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留學 下的所有文章

留學

(Q&A) 如何為孩子規劃留學地點?

 

問:北歐、英法德國、美國、日本、新加坡、香港、韓國之大學與研究所的特質、專長?(醫師)

 

答:(謝宇程)說真的,我凝望著這個問題很久很久,您問了七個地方,各有三億到七百萬的人口,單美國就有數千間各種大學。我可以每個地區寫兩句話交差,但那樣對您的幫助顯然不大。

 

我開始推想您為什麼提出這個問題。

 

也許您的孩子現在還在中學階段,人生方向還沒有完全確定,但您認為出國留學是一個很值得考量的安排,而且您心胸開闊,了解到今日留學不見得只能去美國,但面對廣大的世界,幾近無窮的可能性,您在思考如何進行合適的安排。

 

希望我推敲的對。請容我就不羅列簡短到沒有意義的描述,我想和您探討,這個問題要考量的重點有哪些。

 

 

留學

我的留學地是芝加哥大學,回想當年,似沒有好好運用這個機會和環境,殊為可惜。圖為芝大的標誌建築物之一。

 

 

考量留學地點的非關鍵因素

 

首先,考量留學地,「學科領域強弱」不會是很關鍵的因素。「要學什麼,一定要到X國」這樣的描述現在大致上在大部分領域都不成立。大致上,美國、歐陸主要國家,甚至加上日本與新港,這些國家幾乎在所有學科領域都有一定水準。差別頂多在於,在法國合適學法式餐點,在日本學日式料理,但是兩國都有其烹飪傳統、有優良的廚藝學校;要學中醫不適合去北歐,這樣的廢話就不必我多說了。

 

有一些因素,例如學費自付額是高是低、專業主修制度(何時選系,選後是否容易轉)…雖然各國之間有差別,但同一國之中,校與校之間也有重大歧異,一概而論意義不大。這些資料需要逐國、逐校去找資料,並比對個人需求。有些人會把這部分委託留學顧問公司代辦,但我建議學生儘量靠自己的努力去搜集資料、選擇判斷。這是一個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過程。

 

 

留學地思考:未來長居久留的選項

 

有幾項因素是許多人在思考留學的時候不常考量的,我想在此強調。

 

第一,選留學地應該思考:你想將何處變成未來長居久留的第二選項。我們開天窗說亮話,台灣的未來晦暗不明。墮落與退縮的勢力,在產官學媒各領域都還是佔據權位,革新的潛勢還沒有方向、動能、共享的願景。我個人樂見所有人在台灣奮鬥,但您身為父母,您也許希望自己的子女有第二選項。

 

留學是一個畢生最好時機,找一個家鄉台灣之外的久居選項。我建議您思考:什麼地方社會與大環境值得羨慕(包括工作、生活、政治、教育),您兒女日後在當地生根生活會很幸福。在求學的時候,可以發展人際網絡,可以在企業組織實習找機會。畢業後若找到工作、或在當地結婚,都可以長久居留。當然,日後如果台灣需要他們,或他們需要台灣,都還是可以回來。

 

 

留學

芝加哥地區雖然夏季如春,但冬季漫長寒冷,有許多美國大都會陳疴,並不是我心中理想的居住地。圖為芝大夏季的一景。

 

 

留學地思考:第二外語和視野開拓

 

第二個該考量的問題是語言培養。英語是成為世界公民的低限條件,若要擴大優勢,第二外語已經重要到無可忽視。學英語的資源無窮無盡,其實在哪裡都很容易學(相對起來),但是其他重要語種,不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還是很難學好。如果您的孩子學好西班牙文、或是德文、法文日後都是用不完的財富,可能比文憑還重要。

 

第三需要考量的是拓展視野的潛力。千萬不要把留學這件事視為購買文憑,而要將留學視為成為「世界人」的機會。成為世界人,意味著和多文化、多背景、多國籍的人成為朋友,意味著實地遊歷和觀察世界上和台灣差異甚大的地方,意味著在世界各地和各國人士有合作共事的經驗。在留學階段,愈有機會做到這些事,未來的國際能動性愈強,會有更多的機會、選項和資源。在哪裡留學比較容易做到這件事,您可以自行判斷。

 

沒有人能選擇出身地,但能出國留學的人,有接近「再投一次胎」的機會。所以,找尋留學地,請跳脫「大學排名」,思考人生更廣大的景貌。

 

 

溝通

(Q&A) 讓小孩高中留學或大學留學的差異性與好壞?

 

問:讓小孩高中留學或大學留學的差異性與好壞?(女 醫療業背景)

 

答:(謝宇程)在《(Q&A) 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文章之中,已經整理了出國留學時間點的拿捏的諸多因素,包括留學目標、當地因素、本地因素。

 

略為整理,愈早留學,日後的生活習慣、思想方式愈接近留學國,在人際關係、語言、習慣思想、身分定位上會和母國(甚至包括父母)較疏離。愈早留學,雖然較早開始學習獨立自主,但也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高中留學或大學留學?

 

如果化約成簡單的選擇題,在十五歲和十八歲這兩個時間點擇一送孩子出國留學,我會選擇十八歲。在大學階段,許多年輕人都離家在學校住宿舍,心智與判斷也都比較成熟,脫離父母照顧也不是太大的問題,減少一些父母的憂慮。另外,大學時開始適應異國語言及生活,其實也不會太難。大部分在美國讀大學的人,語言和文化上都適應得來,而且對母國、對父母還有一定的感情連繫。

 

如果是這樣安排,高中的時間可以找相對自由風格的學校,五成力應付學校教學知識,五成力做廣泛學習、磨練語言、準備申請美國大學。這會是一個有趣的過程,但也頗為挑戰。我認識一位比我晚一兩屆的學弟,就是用這種方式渡過高中的學習,心智就沒有被學校課業綁死,最後也順利申請到美國學校。

 

 

溝通

(Q&A) 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建議的年紀為何?

 

問:是否建議兒女從小去國外留學,若是,建議的年紀為何?(38歲 男 醫師)

 

答:(謝宇程)我聽過不少留學生的故事,留學結果是好是壞,似乎和年紀沒有絕對的關連。或者說更明確一些,留學的結果,是由非常多因素決定,而留學生的年齡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您若希望找一個合適的時間點送孩子去留學,減少風險,增加收獲,其實要依其他的因素,以及留學的目標而定。

 

 

留學時間點,要看目標和兩大因素

 

如果留學的目標,是讓孩子儘可能成為「外國人」,日後移民歐美而少有文化隔閡,那麼就應該在可容忍的範圍內儘早送出國。

 

如果是為了專業知識、學術訓練而出國,那麼晚一些也沒有關係,孩子智力和心理比較健全,整體來說可以減少風險。

 

無論是哪一個目標,都沒有最合適的時間點,只有可供判斷的相關因素。我就直接說那些變數是什麼。因素分成兩種:「當地因素」以及「本質因素」。

 

溝通

父母和子女的溝通愈順暢,感情愈好,較適合出國留學。圖 / 我的某次演講,許多父母帶孩子一起來聽,共同學習與對話。

 

 

當地因素:支持系統有多強?

 

當地因素,指的是兒女到國外,當地的支持系統有多強。舉例而言:

1. 父母和孩子一同移民,那麼支持系統當然很強。

2. 父母之一同去,那稍弱一些,而且對夫妻雙方也是很大的犧牲與辛苦。

3. 國外當地有關係良好,有願意為孩子付出的親友,當然會是一大助力。

4. 將孩子送入一個傳統優良,教師素質高的學校,那麼也會減少危險。

 

若當地外在支持系統較強,那麼也許可以讓孩子早一點去。如果父母無法同去,當地沒有親友,也找不到好學校可以送孩子去就讀,那麼孩子愈早送過去,風險當然愈大。另外,請注意,在些所謂的好學校,指的不只是學術能力的好與壞,更重要的是校方對學生人格培養投入心力,教師關懷學生成長的環境。

 

 

本質因素:不只智力問題

 

接著是本質因素,包含孩子的特質與成熟度、和父母之間感情與關係如何,以及他在台灣學習的適應度。

 

如果您的孩子本來就不怕生、常常參加營隊、勇於探索與結交朋友、從小就有自主的空間、在不同的環境中居住過、有跨文化的經驗、語言能力(尤其是英語,或是留學國家的語言)也強,這樣的孩子,當然有早點留學的本錢。

 

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完全是智力問題,但需要練習,可以及早培養,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與父母的關係如何,是一個較少被提到的因素。據我觀察,如果出國的孩子,本身就和父母感情良好,溝通無礙,這樣的孩子也較不易偏差出軌。若遇到挫折,他可以從父母得到慰藉與鼓舞,出現疑慮,可以向父母徵詢建議;若出現無可化解的困難,父母也可以及早得知及因應。

 

翻轉教室

留在台灣受教育,也不見得是絕路,圖 / 某高中在嘗試自學和翻轉教室,讓學生自由討論。

 

 

外國月亮才發光,留在台灣是絕路?

 

最後是,在台灣學習,是否那麼地不適應,那麼地走投無路。台灣的教育,雖然不盡理想,卻也非一無是處。在台灣受教育的,也有不少人成為優秀的人物。其他國家也不是天堂,尤其美國,不好的學校也非常多。

 

孩子若太早離開父母留學,總是有風險,減少和父母的親情相處,本身就是很沉重的成本。孩子的特質是否到了「留在台灣受教育就毀了」的地步,或者有明確的跡象顯示「到歐美受教育必成大器」?若有這樣的現象,當然可以提早考量出國。

 

總而言之,出國留學也許沒有必然的、放諸四海皆準的最適年齡。要看「當地因素」以及「本質因素」,綜合考量風險、效益與成本來作判斷。

 

如果要讓孩子年輕時,就單獨出國讀書,也應該及早準備與培養。