遠超過中學生所學的知識基礎,有些顯然是不知道由誰從一些博碩士論文中拼湊。雖然海報做得花俏,背稿也流暢,但是這就是我們科學班要達成的事情嗎?」

 

 

資優班

真正資優班難尋,掛資優招牌的考生培養班好找。圖為賣場中各式各樣的學科參考書,少見有啟發性的教材。

 

 

 資優班,創造贏家或是輸家的制度?

 

那位高中老師說一個有趣的觀察:

 

「某學校本來沒有資優班,是個不錯的學校。某屆之後換了個校長,新人新政要設資優班,於是把各班本來就用功的孩子湊在一起,讓他們更用功,當然有些人就更拼,但也有些資優班上後段的學生反而失落和放棄努力。

 

後來那些在資優班中成績很好的學生,後來有什麼了不起的成就嗎?也未曾聽聞。更糟的是那些沒有分進資優班的學生,他們自動在身上貼上『二流學生』標籤,許多班級的士氣與向心力嚴重惡化,對學校的認同感,對學習的態度都大不如前。」

 

 

是名牌或假貨,要聰明看清楚

 

請先和這些學校的老師談談,了解這些資優班的招牌背後,是什麼樣的教育實質。這些學校的資優班,真的是在啟發孩子的思考、心智,還是一個提早將孩子塞入考試、填鴨、表面工夫的扭曲體系?

 

同時,也請和您住家附近的一般小學的老師聊聊,我認識許多非常優秀的教師,用極前進的方式教學,他們都在普通學校的普通班級。

 

在台灣買任何東西,標示和內容物常常不一致,早已不是新聞。在教育方面也許相同;幸運的是,您用心用腦就可以查出包裝漂亮的假貨,也能發現外觀樸素的良品。也許,您根本沒有面對進退兩難的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